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官窯”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託、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 2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宋官窯瓷器物特徵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裡外披釉並有紋。類似哥窯瓷容易混餚,但仔細看能辨清。在燒製方法上為墊燒(使用匣缽裝燒,底部有墊圈)或裹足(釉將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釘燒。支釘燒製底部留有支釘痕,支釘數為三、五、七個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

    製成的宋官窯瓷胎骨有厚薄兩種,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窯瓷胎土細膩溫潤,特別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燒成胎後其質如同古代筆硯(端硯石類),有筆硯胎之說。如用砂紙打磨可感十分細膩滑潤,絕不含砂,玉質感直追或類似古筆硯的效果。這一點,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的書中對宋官窯瓷所用胎土已經說得很明白:“澄泥為範,極其精緻”,就是指宋官窯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別細膩精緻。而澄泥,特別是古澄泥這種極細之物是專門用來製作澄泥硯的,其彌足珍貴至今已無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細膩如筆硯效果的宋官窯瓷胎對於現代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3、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在第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瀰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製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製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後世仿品無法做到的。

    4、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複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顏色品種。另還有其它多種顏色。

    5、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開片的角邊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邊、四邊、五邊、六邊,形成沒有規則的不等形。開片的邊彎曲迴旋多變化,開片的角或鈍或尖形狀各異。第二種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開片大小相差不太大,開片角邊情況同第一種(此第二種開片情況可以佈滿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種為開冰裂片(類似冰或雲母層層開裂)、百圾碎片,屬於紋片較小面積差不多瑣碎且光澤感強的一類(從近年出土遺存和傳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較特殊的明顯帶有汝窯性質和宋官窯特徵的冰裂紋、百圾碎紋器物,被藏界借稱做汝官窯瓷。官窯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稱的汝窯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這種叫法不一定合適)。這類器物釉層比通常汝瓷稍厚一點,帶有一定光澤和略微透明度,胎色為香灰,燒製方法也是支釘或墊燒,裹足或露足.

    6、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迴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幅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有的器物常有一條紋從底部曲折延伸到頂部不斷,或中途又折返回來到底部,也有稱這種紋為牛毛紋的(除顏色如下一條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強調的是其形態多變化)。但大多為普通的開片紋,有稱其為龜背紋,依據開片大小走勢形成,或其包圍面積大小差不多,或差異較大。但總體上說,紋路狀態比較活泛。

    7、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最著名為鱔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鱔魚之汙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來於裂紋中自己從內部逐漸生成的,是自然變化的結果,即胎內老色長久滲出所為,在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就像深夾於縫隙間的褐色的已凝結的老鏽(褐色偏紅或偏黃有深淺,屬於牛毛紋的其色有的線段深、有的線段淺、有的線段變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態),其間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紋,再過幾百年也會逐漸生成鱔血的顏色(如一些器物鱔血紋並未全佈滿或連續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紋正處在延續生成變化中)。鱔血色這種老鏽感對鑑定非常有效,往往對一件真品的屬性起到極關鍵的作用。此外,白裂紋器物也不少,其紋色屬白或無色態。

    8、汽泡:以失透潤澤型為例。其特點如古人形容該類宋官窯瓷汽泡時所說的“聚沫攢珠”形態,放大鏡下可見如吹出的液體沫般一個泡緊挨一個泡,如下面三種:

    1)細密形。汽泡極細小密集。30倍放大鏡下彷彿密集細小針尖緊擠在一塊兒。80倍放大鏡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層,上層汽泡彷彿從被煮爛霧化的米粒肚子中鑽出,而下層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霧狀背景之中。

    (2)霧態形(難見汽泡型)。30倍放大鏡下平潤模糊如霧態。能見一些極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難看到汽泡。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處球形白色霧團中埋藏有數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攢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專把這類在30倍放大鏡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為無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鏡下可見汽泡密集緊挨如陣,泡比第一種略大些,個別偶爾可見一兩個大汽泡在某一區域,可稱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鏡下可見多層泡,大泡於上,中小泡於下,泡外均為霧態充斥粘連。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窯瓷汽泡的“聚沫攢珠”態,在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淺大小層次,而在30倍放大鏡下則顯平齊、緊密,這種兩重性特點或稱做有“立體感”,是現代仿所達不到的。

    9、口部特徵:宋官窯瓷口部大多呈上揚狀態,口部邊沿比較尖薄,有刮手或擋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體。黑胎器物則呈現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稱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於歷史階段造型工藝不同或口沿較平潤不能使釉汁下淌則沒有明顯紫口。灰胎器物也沒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現。有的口部釉下淌較多在口部以下還形成一圈很明顯的屯釉現象。極個別器物還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窯那樣略施醬色護胎釉進行裝飾。

    還有一些屬於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腳的器物,因年代久遠其足腳底常含有一種褐黃色土沁(一種洇在胎骨中的帶褐黃色的土鏽,含氧化鐵所致)由裡向外滲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見滲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黃紅色或褐黃色。

    靠近足腳的胎釉結合處往往屯積厚釉,有兩種情況:(1)結合處釉層邊緣一圈修整得大體上看去較齊整,但仔細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處,給人的感覺是既認真,又隨意,有點信手拈來的意思。這一種情況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結合處修得過於認真刻板齊整,其一圈看下來平直如一條線。再就是這種情況的宋官窯瓷胎釉結合處以下露出的足牆寬度有的器物為1至2毫米左右,有的為2至3毫米左右,最寬的北宋器物有達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結合處釉層邊緣齊整型。這一種往往由於施釉過足牆直達足腳底邊,釉屯至足腳邊緣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牆一圈齊齊埋住,細看卻還留有一線尚存,即所留足牆寬度最多不過1毫米左右。此種情況的結合處一圈很齊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藝相當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兩回事,可說是一個不解之謎。這一點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較時一定要認真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見胃癌與飲食有什麼關係?胃癌患者在飲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