侯丹梅老師,京劇表演大家、貴州京劇院院長、京劇名家、出生京劇世家、“關派"傳人、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貴州京劇界的領軍人物、關肅霜的親傳弟子、有“小關肅霜”之譽。
侯丹梅,當時貴陽市京劇團的團長,她簡歷中提到大連市京劇團,而現在我們知道她是貴陽市京劇團的團長了,這一東一西,這是怎麼回事。她畢業的時候,父母就在大連京劇團,這樣她畢業以後就到了大連京劇團,然後在大連京劇團大概是兩年的樣子,正好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師傅就到瀋陽演出,就是關肅霜老師。然後她父親就帶著侯丹梅她去看戲,看戲的時候呢,他們大連京劇團書記還有文化局局長都去了,去了以後就說,就請她師傅收徒弟,她就想拜,這個時候,她師傅就說那不行,說我還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就是說到底怎麼樣,我還不知道呢,我帶著你到雲南跟著我兩年,我要是滿意了就收你,後來就跟她到了雲南。每天早晨就是起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家裡邊樓上樓下所有的院子打掃乾淨,那個時候,她師傅家是兩層樓,包括那個樓梯的扶手全都擦,擦得乾乾淨淨的,然後給她師傅端早點,她吃上了以後,侯丹梅她就到京劇院去練功去了,每天都是這樣。練功完了以後,中午趕回來,洗菜、揀菜、殺雞都是她的事,完了以後,把那個下手活全打好以後了,二爺就是她師傅的妹妹、妹夫做菜,這樣的話,她每天都在家裡面,下午就是她每天聽錄音、學她師傅的戲、她的唱法,到了晚上的時候,師傅吃完飯了,就在那個餐廳裡面,她餐廳很大,說戲了,快來,就每天晚上給她說戲,只有她一個學生,有時候說得她當時就是站在那兒就能睡著,太困、太疲倦了,早上起得很早,這樣的話,經常一看又不行了,好,休息吧,第二天又這麼說戲,每天就是,而且當時她去學的時候、剛畢業的時候,嗓子特別小聲,就像貓叫似的,喊咿呀,喊不出來音,就是到了雲南以後,跟她師傅就學她的這個唱法,她的唱腔就是共鳴,特別有共鳴,然後她就學她那個寬厚,就這樣侯丹梅她的嗓子慢慢地出來了。拜了師以後呢,她就又回到了這個大連,因為是大連送她出來的嘛,又回去了。回去以後大連京劇團,當時楊赤他們並在他們這個團的時候,他們合在一塊,出去到什麼溫州、到上海演出,上海演出完了以後,她父母就說,想家了,她父母的親戚、當時他們的父母都在貴陽,他們就回去探親,到了貴陽以後呢,她就不願意走了,她就跟父母說我不想走,她爸爸媽媽也是,說我們也不想走了,不謀而合了。最後她父母去大連,又回去辦關係的時候,她就沒回去,他們說回來吧,她沒有回去,她怕他們不讓她走,最後還是罰了幾萬塊錢。
她的這個藝術生活的軌跡,實際也是生活的軌跡。解開了我們大家的一個疑惑,怎麼樣從大連又到了貴陽落腳生根,貴陽也是算故土了,故土難離。而且這裡有那麼多熱情戲迷朋友的支援。而且她一到了貴陽以後,就是1987年了嘛,就參加大獎賽,87年的大獎賽,大家還記憶猶新,當時她參賽的是老師的代表作《鐵弓緣》,是不是老師開蒙戲第一齣教的是這出,是,就是《鐵弓緣》,因為當時她在學校的時候,倒是跟馬宗慧老師學過《大英傑烈》,那個比較難,確實比較難,她在學校的時候,因為她那個時候有嗓子,學的是青衣,但是她又不甘心,因為她的武功還是不錯的,所以她就學了這個《鐵弓緣》,學《鐵弓緣》的時候,每天馬老師、馬宗慧老師就是給她練這個腿,起霸、拉身上,那個時候倒過來說,她師傅就是在1979年的時候,她還小,那時候到了北京演出,看著她的時候,她說我要拜您,我特別崇拜她,侯丹梅她看她的戲她就會掉淚,激動得簡直不得了,後來她說我要拜您,她說不行,你還是回去把這個大靠厚底給我練好了以後再說,所以說倒過來說,到了那個18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去的時候,她已經都能演《大英傑烈》了,去了以後,再學這個《鐵弓緣》呢,就簡單得多了,而且那時候,她的腿一抬就在這兒,也就是說從技巧上、技術上已經掌握了,下一步關鍵就是怎麼樣運用這些技巧來展示人物了,這個是不是關老師給她的幫助特別大,是,因為她師傅經常是跟她說,就說演戲要演人物,侯丹梅感覺就是說她演《大英傑烈》、就是《鐵弓緣》,《鐵弓緣》開茶館的時候,那個小姑娘,那個天真、那個潑辣,而且那個性格,她整個是把這個一個小姑娘就是生活當中的很多的動作都用在舞臺上,而且待嫁的那一場的話,她還把地方戲很多疊披、地方戲的很多那個手法、技巧全部運用在京劇的程式化的裡面,所以她表演的話呢,很生活。
說《大英傑烈》,也就是《鐵弓緣》了,這齣戲特別難演,其實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文武並重、唱唸做打,各個表演形式都涉獵到了,還要反串,行當非常多。一開始是花旦、花衫,花衫完了青衣,小生、最後武生,或者武小生吧,這樣都融合進去了。雖然1987年,短短只有15分鐘的時間,沒有辦法欣賞這麼多的行當,但是短短15分鐘,我們也欣賞到了《長亭》的算青衣,然後後邊的改扮武生,然後開打。還有一個疑問,就是這麼短的時間,換裝問題,那是怎麼解決這個技術難題,預賽的時候呢,把這個劇目報上來了以後,劉秀榮老師、他們是評委,他們電視臺的回來帶話就說,有一個楊高老師就說,劉秀榮老師提出來了,說這個戲很不錯,但是那個趕裝能不能趕得過來,表示懷疑,當時那個電視臺的那個就說,趕得過來趕得過來。就回來了,回來以後一問她,她就傻了,她說她趕不過來,她真趕不過來,因為下來了以後,當時是錄影,錄完了以後卸掉,全部卸完了以後重新扮男裝,所以她下來她說怎麼辦呢,當時她姑爹、就是演那個《苗嶺風雷》龍延松那個,貴陽京劇團,她姑爹就說了趕不上也得趕,這樣的話,她就整個天天地練,1987年嘛,那時候沒有別的好主意,反正就每天掭頭、勒頭,每天都這麼練,身上怎麼辦呢,大靠他們的大靠全部是那小釦子,一個一個,特別麻煩、特製複雜,那個扣起來特別不方便,然後呢,就用子母扣,啪,一粘一粘,就這個就節約了很多時間,前面看得好像挺乾淨的,好像覺得沒什麼,在後臺她母親給她套這個靴子,她父親給她套這個靴子,完了她自己在那兒勒頭,簡直就忙得不得了,當時這次是獲得了最佳表演獎,有她的個人努力,也有關肅霜關老師對她的幫助、指導和大力的提攜。
其實說到提攜了,聽說關老師在帶她進行巡演的時候,特別地高風亮節,好像還給她前面墊戲,有這回事。那個時候,(侯丹梅)她在雲南的時候,他在那兒學戲,學戲以後她師傅就說,老學不演也不行,帶著他們就是巡演,到什麼玉溪很多地兒演出,去了以後呢,她師傅就一看,說你演什麼,她說《女殺四門》,《女殺四門》是個武戲,那這樣吧我在前面給你墊戲,她就墊什麼有什麼《三堂會審》哪、或者是墊什麼《霸王別姬》墊在前面,侯丹梅說那不行不行,那時候她還小嘛,那也不成,她說因為你是武戲,你就在後邊演,這樣的話,她師傅就給她墊戲,這是在師徒的關係當中是很難得的,那老藝術家,這麼大的一個大藝術家,前面給她墊戲,那按正常來講應該她是大軸。當時她跟她師傅那麼長時間,天天跟她住在一塊,所以的話不光學習她的藝術,還學習她做人。天天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的,感情非常的深,聽說哪次她演出還是得獎,師傅三天都沒閤眼,天天坐在那兒樂。拜師、拜師的時候呢就是要演出一場《鐵弓緣》全的,然後她那天演出的時候,她師傅就在後臺,在後臺給她端著杯子,然後杯子上面擱一個溼毛巾,給她飲場,然後她後面不是有那個槍出手了嘛,扔,然後三打城那一塊,她師傅就拿個溼毛巾給她擦槍。她當時還問,她說您擦這個槍幹嘛,她說因為這個槍呢這個布是滑的,然後抹點溼的在上面呢就是澀的,你扔槍的時候它不滑,她明白了,就一直,她演完了這個《鐵弓緣》下來了以後,她師傅回去以後就坐在躺椅上,就在那兒樂,有三天沒睡覺,就是高興的。關老師教她《鐵弓緣》,同時也教她怎麼樣做人,關老師的人品在戲劇界是盡人皆知的,她本人也非常地耿直、非常的磊落坦蕩,那麼她教徒弟,認為應該也是毫無保留、傾囊相贈的,對。她除了《鐵弓緣》,是不是還教了侯丹梅她很多其它的,《戰洪州》,因為當時她在那兒學習的時候,她師傅早上她到京劇院練功她就會來,來了以後把大靠紮上給她做示範,她給她一槍一槍地試。當時因為最早的這個大靠出手也是她師傅他們創新的,開始她接觸的時候,有點不適應,那個槍過來了以後,不知道怎麼挑,她師父就一槍一槍給侯丹梅她做示範,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關老師那個時候年紀應該也不算很年輕了,不年輕了,當時50多歲了。
侯丹梅老師,京劇表演大家、貴州京劇院院長、京劇名家、出生京劇世家、“關派"傳人、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貴州京劇界的領軍人物、關肅霜的親傳弟子、有“小關肅霜”之譽。
侯丹梅,當時貴陽市京劇團的團長,她簡歷中提到大連市京劇團,而現在我們知道她是貴陽市京劇團的團長了,這一東一西,這是怎麼回事。她畢業的時候,父母就在大連京劇團,這樣她畢業以後就到了大連京劇團,然後在大連京劇團大概是兩年的樣子,正好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師傅就到瀋陽演出,就是關肅霜老師。然後她父親就帶著侯丹梅她去看戲,看戲的時候呢,他們大連京劇團書記還有文化局局長都去了,去了以後就說,就請她師傅收徒弟,她就想拜,這個時候,她師傅就說那不行,說我還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就是說到底怎麼樣,我還不知道呢,我帶著你到雲南跟著我兩年,我要是滿意了就收你,後來就跟她到了雲南。每天早晨就是起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家裡邊樓上樓下所有的院子打掃乾淨,那個時候,她師傅家是兩層樓,包括那個樓梯的扶手全都擦,擦得乾乾淨淨的,然後給她師傅端早點,她吃上了以後,侯丹梅她就到京劇院去練功去了,每天都是這樣。練功完了以後,中午趕回來,洗菜、揀菜、殺雞都是她的事,完了以後,把那個下手活全打好以後了,二爺就是她師傅的妹妹、妹夫做菜,這樣的話,她每天都在家裡面,下午就是她每天聽錄音、學她師傅的戲、她的唱法,到了晚上的時候,師傅吃完飯了,就在那個餐廳裡面,她餐廳很大,說戲了,快來,就每天晚上給她說戲,只有她一個學生,有時候說得她當時就是站在那兒就能睡著,太困、太疲倦了,早上起得很早,這樣的話,經常一看又不行了,好,休息吧,第二天又這麼說戲,每天就是,而且當時她去學的時候、剛畢業的時候,嗓子特別小聲,就像貓叫似的,喊咿呀,喊不出來音,就是到了雲南以後,跟她師傅就學她的這個唱法,她的唱腔就是共鳴,特別有共鳴,然後她就學她那個寬厚,就這樣侯丹梅她的嗓子慢慢地出來了。拜了師以後呢,她就又回到了這個大連,因為是大連送她出來的嘛,又回去了。回去以後大連京劇團,當時楊赤他們並在他們這個團的時候,他們合在一塊,出去到什麼溫州、到上海演出,上海演出完了以後,她父母就說,想家了,她父母的親戚、當時他們的父母都在貴陽,他們就回去探親,到了貴陽以後呢,她就不願意走了,她就跟父母說我不想走,她爸爸媽媽也是,說我們也不想走了,不謀而合了。最後她父母去大連,又回去辦關係的時候,她就沒回去,他們說回來吧,她沒有回去,她怕他們不讓她走,最後還是罰了幾萬塊錢。
她的這個藝術生活的軌跡,實際也是生活的軌跡。解開了我們大家的一個疑惑,怎麼樣從大連又到了貴陽落腳生根,貴陽也是算故土了,故土難離。而且這裡有那麼多熱情戲迷朋友的支援。而且她一到了貴陽以後,就是1987年了嘛,就參加大獎賽,87年的大獎賽,大家還記憶猶新,當時她參賽的是老師的代表作《鐵弓緣》,是不是老師開蒙戲第一齣教的是這出,是,就是《鐵弓緣》,因為當時她在學校的時候,倒是跟馬宗慧老師學過《大英傑烈》,那個比較難,確實比較難,她在學校的時候,因為她那個時候有嗓子,學的是青衣,但是她又不甘心,因為她的武功還是不錯的,所以她就學了這個《鐵弓緣》,學《鐵弓緣》的時候,每天馬老師、馬宗慧老師就是給她練這個腿,起霸、拉身上,那個時候倒過來說,她師傅就是在1979年的時候,她還小,那時候到了北京演出,看著她的時候,她說我要拜您,我特別崇拜她,侯丹梅她看她的戲她就會掉淚,激動得簡直不得了,後來她說我要拜您,她說不行,你還是回去把這個大靠厚底給我練好了以後再說,所以說倒過來說,到了那個18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去的時候,她已經都能演《大英傑烈》了,去了以後,再學這個《鐵弓緣》呢,就簡單得多了,而且那時候,她的腿一抬就在這兒,也就是說從技巧上、技術上已經掌握了,下一步關鍵就是怎麼樣運用這些技巧來展示人物了,這個是不是關老師給她的幫助特別大,是,因為她師傅經常是跟她說,就說演戲要演人物,侯丹梅感覺就是說她演《大英傑烈》、就是《鐵弓緣》,《鐵弓緣》開茶館的時候,那個小姑娘,那個天真、那個潑辣,而且那個性格,她整個是把這個一個小姑娘就是生活當中的很多的動作都用在舞臺上,而且待嫁的那一場的話,她還把地方戲很多疊披、地方戲的很多那個手法、技巧全部運用在京劇的程式化的裡面,所以她表演的話呢,很生活。
說《大英傑烈》,也就是《鐵弓緣》了,這齣戲特別難演,其實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文武並重、唱唸做打,各個表演形式都涉獵到了,還要反串,行當非常多。一開始是花旦、花衫,花衫完了青衣,小生、最後武生,或者武小生吧,這樣都融合進去了。雖然1987年,短短只有15分鐘的時間,沒有辦法欣賞這麼多的行當,但是短短15分鐘,我們也欣賞到了《長亭》的算青衣,然後後邊的改扮武生,然後開打。還有一個疑問,就是這麼短的時間,換裝問題,那是怎麼解決這個技術難題,預賽的時候呢,把這個劇目報上來了以後,劉秀榮老師、他們是評委,他們電視臺的回來帶話就說,有一個楊高老師就說,劉秀榮老師提出來了,說這個戲很不錯,但是那個趕裝能不能趕得過來,表示懷疑,當時那個電視臺的那個就說,趕得過來趕得過來。就回來了,回來以後一問她,她就傻了,她說她趕不過來,她真趕不過來,因為下來了以後,當時是錄影,錄完了以後卸掉,全部卸完了以後重新扮男裝,所以她下來她說怎麼辦呢,當時她姑爹、就是演那個《苗嶺風雷》龍延松那個,貴陽京劇團,她姑爹就說了趕不上也得趕,這樣的話,她就整個天天地練,1987年嘛,那時候沒有別的好主意,反正就每天掭頭、勒頭,每天都這麼練,身上怎麼辦呢,大靠他們的大靠全部是那小釦子,一個一個,特別麻煩、特製複雜,那個扣起來特別不方便,然後呢,就用子母扣,啪,一粘一粘,就這個就節約了很多時間,前面看得好像挺乾淨的,好像覺得沒什麼,在後臺她母親給她套這個靴子,她父親給她套這個靴子,完了她自己在那兒勒頭,簡直就忙得不得了,當時這次是獲得了最佳表演獎,有她的個人努力,也有關肅霜關老師對她的幫助、指導和大力的提攜。
其實說到提攜了,聽說關老師在帶她進行巡演的時候,特別地高風亮節,好像還給她前面墊戲,有這回事。那個時候,(侯丹梅)她在雲南的時候,他在那兒學戲,學戲以後她師傅就說,老學不演也不行,帶著他們就是巡演,到什麼玉溪很多地兒演出,去了以後呢,她師傅就一看,說你演什麼,她說《女殺四門》,《女殺四門》是個武戲,那這樣吧我在前面給你墊戲,她就墊什麼有什麼《三堂會審》哪、或者是墊什麼《霸王別姬》墊在前面,侯丹梅說那不行不行,那時候她還小嘛,那也不成,她說因為你是武戲,你就在後邊演,這樣的話,她師傅就給她墊戲,這是在師徒的關係當中是很難得的,那老藝術家,這麼大的一個大藝術家,前面給她墊戲,那按正常來講應該她是大軸。當時她跟她師傅那麼長時間,天天跟她住在一塊,所以的話不光學習她的藝術,還學習她做人。天天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的,感情非常的深,聽說哪次她演出還是得獎,師傅三天都沒閤眼,天天坐在那兒樂。拜師、拜師的時候呢就是要演出一場《鐵弓緣》全的,然後她那天演出的時候,她師傅就在後臺,在後臺給她端著杯子,然後杯子上面擱一個溼毛巾,給她飲場,然後她後面不是有那個槍出手了嘛,扔,然後三打城那一塊,她師傅就拿個溼毛巾給她擦槍。她當時還問,她說您擦這個槍幹嘛,她說因為這個槍呢這個布是滑的,然後抹點溼的在上面呢就是澀的,你扔槍的時候它不滑,她明白了,就一直,她演完了這個《鐵弓緣》下來了以後,她師傅回去以後就坐在躺椅上,就在那兒樂,有三天沒睡覺,就是高興的。關老師教她《鐵弓緣》,同時也教她怎麼樣做人,關老師的人品在戲劇界是盡人皆知的,她本人也非常地耿直、非常的磊落坦蕩,那麼她教徒弟,認為應該也是毫無保留、傾囊相贈的,對。她除了《鐵弓緣》,是不是還教了侯丹梅她很多其它的,《戰洪州》,因為當時她在那兒學習的時候,她師傅早上她到京劇院練功她就會來,來了以後把大靠紮上給她做示範,她給她一槍一槍地試。當時因為最早的這個大靠出手也是她師傅他們創新的,開始她接觸的時候,有點不適應,那個槍過來了以後,不知道怎麼挑,她師父就一槍一槍給侯丹梅她做示範,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關老師那個時候年紀應該也不算很年輕了,不年輕了,當時50多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