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洋網

    一支蠟燭的售價等於一百斤大米,這聽起來也太離譜了吧?其實,在一千多年前的廣州城裡,這是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入夜時分,平民小戶為吝錢要點省油燈,燒蠟燭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富豪人家蠟燭高燒,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徵;火鐮與打火石則是人們外出旅行的必備之物,一段與照明有關的掌故,可以折射多少世事變遷,多少人們的歡樂與哀愁。

    這幅古畫描繪了仕女提燈出遊的場景。

    出門忘帶打火石 抓耳撓腮心慌慌

    回到近一千年前的廣州城,無論是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還是北上做買賣的商人,從珠江畔(今一德路一線)的碼頭登船,出廣州,入北江,至南雄,棄舟登岸,過大庾嶺,再搭船,沿著贛江、長江、淮河、汴河一路北上,直抵東京汴梁城,總得走上三個多月。這一路上,除了腰上纏好一貫貫銅錢(筆者注:古人出門,大多腰纏銅錢,在路上開銷,腰纏萬貫一詞正是由此而來),隨身備足乾糧與換洗的衣衫,還有幾樣東西,也一定要記得帶上,它們雖然看上去極不起眼,但萬一沒帶,這一路上就會多不少煩惱。

    這幾樣東西,一樣叫打火石,一樣叫火鐮,另一樣叫發燭。顧名思義,這些都是用來取火的。看了這麼久的專欄,想來你也不會再問“為什麼他們不帶火柴”這樣天真的問題,因為火柴是直到19世紀20年代才被髮明,並於清代道光年間進入中國的,這裡的時間線早了七八百年,上哪裡找火柴去?在大宋廣州城,人們普遍使用的是鑽燧取火的方法,比鑽木取火高階一點,但原理是一樣的。也許有人會說,鑽木取火實在原始,如果原始人聽到你這麼說,一定會找你拼命。你知道發明鑽木取火,需要多少好奇心,又要死多少腦細胞嗎?像你這樣下班回家就“葛優躺”、刷朋友圈,把你扔到原始森林裡,別說發明鑽木取火了,找點木頭、點堆篝火的事你或許都幹不了,只能聽著野獸叫,躲在黑漆漆的山洞裡,悽悽慘慘地哭。這麼不愛用腦子,還敢笑話人?

    話扯遠了,回過頭來再說打火石。它由一小塊黑色矽質岩石製成,火鐮則是一塊像鐮刀一樣的鐵片,而發燭則是一根頭上沾了硫磺的小木棒,有點像雛形版的火柴。取火的時候,把發燭放在下方,用火鐮多次敲擊打火石,崩出的火星落到發燭頭上,發燭就點燃了。在發燭出現以前,人們鑽燧取火的時候,得用火絨,就是一團棉絮,上面沾點硫磺,火星崩出來,落到棉絮上,也能點燃。雖說原理一樣,但發燭更方便攜帶,而且用起來更輕鬆,故而被起了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做“引火奴”。讀書人深更半夜睡不著覺,拿出隨身攜帶的打火石、火鐮與發燭,取個火,點亮油燈,就能溫習功課了。如果忘帶了這些小東西,滿船人都睡著了,哪裡去找人借火去?那時就只能抓耳撓腮,心慌慌了。

    多點一盞油燈 一晚“燒”掉兩斤麥

    如果我們黃昏時在廣州的西城轉一圈,一定會對宋代名臣程師孟筆下“萬瓦煙生碧玉城”的景象印象深刻。程老爺子在宋代煦寧年間(公元1068年~公元1078年)當過廣州經略使,主持修建了“宋三城”之一——西城的城牆(注:另二城為東城與中城,三城之間由護城河隔開,以古橋連線),對廣州的感情很深。他筆下的西城商貿繁華,人煙阜盛,是一個“閉門家中坐,可買全球貨”的地方。一到黃昏,家家動火煮食,全城炊煙裊裊,主街上店鋪林立,店家多在門口掛上了燈籠,護城河上的古橋畔,官府還安裝了幾盞防風燈,為行人照明,以免他們一不小心掉到河裡去;而光孝寺、六榕寺等各大寺廟門口,更是點著長明燈,一直到天明。寺廟的燈油都是信眾佈施的,有些富貴人家,每天幾十斤地給,故而寺廟門外的燈格外明亮,順便就當路燈用了。

    雖說當時還沒有完整的路燈系統(那要到明代才出現),但入夜的西城絕不是黑燈瞎火,不過,如果你非要往小街小巷裡鑽,那還是要小心一些,萬一踩到一坨狗屎,也是挺糟心的。

    宋代青瓷省油燈,邊上有一小孔,從小孔可以注入清水,清水可以使燈盞溫度降低,減少燈油揮發。

    酒樓與寺廟門口燈火通明,但如果我們走進一個窮門小戶人家,景象又完全不同了。你多半隻會看到一盞油燈,一個陶瓷的小碗,裡邊一根細細的燈芯,真是一燈如豆。主婦在燈下做女紅,孩子在燈下讀書,都差一點把臉湊到布上和書上了。

    你可得注意,別口輕輕問一句,為什麼不多點一盞燈呢?你知道那時燈油多少錢一斤嗎?據史料記載,當時一斤燈油大概要賣100多文(即百來枚銅板),而一斗(注:約現在的近6公斤)小麥才賣30文,點一盞小小的油燈,一晚上最起碼要花五六枚銅板,點多一盞油燈,就要多“燒”掉兩斤小麥,夠全家人一天的口糧了。你這麼問,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就算只點一盞油燈,有些人家還心疼呢。幸好,他們可以點省油燈。說起來,省油燈真是智者的發明,省油燈盞的內壁是一箇中空的夾層,旁邊有一個小孔,從小孔可以注入清水,燈油就放在盞內,清水可以使燈盞溫度降低,減少燈油揮發,一天省一點油,積少成多,一個月也可以多買一斗麥。窮門小戶,過日子不就是要精打細算嗎?這種省油燈尤其深得窮書生的喜愛,他們常要通宵讀書,一年到頭能省不少銅板呢。

    蠟燭售價不菲 荷包不鼓不敢點

    說起來,走進窮門小戶人家,問一句:“為什麼不多點一盞油燈呢”,還不算太離譜,如果你問:“為什麼不點蠟燭呢?”那可就真有點像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上晉惠帝了。據史料記載,那時的蠟燭,普通一點的要賣300文一支,更高階的要賣到450文一支,一戶平民人家,就算一晚上只點三支蠟燭,也要一千文,也就是一貫錢。據史料記載,當時一石(約六七十公斤)大米的價格也不過三四百文錢,點一晚上蠟燭,就要“燒”掉四五百斤的口糧錢,夠一家子吃上大半年了,除非發了瘋,否則誰會去花這個冤枉錢?別說普通老百姓,就連堂堂蘇東坡蘇大學士,被貶官後,一家子每個月的開銷也只有4500文,連羊肉都吃不起,只能研發“東坡肉”解饞,如果燒蠟燭,一個月的生活費幾天就燒完了,日子都沒法過,更別提“日啖荔枝三百顆”了。蘇學士曾寫下“夜深唯恐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句子,今天讀來好像也沒啥,但在那時,絕對是隻能出現在富豪人家的場景。蘇學士被貶官到廣東後,也只能在昏暗的油燈下回憶一番了。

    那麼,當時的蠟燭為什麼賣這麼貴呢?說起來,宋代廣州城裡出售的蠟燭,全都是有機產品,其原材料有兩種,一種是蜂蠟,是工蜂用來做蜂窩的分泌物,色黃,故而又稱黃蠟;還有一種是蟲蠟,是白蠟蟲的雄幼蟲分泌的,色白,故稱白蠟,白蠟燃點高,燭淚不易下淋,因此比蜂蠟價格更高。可要有白蠟,就得養白蠟蟲,要養白蠟蟲,還得種冬青樹(注:白蠟喜棲息在冬青樹上),一隻小蟲能分泌多少白蠟,又得一點點去撿,就算是蜂蠟,收集也不容易啊。原料的生產與收集如此費力,蠟燭又怎能不賣出天價呢?

    蘇學士被貶官後過上了窮日子,蠟燭就點不起了;但廣州城裡多的是富商巨賈,只要荷包鼓,蠟燭隨便點,一晚上點個十支八支不稀奇,坊間也有蠟燭與燈具的專賣店,白蠟燭配上琉璃燈,掛在廳堂裡,客人來了特有面子。據說,還有一些豪奢之輩,與朋友宴飲的時候,就叫上幾個侍女,各舉燈盞,排成一隊,繞著宴席不停周遊,以此炫富。不過,蠟燭貴,琉璃燈更貴,一盞超豪華的琉璃燈,售價竟要百貫錢,按當時的物價,蓋一棟小別墅都夠了。貧家一燈如豆,富家燈火通明,夜夜笙歌,這樣的貧富差距,也足以讓人長嘆一聲,哀民生之多艱了。

    (注:本文參考了《宋代照明研究》等資料)

  • 2 # 可樂加蛋

    1.遠古的照明是從火開始的,北京猿人洞中,發現過大量的灰燼堆積,五十萬年前還沒有燈,只能採用火光來照明。當時,火不單是為了照明,還可用來烤熟食物、取暖等。

    2.隨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生產的發展而出了“炬”、“燎”、“燭”。漢代時稱作“鐙”後簡為“燈”。燈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古代最著名的燈是宮燈。

    3.夜明珠。不過這是身份象徵了,照明有點奢侈,就算古代皇家也是少有收藏,古代也少有皇室使用。

    4.螢火蟲。囊螢映雪中就有它一個故事,以前窮人家照明有時就捉螢火蟲用薄布蒙上去,可以用一個晚上,不過螢火蟲都死了就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家的臘肉可以隨身帶上飛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