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對正確分析新中國建立70週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要矛盾變化的認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心,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下把握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具有新時代、新起點裡程碑意義。
“十四五”規劃要充分體現時代特點
從規劃的屬性上分析,“十四五”規劃屬於宏觀性、全域性性、綜合性、引領性中期規劃。從規劃的戰略定位上看,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發展導向,體現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色,統一人民群眾意志的發展目標。按照十九大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藍圖,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牢固確立“五要”的戰略定位。
第一,要有鮮明的指導思想。“十四五”規劃是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綱要和行動指南。編制規劃的前提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作為規劃編制的總依據和主線,貫穿在規劃的全過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理,深化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認識,用“五大”理念研判當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確立未來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只有指導思想明確,才能充分釋放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紅利,自覺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國家大戰略。
第二,要充分體現時代特色。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在於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正確把握。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色就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建設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十二強”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編制“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的總要求。用這一時代特點,形成明確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發展訴求導向,推進區域經濟彰顯出“強”的新特點。
第三,要突出解決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要解決的基本矛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基本矛盾在區域表現形式是千差萬別的。破解這一矛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規劃中,正確把握省情、市情和縣情,最大限度的找準不平衡的公約數,最大限度的拉長髮展不充分的區域短板,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訴求。
第四,要充分體現融入經濟全球化。規劃戰略高度的本質,是用國際化視野審視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培植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的新優勢。面對逆全球化加劇的國際環境,十九大已經做出全面擴大開放的總體部署,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要把視野和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營造國際化發展環境,構建承載國際貿易投資大載體、培育壯大世界領軍產業、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做強中高階產業鏈、價值鏈和國際競爭力,用區域發展新優勢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目標是意志、決心和發展路徑的綜合體現。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已經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時間節點,這是各級政府編制“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剛性依據。圍繞這個剛性目標,建立區域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細分階段性經濟增長、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教育等綜合指標,提出綜合考量和階段性量化措施,務求規劃目標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
“十四五”規劃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
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把 “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總體佈局落實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從戰略上釐清發展思路,從戰術上確定好發展定位。從十九大精神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研判,編制“十四五”規劃要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的原則,防止頂層設計滯後和決策失誤。
第一,堅持高質量發展。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而高質量發展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要重點突出“強”,切實做好“轉”,牢牢把握“穩”,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始終保持在穩中向好上。把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作為“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策。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長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最佳化社會綜合治理結構,生態環境保護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等方面綜合施策,系統性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堅持開放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激勵競爭中的國際貿易摩擦將成為新常態,不確定性國際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風險也將成為新常態。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應本著穩步擴大開放、增強風險挑戰實力的思路,全面提升區域擴大開放水平。把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做強各級各類開發區、產業集中區、自由貿易區和城市群、都市圈等開放發展的載體平臺作為戰略平臺,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把搶佔國際中高階產業鏈分工作為戰略推手,促進重點產業和企業國際化發展,推進區域經濟成為國家開放發展的新動力。
第三,堅持創新發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在創新,要把創新發展作為“十四五”期間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下大力盤活區域內聚集的科技、教育、人才、國防科技等創新要素,推進存量資源向現實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轉變,形成區域性創新發展新引擎。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在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城鄉要素互動、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市場化資源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支援培育黑科技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和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等方面實施重點支援,推進區域性特色產業鏈、價值鏈、競爭鏈加快形成,全面培育壯大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新活力。
第四,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包容性增長,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到地方和區域就是堅持“多規合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綱要的“十四五”規劃,處在“多規合一”之首的重要位置,要統籌主體功能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戰略等規劃的核心要義,在生產力佈局、重大專案建設、防控金融風險、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民生事業等方面,秉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一二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的新發展思路,全面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十四五”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對正確分析新中國建立70週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要矛盾變化的認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心,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下把握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具有新時代、新起點裡程碑意義。
“十四五”規劃要充分體現時代特點
從規劃的屬性上分析,“十四五”規劃屬於宏觀性、全域性性、綜合性、引領性中期規劃。從規劃的戰略定位上看,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發展導向,體現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色,統一人民群眾意志的發展目標。按照十九大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藍圖,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牢固確立“五要”的戰略定位。
第一,要有鮮明的指導思想。“十四五”規劃是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綱要和行動指南。編制規劃的前提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作為規劃編制的總依據和主線,貫穿在規劃的全過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理,深化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認識,用“五大”理念研判當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確立未來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只有指導思想明確,才能充分釋放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紅利,自覺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國家大戰略。
第二,要充分體現時代特色。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在於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正確把握。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色就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建設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十二強”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編制“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的總要求。用這一時代特點,形成明確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發展訴求導向,推進區域經濟彰顯出“強”的新特點。
第三,要突出解決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要解決的基本矛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基本矛盾在區域表現形式是千差萬別的。破解這一矛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規劃中,正確把握省情、市情和縣情,最大限度的找準不平衡的公約數,最大限度的拉長髮展不充分的區域短板,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訴求。
第四,要充分體現融入經濟全球化。規劃戰略高度的本質,是用國際化視野審視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培植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的新優勢。面對逆全球化加劇的國際環境,十九大已經做出全面擴大開放的總體部署,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要把視野和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營造國際化發展環境,構建承載國際貿易投資大載體、培育壯大世界領軍產業、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做強中高階產業鏈、價值鏈和國際競爭力,用區域發展新優勢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目標是意志、決心和發展路徑的綜合體現。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已經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時間節點,這是各級政府編制“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剛性依據。圍繞這個剛性目標,建立區域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細分階段性經濟增長、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教育等綜合指標,提出綜合考量和階段性量化措施,務求規劃目標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
“十四五”規劃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
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把 “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總體佈局落實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從戰略上釐清發展思路,從戰術上確定好發展定位。從十九大精神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研判,編制“十四五”規劃要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的原則,防止頂層設計滯後和決策失誤。
第一,堅持高質量發展。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而高質量發展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要重點突出“強”,切實做好“轉”,牢牢把握“穩”,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始終保持在穩中向好上。把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作為“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策。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長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最佳化社會綜合治理結構,生態環境保護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等方面綜合施策,系統性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堅持開放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激勵競爭中的國際貿易摩擦將成為新常態,不確定性國際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風險也將成為新常態。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應本著穩步擴大開放、增強風險挑戰實力的思路,全面提升區域擴大開放水平。把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做強各級各類開發區、產業集中區、自由貿易區和城市群、都市圈等開放發展的載體平臺作為戰略平臺,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把搶佔國際中高階產業鏈分工作為戰略推手,促進重點產業和企業國際化發展,推進區域經濟成為國家開放發展的新動力。
第三,堅持創新發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在創新,要把創新發展作為“十四五”期間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下大力盤活區域內聚集的科技、教育、人才、國防科技等創新要素,推進存量資源向現實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轉變,形成區域性創新發展新引擎。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在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城鄉要素互動、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市場化資源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支援培育黑科技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和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等方面實施重點支援,推進區域性特色產業鏈、價值鏈、競爭鏈加快形成,全面培育壯大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新活力。
第四,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包容性增長,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到地方和區域就是堅持“多規合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綱要的“十四五”規劃,處在“多規合一”之首的重要位置,要統籌主體功能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戰略等規劃的核心要義,在生產力佈局、重大專案建設、防控金融風險、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民生事業等方面,秉承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一二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的新發展思路,全面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