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千篇

    西周政權合法性建立在道德合法性上面,周文王說,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周禮又規定了貴族層級,穩定了政權統治,西周總體來說還算統治牢固,從文王開始,周朝就是仁德之朝,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也不發動戰爭攻打商,就是因為戰爭的破壞性和反人類本質。武王伐紂的時候,商人紛紛倒戈,紂王驕奢淫逸,對周邊大動干戈,不得人心,但是周朝贏得人心,輕鬆上位,這也是政治影響軍事的體現。孔子就推崇周禮,中國採用儒家學說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周禮的影響

  • 2 # 君山話史

    夏、商、週三代的政治制度,不同於秦以後的各個王朝。在秦之前,無論是夏、商還是周,其實都只是大部落首領對諸多小部落的鬆散的領導。做一個不太貼切的對比,天子有點類似於武林盟主,諸侯國類似於各個門派。天子能否號令天下,關鍵要有兩把大棒,第一把叫“恩”,第二把叫“威”,既要用小恩小惠籠絡諸侯,必要時又要用強大的武力威懾。

    西周開國的二君:一位是周文王,一位是周武王。周文王靠的是“恩”,《史記》中用一個頗為有趣的話:“西伯陰行善。”行善便是行善,還加上一個“陰”字,看上去不那麼光明正大,反倒像是偷偷摸摸。這“行善”背後果有陰謀麼?是的。因為權威不僅要靠武力堆砌,也要靠施捨恩惠。周武王,顧名思義,靠的是“武”,以武力為後盾。周文王的事業是贏得人心,贏得諸侯歸心,而周武王的事業是以武力推翻商紂。

    好了,你把舊的武林盟主推翻了,但憑什麼成為新的武林盟主呢?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周朝取代商朝,法理基礎何在呢?權威的來源在哪裡呢?於是,周武王提出了“受命於天”的政治主張。在周武王登基的祭天儀式上,卜者口中念念有辭道:“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這是解釋革命的合法性,宣佈商紂王的罪狀。周武王恭敬地接受天命:“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這樣,周天子便成為天命所歸的領袖。

    有兩個政治名詞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革命,一個是維新。這兩個詞,與周王朝都有關係。革命一詞,出自《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當然,這個意義,與現在我們說的是有區別的。古代把成湯推翻夏桀、周武王推翻商紂稱為革命,乃是仁政推翻暴政,仁君推翻暴君,上應天理,下合民心。可以說,湯、武革命,乃是文明進步之體現。維新一詞,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雖然是一個老諸侯,但其使命卻是嶄新的。這個新的使命,就是帶領各諸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

    為了鞏固周王室的地位與安全,從周武王至周成王,廣封親族,以為周室屏藩。故而周王國之基石,與夏、商兩代相比,更為穩固堅實。周天子分封七十一國,其中姬姓國五十三國。也有另一種說法,稱兄弟之國有十五國,同姓之國有四十國。總的來說,姬姓諸侯多達五十餘個,這是沒問題的。在異姓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是姜太公受封的齊國,周天子授予姜姓齊國有徵伐四方諸侯的大權——“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因此,即便到周王室衰微後,齊桓公仍然推出“尊王”之主張,其歷史根源在此。

    那麼,周天子如何維持王室在武力上的優勢呢?這裡就要講到周代特有的軍事制度。周代有一套非常完整詳盡的規章制度,統稱周禮,對尊卑貴賤是有具體要求的。比如說,天子的城池與諸侯的城池,在大小上規格是不同的,你是什麼級別,就對應這個級別的標準。軍隊亦然。依周制,周天子的直屬中央軍有六個師(軍)的兵力,按定製一個師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六個師便是七萬五千人。地方諸侯的武裝,大諸侯國最多擁有三個師(軍),滿編為三萬七千五百人;中諸侯國可擁有兩個師(軍),滿編二萬五千人;小諸侯國可擁有一個師(軍),滿編一萬二千五百人。

    大家可以看到,周天子直轄的兵力,比起任何一個諸侯,都擁有絕對的優勢。不僅如此,倘若戰爭爆發時,天子還可以徵召各路諸侯參戰,那兵力更不止六個師(軍)。憑藉這個優勢,從西周開國後,從周武王一直到周穆王,周王室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這也是周朝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到了周懿王時,周王室的權威開始急劇下滑。《漢書》這樣寫道:“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由於戎狄勢力的興起,周王室的領地不斷遭到侵略,甚至一度遷都。當天子的武力不足以制約諸侯時,王權的衰落便是必然。到了春秋後,天子的權威更是蕩然無存,實際上淪為一個小諸侯的角色。

  • 3 # 寒鯤

    西周初年周天子權威的建立是透過軍事殖民、政治拉攏、精神信仰等三個維度的全面建設方才成型的,任何單方面的舉措都不足以解釋周王權為什麼能夠取代商王權,這個時期必須全面看待:

    軍事殖民

    西周統治者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征服戰爭,一次是周武王以文王基業為基礎的東征滅商,一次是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周武王在周文王聯合西方(也可能是征服西方)的基礎上,一舉挫敗商紂王,實現了周王權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而後周公進行的平定三監之亂,則徹底壓服了殷商殘餘勢力與周人叛亂勢力,進而不僅實現了對於東方地區的戰略控制,還為周人進一步向汾水流域、漢水流域、淮水流域乃至燕山南麓擴充套件勢力奠定了基礎。

    從此,周王權建立起來了一套軍事殖民體系,這套體系以西六師坐鎮關中宗周、以殷八師坐鎮河洛成周為核心,以遍佈渭河中下游、汾河下游、漢水中游、淮泗上游的姬姓諸侯為輔翼,並在山東半島、河北平原擁有強大的齊、魯、燕三國坐鎮,全面控制了當時以黃河中下游為核心的華夏版圖,以一個個軍事殖民城邦為據點,控制了整個天下,這是周王權統治的軍事基礎。

    政治拉攏

    周王權雖然分封最多的還是姬姓宗室,但也充分照顧到了世代姻親姜姓(齊國)、四夷歸化勢力(莒、倗、楊等國)乃至上古部落前代主君(陳、杞、宋等國)的利益,承認這些氏族對於所在地盤的統治權,將他們納入到西周統治集團中來,從而與姬姓諸侯相輔相成。

    另外,周王權還拆散了殷商的力量,將龐大的殷商族人分散到了成周、宋國以及各個姬姓諸侯國,在大格局上分化殷商,在小城邦裡利用殷人,把他們作為成周、宋國乃至姬姓諸侯國進行軍事殖民史的利益分享者,這樣既能成功避免三監之亂那樣的大亂事,也能調諧殷商舊部與周人之間的關係,成功瓦解了舊矛盾。

    精神信仰

    以周公為首的周王室在總結殷商滅亡經驗後,力主【尊崇人德、推行禮制】的統治策略,一反當年商王朝【尊崇鬼神、過度祭祀】的統治策略。

    商王朝之所以失敗,除了被東夷拖住了大量兵力、消耗了大量國力以外,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其實是商朝統治者過分重視對於鬼神的祭祀所致,商王及大小貴族動不動就拿活人祭祀天神與祖先,有的時候甚至會拿貴族去祭祀,這就不僅容易激化奴隸主與奴隸的矛盾,而且也很容易激化奴隸主內部的矛盾。而且呢,商王這樣經常拿戰俘祭祀的行為,也很令周邊部落不滿,很容易導致商王朝陷入外交被動局面。

    周人便吸取了商人的這個教訓,逐步減少了人殉現象、減少了對鬼神的崇拜祭祀,反而更加註重統治者之間的血緣關係與姻緣關係,不斷透過姬姓宗室與異姓諸侯的通婚來穩定統治者內部的政治關係,並且發展了一套被稱為【禮制】的統治階級內部規範,來維持統治者之間的敦睦的親戚關係。這一招非常精妙,從精神信仰層面入手,透過禮樂教化這種非常通人情、令人愉悅的手段來調和統治者之間的關係,難怪孔子經常吹捧周公,原因就在於此。

    畢竟,周天子可是各個姬姓諸侯的大宗祭祖者(大族長),也是各個異姓諸侯的聯姻匯聚者(大姻親),【敬天法祖】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政治正確也是我們民族最為根本的民族信仰。當時的人們,尊重周天子便是尊重天意與祖先,周天子成功在精神信仰層面,把自身的王權與人們的祖先信仰、天帝信仰結合在了一起。

    綜上,周王權透過軍事殖民打底、政治拉攏輔助,最終以精神信仰層面的【人德禮制】為畫龍點睛之筆,完成了對於自身王權威嚴的建立,並由此影響了日後的中國歷史。這一切都完成於三千年前,實在是一件值得稱道的大手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拔六千米能居住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