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在後院設定了招待蜂鳥的餵食器,但一些科學家試圖分析這樣的做法,看它是否利大於弊。
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為捕獲了數百隻蜂鳥,併為其配備了基於 RFID 的電子標籤。
當蜂鳥以野生花卉為食時,它們傾向於單獨行動,彼此會隔開較遠的距離。但若擠在餵食器前分享相同的花蜜,可能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
【團隊捕獲了 230 只 Anna 和 Allen 蜂鳥,圖自:UC Davis / Don Preisler 攝】
本次實驗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三個地區捕獲了 230 只蜂鳥,並在七個地點配備了射頻識別(RFID)收發器天線。
當有任何被標記的蜂鳥造訪時(支援同時追蹤多隻蜂鳥),系統就會對相關資料進行記錄和分析。
【研究使用的 PIT 標籤,不到蜂鳥體重的 3% 。圖自:UC Davis / Don Preisler 攝】
根據 2016 年 9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間記錄的 65476 次造訪記錄:
其中有 61% 的蜂鳥至少重返一次,一些在首次造訪後立即返回,還有一些在幾個月後再重新光顧。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雄鳥和雌鳥的細微差異。比如雌鳥在餵食器中滯留的時間更長,但雄鳥造訪的次數更加頻繁。
【研究地點之一,比佛利山莊花園的一棵樹上懸掛的餵食器。圖自:UC Davis / Jen May 攝】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資料有助於確定人工投食是否會對禽類造成健康風險。如果證實了直接投食的危害性,蜂鳥愛好者們還請儘量透過種植的花卉去吸引鳥類。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原標題為:
《Use of RFID technology to characterize feeder visitations and contact network of hummingbirds in urban habitats》
雖然很多人在後院設定了招待蜂鳥的餵食器,但一些科學家試圖分析這樣的做法,看它是否利大於弊。
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為捕獲了數百隻蜂鳥,併為其配備了基於 RFID 的電子標籤。
當蜂鳥以野生花卉為食時,它們傾向於單獨行動,彼此會隔開較遠的距離。但若擠在餵食器前分享相同的花蜜,可能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
【團隊捕獲了 230 只 Anna 和 Allen 蜂鳥,圖自:UC Davis / Don Preisler 攝】
本次實驗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三個地區捕獲了 230 只蜂鳥,並在七個地點配備了射頻識別(RFID)收發器天線。
當有任何被標記的蜂鳥造訪時(支援同時追蹤多隻蜂鳥),系統就會對相關資料進行記錄和分析。
【研究使用的 PIT 標籤,不到蜂鳥體重的 3% 。圖自:UC Davis / Don Preisler 攝】
根據 2016 年 9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間記錄的 65476 次造訪記錄:
其中有 61% 的蜂鳥至少重返一次,一些在首次造訪後立即返回,還有一些在幾個月後再重新光顧。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雄鳥和雌鳥的細微差異。比如雌鳥在餵食器中滯留的時間更長,但雄鳥造訪的次數更加頻繁。
【研究地點之一,比佛利山莊花園的一棵樹上懸掛的餵食器。圖自:UC Davis / Jen May 攝】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資料有助於確定人工投食是否會對禽類造成健康風險。如果證實了直接投食的危害性,蜂鳥愛好者們還請儘量透過種植的花卉去吸引鳥類。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原標題為:
《Use of RFID technology to characterize feeder visitations and contact network of hummingbirds in urban habi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