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lin,1706~1790)美國科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1706年1月27日生於波士頓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英國移民,從事肥皂和蠟燭製造。由於家庭貧寒,從8歲起只上了兩年學就輟學當了學徒,從12歲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裡當學徒,以後長期從事印刷工作。他刻苦自學,他說:“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他常常去找別人或書店借書,利用深夜讀書,清晨就去歸還。他曾以筆名Richard Saunders投稿,報紙編輯以為文章“出自名家手筆”。他不僅從書本上學習各種知識,還輾轉到紐約、倫敦、費城等地流浪,在社會生活中學習。21歲時,他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青年自學團體“共讀社”,組織工人、技師、鞋匠、瓦匠、詩人等每週星期五來討論哲學、科學、技術、文藝問題。這個團體後來發展為1743年創立的美利堅哲學會。1769年他被選為該會的會長。25歲時他又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以後發展為北美公共圖書館。45歲時,他又創辦費城學院(即後來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作為政治家,在美國和世界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事件與富蘭克林有關。他在北美獨立戰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是美國的建立人之一,參與了起草《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1776~1785年他出使法國,他的科學聲譽和廣博的知識,十分有利於他的外交使命,在他的努力下,1778年締結了美法聯盟。1787年當選為制憲會議代表,擔任賓夕法尼亞州最高行政議長。他積極反對壓迫和奴役黑人,積極主張廢除黑奴制度。 在他的一生中,獲得過許多榮譽。1753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同年獲得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7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1789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的外國院土。 他的主要科學工作是在電學方面。這在他的一生中只佔十年左右。1743~1744年間,富蘭克林在費城和波士頓看到了來自蘇格蘭的斯賓塞(A.SPence)博土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所做的簡單的電學實驗時,心中激起強烈的探求慾望。他買下了全部展品,一位他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結識的朋友柯林森(Peter Cdlinson)得知後,又給他寄來了大批書籍、電學著作和某些摩擦起電的裝置。富蘭克林和費城哲學會的朋友們一起進行了許多電學實驗和理論探索。 富蘭克林在電學上有許多重要貢獻透過實驗,他對當時許多混亂的電學知識(如電的產生、轉移、感應、儲存、充放電等)作了比較系統的清理。他曾把多個萊頓瓶聯結起來,儲存更多電荷。他用實驗證明萊頓瓶內外金屬箔所帶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1747年5月25日他在給柯林森的信中,提出了電的單流質理論,並用數學上的正負來表示多餘或缺少這種電流質。他還認為摩擦起電只是使電荷轉移而不是創生,所生電荷的正負必須嚴格相等——這個思想後來發展為電學中的基本定律之一——電荷守恆定律。他利用這一理論說明了帶介質的電容器原理。 富蘭克林的第二項重大貢獻是統一了天電和地電,徹底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恐懼。1749年,他的夫人麗達在觀看萊頓瓶串聯實驗時,無意碰到萊頓瓶上的金屬桿,被電火花擊倒在地,臥病一週,使他更堅定了探討雷電實質的決心。他一方面列舉了12條靜電火花與雷電火花的相同之處,一方面透過崗亭實驗和風箏實驗(1752年6月)給予實驗證明。他的一封封書信透過柯林森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開始時受到的是嘲笑、懷疑,後來他的論文集《電學實驗與研究》出版,特別是風箏實驗的報告轟動了歐洲,使人們看到電學是一門有廣大前景的科學,避雷針也成了人類破除迷信征服自然的一項重要技術成果,推動了電學、電工學的發展。 富蘭克林對大自然有著廣泛的興趣。他研究過物體(尤其是金屬)的熱傳導、聲音在水中的傳播、利用蒸發取得低溫的方法;他還研究過植物的移植、傳染病的防治;在橫渡大西洋時,他觀察了海灣暖流對氣候的影響,測量了海水的流速和溫度等等。 作為發明家,他發明了高架取書器、老年人使用的雙焦距眼鏡、三輪鍾等。 1790年4月17日他在費城逝世,他為自己寫的墓誌銘只自稱“印刷工富蘭克林”而絕口不提後半生的重要職務。但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Ann-Robert Jacques Turaot)卻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讚語:“從蒼天那裡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裡取得了民權”。 富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00年至190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參加了紐約律師考試合格後即輟學。 1910年任紐約市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1921年8月休假期間患脊髓灰質炎症,仍為民主黨積極分子,由其妻代為參加會議。 羅斯福努力促進民主黨內城、鄉兩派的團結。1920年作為詹姆斯·考克斯的競選夥伴參加總統競選失敗。 1920年至1928年在紐約任律師。 1928年任紐約市長;由於對農民實行減稅,大得人心,1930年連任。1932年競選總統,提出“新政”計劃,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勝。 1933年就職時,美國大多數銀行紛紛倒閉,工業生產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業人數達1300萬,農民極為貧困。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他對復興國家經濟的決心。因而懷抱各種不同政見的人都成為他的同盟者,其“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羅斯福使其政府成員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其中有自由派民主黨員,也有保守派民主黨員;有三位共和黨員,還有一位女部長。他的立法計劃面向廣大選民,設法幫助美國經濟中主要的利益集團,並爭取共和黨員的支援。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農業調整總署,提高農產品價格,恢復農業繁榮;向大中企業貸款,刺激商業;建立專門機構,對失業工人提供救濟和就業機會。1936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得到農民、工人和一般下層社會人民支援。第二屆執政期間,儘管小有挫折,其新政中許多改革仍然受到大多數人歡迎。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修改中立法,允許交戰國在“現購自運”的條例下從美國購買武器。1940年法國戰敗,羅斯福積極作防禦準備,決定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國。為英國提供50艘超齡驅逐艦以換取西半球8個基地。 1940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和另一位候選人均表示美國不介入國外戰爭。但主張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者均支援羅斯福,結果羅斯福獲勝連任第三任總統。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國會透過。這一法案使美國可在財政上對英國及其盟國給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爾會於軍艦上,並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宣佈《大西洋憲章》,包括民族自決、擴大經濟機會、消除恐懼與匱乏、海上自由、裁軍等內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美國國會應羅斯福之請求,於12月8日開會,4小時內透過對日宣戰的決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參戰後,羅斯福動員了全部工業積極從事軍事生產。此時美國的軍工生產約為德、日之總和;1944年則達到軸心國生產之兩倍。戰爭期間,他將精力專注於戰略問題,與盟國磋商未來之和平規劃。1943年1月,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一原則。他認為戰爭與和平之維護有賴於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1943年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黑蘭會晤。羅斯福與斯大林相處頗為融洽。1945年2月三巨頭再度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會晤,那時歐洲戰場戰爭已近尾聲。美國預計日本能再戰一年半左右。原子彈雖在製造,但美未曾預計其威力能達到後來實際發生的巨大程度。羅斯福及其軍事顧問急欲爭取蘇聯在亞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許諾了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也在遠東向蘇聯作出讓步。羅斯福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以維護戰後和平。他原擬參加預定於1945年4月27日在舊金山開幕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但自1944年以來健康情況每況愈下。 1944年在總統競選中,羅斯福曾發揮其最後活力,戰勝杜威州長,第四次連任總統。任職後不久即赴溫泉休養,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 作為政治家,他在美國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敵認為他淺薄、無能、狡猾、獨裁;而其擁護者則稱他是美國經濟的救星,認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衛者。一般人都承認:作為政治領袖,他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援,在他的政府中容納了各種觀點的領袖人物。許多專家認為:儘管偶爾有混亂現象,總的說來,羅斯福政府的行政效率畢竟是很高的。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lin,1706~1790)美國科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1706年1月27日生於波士頓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英國移民,從事肥皂和蠟燭製造。由於家庭貧寒,從8歲起只上了兩年學就輟學當了學徒,從12歲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裡當學徒,以後長期從事印刷工作。他刻苦自學,他說:“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他常常去找別人或書店借書,利用深夜讀書,清晨就去歸還。他曾以筆名Richard Saunders投稿,報紙編輯以為文章“出自名家手筆”。他不僅從書本上學習各種知識,還輾轉到紐約、倫敦、費城等地流浪,在社會生活中學習。21歲時,他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青年自學團體“共讀社”,組織工人、技師、鞋匠、瓦匠、詩人等每週星期五來討論哲學、科學、技術、文藝問題。這個團體後來發展為1743年創立的美利堅哲學會。1769年他被選為該會的會長。25歲時他又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以後發展為北美公共圖書館。45歲時,他又創辦費城學院(即後來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作為政治家,在美國和世界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事件與富蘭克林有關。他在北美獨立戰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是美國的建立人之一,參與了起草《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1776~1785年他出使法國,他的科學聲譽和廣博的知識,十分有利於他的外交使命,在他的努力下,1778年締結了美法聯盟。1787年當選為制憲會議代表,擔任賓夕法尼亞州最高行政議長。他積極反對壓迫和奴役黑人,積極主張廢除黑奴制度。 在他的一生中,獲得過許多榮譽。1753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同年獲得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7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1789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的外國院土。 他的主要科學工作是在電學方面。這在他的一生中只佔十年左右。1743~1744年間,富蘭克林在費城和波士頓看到了來自蘇格蘭的斯賓塞(A.SPence)博土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所做的簡單的電學實驗時,心中激起強烈的探求慾望。他買下了全部展品,一位他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結識的朋友柯林森(Peter Cdlinson)得知後,又給他寄來了大批書籍、電學著作和某些摩擦起電的裝置。富蘭克林和費城哲學會的朋友們一起進行了許多電學實驗和理論探索。 富蘭克林在電學上有許多重要貢獻透過實驗,他對當時許多混亂的電學知識(如電的產生、轉移、感應、儲存、充放電等)作了比較系統的清理。他曾把多個萊頓瓶聯結起來,儲存更多電荷。他用實驗證明萊頓瓶內外金屬箔所帶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1747年5月25日他在給柯林森的信中,提出了電的單流質理論,並用數學上的正負來表示多餘或缺少這種電流質。他還認為摩擦起電只是使電荷轉移而不是創生,所生電荷的正負必須嚴格相等——這個思想後來發展為電學中的基本定律之一——電荷守恆定律。他利用這一理論說明了帶介質的電容器原理。 富蘭克林的第二項重大貢獻是統一了天電和地電,徹底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恐懼。1749年,他的夫人麗達在觀看萊頓瓶串聯實驗時,無意碰到萊頓瓶上的金屬桿,被電火花擊倒在地,臥病一週,使他更堅定了探討雷電實質的決心。他一方面列舉了12條靜電火花與雷電火花的相同之處,一方面透過崗亭實驗和風箏實驗(1752年6月)給予實驗證明。他的一封封書信透過柯林森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開始時受到的是嘲笑、懷疑,後來他的論文集《電學實驗與研究》出版,特別是風箏實驗的報告轟動了歐洲,使人們看到電學是一門有廣大前景的科學,避雷針也成了人類破除迷信征服自然的一項重要技術成果,推動了電學、電工學的發展。 富蘭克林對大自然有著廣泛的興趣。他研究過物體(尤其是金屬)的熱傳導、聲音在水中的傳播、利用蒸發取得低溫的方法;他還研究過植物的移植、傳染病的防治;在橫渡大西洋時,他觀察了海灣暖流對氣候的影響,測量了海水的流速和溫度等等。 作為發明家,他發明了高架取書器、老年人使用的雙焦距眼鏡、三輪鍾等。 1790年4月17日他在費城逝世,他為自己寫的墓誌銘只自稱“印刷工富蘭克林”而絕口不提後半生的重要職務。但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Ann-Robert Jacques Turaot)卻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讚語:“從蒼天那裡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裡取得了民權”。 富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00年至190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參加了紐約律師考試合格後即輟學。 1910年任紐約市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1921年8月休假期間患脊髓灰質炎症,仍為民主黨積極分子,由其妻代為參加會議。 羅斯福努力促進民主黨內城、鄉兩派的團結。1920年作為詹姆斯·考克斯的競選夥伴參加總統競選失敗。 1920年至1928年在紐約任律師。 1928年任紐約市長;由於對農民實行減稅,大得人心,1930年連任。1932年競選總統,提出“新政”計劃,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勝。 1933年就職時,美國大多數銀行紛紛倒閉,工業生產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業人數達1300萬,農民極為貧困。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他對復興國家經濟的決心。因而懷抱各種不同政見的人都成為他的同盟者,其“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羅斯福使其政府成員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其中有自由派民主黨員,也有保守派民主黨員;有三位共和黨員,還有一位女部長。他的立法計劃面向廣大選民,設法幫助美國經濟中主要的利益集團,並爭取共和黨員的支援。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農業調整總署,提高農產品價格,恢復農業繁榮;向大中企業貸款,刺激商業;建立專門機構,對失業工人提供救濟和就業機會。1936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得到農民、工人和一般下層社會人民支援。第二屆執政期間,儘管小有挫折,其新政中許多改革仍然受到大多數人歡迎。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修改中立法,允許交戰國在“現購自運”的條例下從美國購買武器。1940年法國戰敗,羅斯福積極作防禦準備,決定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國。為英國提供50艘超齡驅逐艦以換取西半球8個基地。 1940年競選總統時,羅斯福和另一位候選人均表示美國不介入國外戰爭。但主張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者均支援羅斯福,結果羅斯福獲勝連任第三任總統。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國會透過。這一法案使美國可在財政上對英國及其盟國給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爾會於軍艦上,並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宣佈《大西洋憲章》,包括民族自決、擴大經濟機會、消除恐懼與匱乏、海上自由、裁軍等內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美國國會應羅斯福之請求,於12月8日開會,4小時內透過對日宣戰的決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參戰後,羅斯福動員了全部工業積極從事軍事生產。此時美國的軍工生產約為德、日之總和;1944年則達到軸心國生產之兩倍。戰爭期間,他將精力專注於戰略問題,與盟國磋商未來之和平規劃。1943年1月,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一原則。他認為戰爭與和平之維護有賴於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1943年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黑蘭會晤。羅斯福與斯大林相處頗為融洽。1945年2月三巨頭再度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會晤,那時歐洲戰場戰爭已近尾聲。美國預計日本能再戰一年半左右。原子彈雖在製造,但美未曾預計其威力能達到後來實際發生的巨大程度。羅斯福及其軍事顧問急欲爭取蘇聯在亞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許諾了對日作戰。羅斯福、丘吉爾也在遠東向蘇聯作出讓步。羅斯福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以維護戰後和平。他原擬參加預定於1945年4月27日在舊金山開幕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但自1944年以來健康情況每況愈下。 1944年在總統競選中,羅斯福曾發揮其最後活力,戰勝杜威州長,第四次連任總統。任職後不久即赴溫泉休養,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 作為政治家,他在美國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敵認為他淺薄、無能、狡猾、獨裁;而其擁護者則稱他是美國經濟的救星,認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衛者。一般人都承認:作為政治領袖,他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援,在他的政府中容納了各種觀點的領袖人物。許多專家認為:儘管偶爾有混亂現象,總的說來,羅斯福政府的行政效率畢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