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魚的智慧
-
2 # 生活竅門啟示錄
這個沒有什麼是贊成或不贊成的,既然他是我們先輩保留下來的,而且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用的,個人覺得就不應該讓它失傳,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發揚光大吧
-
3 # 趣方言
我感覺提問者肯定要問的是是否贊成漢語改成拼音文字。我的答案是大寫的:
NO!首先我們得明確,我們把漢字改成拼音文字是幹什麼?難道不是為了簡單?
那我們的漢語用拼音文字就簡單了嗎?
漢語常用漢字將近7000,而漢語的音節加上聲調的區分,大概有1200左右。也就是說,每一個音節大概要對應5個漢字。當然,實際分分配並不均勻。有些音只對應了一兩個字,比如,zhai4,只有“債”和“寨”。這樣的話,其他音節的壓力就更大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保證漢語原滋原味,並且能用來學習文言文,那麼我們就要為每個音節造出五個不同的拼寫。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吧:
英語中的two,too,to發音一樣,但是一個發音就有三個寫法。為什麼要有三種寫法?因為一個發音對應三個意思,要區分這三個意思,就要拼寫成不同的單詞。如果只是少量出現這種情況還好說,大規模的出現的話,我們學習這種拼音文字的難度跟學習漢字還有什麼區別?
再者,漢字承載了中國太多的文化和歷史,一旦拋棄使用,我們也成了一個拋棄了祖先的民族。中國的建築,歷史,文化都將成為歷史,進入博物館裡成為類似埃及一樣的未解之謎。
-
4 # 南京寧
大約在80多年前,中國曾掀起過一次用拼音替代漢字的運動,當時一些所謂的文化精英,認為中國的方塊字太難寫,而且於西方流行的字母文字格格不入,於是嫌棄了文字改革運動。剛好漢語拼音跟英語等西方字母文字都是用的26個字母,於是提出用漢語拼語替代漢字。
這不是一次異想天開,不少當時的文化精英都參與了進來,包括魯迅、胡適、瞿秋白、錢玄同都是這項運動的積極呼籲者。其實,這些人也不是最早要求廢除漢字的人,最早的應該是梁啟超,早在清朝末年他就呼籲廢除漢字,認為漢字是阻礙新思想傳播的罪魁禍首,提出了切音字運動。
瞿秋白還把這一運動引到了解放區,邊區政府成立了“新文字運動委員會”根據拉丁字母創立了新文字,宣佈新文字與漢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於是,出現兩種文字同時使用的局面,有些檔案、報紙就是專門用新文字書寫的。例如延安出版的《Sin Wenz Bao》(新文字報),還有下面這個《Da Zhung Bao》大眾報。你能讀懂嗎?反正我是很慶幸這種文字幸好沒能成功代替漢字,不然讀起來頭都大。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幾千年的傳承和沉澱,豈能是拉丁字母所能替代的?
-
5 # 普穡齋
一種是本地習慣的特色說法,比如“歸一”(完成),指代詞“恁”(這,這麼,這樣,那,那麼,那樣),“向火”(烤火),等等,可入文學作品。
另一種,以本地音為準找個同音替代字就不可取了。比如,以“之”代“這”,以“克”代“去”,等等。——“你去哪裡?”你大可讀成“ni ke nai li?”,但就是不能寫成“你克乃里?”——“你怎麼能這樣?!”你大可讀成“ni zongmo nen ziyang?!”但就是不能寫成“你腫麼能之樣?!”——“你這個傻子!”你大可讀成“ni zigo hazi!”但就不能寫成“你之個哈子!”
中國恁大,方言眾多,十里不同音的情況比比皆是,都恁個搞,不亂套了?音不同便罷了,再來個字不同,會是什麼結果?久之,便是離心離德,埋下分裂的必然隱患!這正是西方求之不得的結果。歐洲為什麼總是統一不了?就因為語言不同,文字不同!而每個華人骨子裡都有的大一統情結,千百年來一直不變的統一的文字是其基礎!
迴應提問,如果實行拼音文字,我敢保證,馬上就會亂套。或許有人會說,國家規定只能按“正確”發音寫,就沒問題了,南韓不就是拼音文字嗎?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現在網路世界,要把“文字”發表太隨意了,君不見“腫麼”“特麼”充斥著螢幕?中國太大,方言太多,不是南韓這種單一民族、區域性區域語音本身就高度一致的情況所能比擬的!最多正式的出版物(紙質、電子)能做到“正確”,而我等大面積的網路“屁民”誰會去“正確”呢?就算不按方言寫,比如按普通話來寫,也保證不了基礎民眾的“正確”!比如,“正茂盛的青草”,我肯定會寫成“zen musen di qincao”。如果需要“正式”發表,有稽核,就算努力查證弄“正確”了,基礎民眾在私下裡的書寫誰又會去查證裡?而平時非正式的書寫正是長遠的發展基礎!而中國眾多的方言肯定會將這一基礎打亂,無法形成統一發展的趨勢!
總之一句話:堅決反對拼音文字!
回覆列表
不贊成。其原因有下面幾點:一,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就是她的文字,這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我國文字從最初的契刻符號發展為內容科學、表意準確、形象生動的文字展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可以說世界上任何文字,包裹楔形文字均無法與我華夏文字媲美。二,拼音不能說是文字,只能算做表音符號,無文字之美,更無文字之智慧。其三,提倡者多注意到了漢字的寫法讀音永法的細微之處,感覺難度不小,正是這一點,產生了華夏民族獨有的思維習慣,五四之後便有人提倡,多無果而終,現在人們表情達意從屬低俗,偏面認為聽得懂第一,忽視了含蓄幽默風趣和文彩,更可有甚者說說多為西式語句,“然後、我要說的是”等充斥其間,猶如白米飯裡摻沙子,極不舒服,這是通病,也是文化素質降低的表現。一家之言,請高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