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松127947852
-
2 # 光明路
這個國家從來在戰略上都是有政府及民營戰略機構(學者專家)在任何形勢發生變化時,作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社情民意各項情報的收集、分析、預判及國家反應的戰略計劃,綜合一個總體未雨綢繆的戰略應變和反應方案,常常總統桌上有了A、B、C、D、E計劃,屆時依情搗從中拿對應的方案即可。
所以當日本偷襲珍珠港發生時,當夜國會就通過了宣戰令,美軍拎起18磅大錘直接將日本砸了個稀巴爛。德意向美宣戰,美軍又拎重磅錘一舉砸碎了德寇。
你以為他是臨時決定的嗎?想,細想。
不打無準備之戰,他是完完全全詮釋了典範。
-
3 # 紅色手電筒
這個當然是的呀,美國在二戰參戰以後,肯定是要根據戰場的形勢來調整自己的作戰重點,甚至是是否繼續作戰。
巴丹半島雖然最後被日軍攻陷,但是長時間的堅守也是拖住了日軍的腳步,也使美國高層對於亞太戰場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視。
美國一開始的政策是先歐後亞,這才有了麥克阿瑟困守巴丹半島,但是麥克阿瑟是一個十分善於炒作自己的將軍,困守巴丹使麥克阿瑟成了美華人的英雄,而在輿論的壓力下,美國開始對亞洲戰場也投入一定的力量,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北非以及後來的義大利戰役其實是以英國地中海戰略為指導的,英華人是想透過從南歐進軍中歐,搶先佔領中東歐,封鎖蘇聯進入中歐的道路,應該說這手可以說是非常老辣的一手,但是美華人對於恢復英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並不感興趣,已經迫使義大利推出戰爭就可以了,還是在法國登陸能夠更快的打敗德國。
根據戰場上的具體情況變化來改變之前的作戰計劃是正常的,這就是抓住戰機。作戰計劃制定出來的確是要認真執行,但是計劃就是計劃,計劃趕不上變化,任何計劃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況都考慮進去,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就像美華人參戰以後,一開始主張直接在法國登陸,但是經過英華人在迪厄普登陸的失敗,美華人馬上明白了,現在在法國登陸是雞蛋碰石頭,於是改在北非作戰,但是美華人也和英華人說好了,打完隆美爾就要在法國登陸,但是在北非戰役結束以後,艾森豪威爾發覺義大利已經是搖搖欲墜,於是馬上改變了原定的計劃,首先進攻義大利本土迫使義大利推出戰爭,這些都改變了原定的作戰計劃。
美軍奪取雷馬根大橋可以說是給了希特勒沉重的一擊,為了奪回雷馬根大橋,連V2都用上了。
同樣的事情,在美軍強渡萊茵河的時候表現的最明顯,美軍在奪取了雷馬根大橋以後,馬上開始向這個一開始沒有在計劃之列的橋頭堡增派兵力,美華人一開始沒有想要這座橋是因為地形不利,奪取雷馬根大橋純粹是碰運氣碰上的,當時美第12集團軍群司令布萊德利馬上要擴大這個橋頭堡,但是他的上級沒有同意,理由是這座橋不在作戰計劃之內,這理由把布萊德利給氣壞了。於是,布萊德利越級上告,直接找了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馬上調整把雷馬根大橋作為一個進攻的橋頭堡,這就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作戰計劃的典型案例。
-
4 # 第三方的觀察
當然不是,美國在被日本宣戰後第二天就對日宣戰了。雖然作戰行動具體實施沒那麼快,但決定作戰的時間是很快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空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同時日本對美國宣戰。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廣播電臺反覆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
當然美國的宣戰也不是衝動之下做出的。二戰初期,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他對英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並對日本進行了石油封鎖和禁運。這實際上已經是站在了德國和日本的對立面,只是美國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直接參戰罷了。而日本的偷襲只是加快了其下定決心的過程,所以只是珍珠港被偷襲的四個月後,美國就派出轟炸機轟炸了日本本地,6個月後就發動了著名的中途島大海戰,重創了日本海軍。因此美國在被宣戰前就已經站好了隊,做好了參戰的準備,在被宣戰後立即行動,進行作戰。
-
5 # 愛妮品歷史
1939年的9月1日,德軍集結了大量兵力對波蘭發起了侵略進攻,由於波蘭軍隊武器裝備和戰術指揮的落後,屢戰屢敗。沒多久,波蘭淪陷,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時隔數月,在德國攻佔丹麥、荷蘭等國後發起了對法國的進攻,次年六月,法國投降。
此時的歐洲也就只剩下了英國未受到德國的陸軍入侵,但當時的德軍不斷對英國本土發動空襲與海上封鎖,英國奮力抵抗,真可謂是背水一戰。
可是在我們的印象中這裡好像少了個國家,沒錯,就是美國。我們印象中的英美不應該是步調一致的嗎?可是為何在法國淪陷、英國即將滅亡的生死關頭仍不出手相助,而是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末日軍偷襲了珍珠港後才對法西斯勢力宣戰,試想一下,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會參加二戰嗎?
先來看下當時的美國國情1929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並且迅速席捲了全球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場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這期間有數百萬的學生輟學,數以萬計的民眾失業,嚴重缺乏食物與生活用品,很多人也因為無法忍受而選擇了自殺。
好在1933年隨著羅斯福新政的實施,情況得到好轉,但直到1939年才取得決定性的成功,而這時,二戰已經爆發。
剛走出金融危機的美國自然不願意進入戰爭的泥潭,相反,可以透過販賣軍火獲得更多的金錢,促使國內工業的發展。
其次未做好戰爭準備二戰之前的美國軍事實力並不強。拿美國的陸軍來說,只有十三萬人,編成了四個步兵師、一個裝甲師和一個後備師,此外坦克僅有四百輛,要單純按照人數評估,排名在世界第十七位,甚至弱於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
其次就是海軍,其海軍在總噸位上在當時和英國並列世界第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夕,美國通過了卡爾文森法案,之後才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充海軍。
所以說,當時的美國並沒有做好迎接戰爭的準備。
再者本土遠離主戰場當我們開啟世界地圖時,就可以發現,美國位於北美洲,東部有大西洋,西部有太平洋。而當時的主戰場在歐洲大陸,同時東方的日本深陷中國。
再加上當時並沒有什麼遠端武器,跨海作戰主要還是依靠戰艦,加之當時德國還沒有航空母艦,這樣對美國就沒有空中威脅(當時的飛機不可能獨立跨洋作戰),而且當時德國的海軍基本被英國牽扯著,根本沒有跨洋作戰的能力。
因此遠離主戰場(偷襲珍珠港之前)的美國並不是很擔心。
最後人民反戰情緒高在金融危機後、珍珠港事件前,美國的父母們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去參軍的,因為都不想讓自己的子女去送死,這點不像當時的英法,全民兵役。
因此當時美國要是參戰,羅斯福就要立即徵兵,而且當時來說也不是衛國戰爭。這樣就得不到普通民眾的認可,所以短時間內大量的徵兵也就變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甚至其自身還會遭到國會的彈劾。
所以說,假如日軍沒有偷襲珍珠港,可能美國會繼續延遲參戰,但最終還是要參與進來,畢竟美國與日德還是有著很多的利益衝突的。
回覆列表
我是雪松:二戰初美國即給英國及蘇聯,中國戰爭援助,美國太平洋艦隊封鎖了日本海上運輸線,如此日本不得不對美國開戰,襲擊珍珠港 。後來就是眾所周知的美國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對日對德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