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三國時期,呂布很鬱悶,被張飛罵成是“三姓家奴”,見一次,罵一次,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呂布別說有多窩火了。

    張飛的潛意識,忠臣不事二主,關羽投降曹操,儘管後來帶哥嫂千里尋大哥,被三弟張飛遇見,二話都不說,提矛就刺二哥,可見張飛眼裡容不得沙子,對劉備可謂忠心耿耿。

    (張郃)

    其實,三國時,將領跳槽非常普遍,譬如張郃,最早是韓馥的軍司馬,韓馥死後,效力於袁紹,為“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兵敗,遂投降曹操,成了曹營的“五子良將”之一,終成一代名將。

    倘若以張飛的標準來衡量,呂布是“三姓家奴”,那麼張郃又何嘗不是“三姓家奴”,但很奇怪,從來就沒人說張郃是“三姓家奴”,看來張飛對呂布成見很深,呂布遇見張飛,被其罵得惱羞成怒。

    (呂布)

    亂世三國,名臣武將倒戈的有許多,呂布麾下謀士陳宮、武將高順寧死不降,這般有骨氣的人物,在整個三國非常少見,呂布儘管是“三姓家奴”,麾下卻出了錚錚鐵骨的好男兒,令讀者肅然起敬,這是呂布的無尚榮光。

    臨陣投降,對於看重氣節的人來說,關乎個人的名聲,某個人一旦投降,必定成為一生抹不掉的汙點,為後世所不齒。

    (于禁)

    說句大實話,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兵的包括武將,從軍其實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某人或某個陣營陪上一條性命,至於後來革命成功,混成了一代名將,為後世所敬仰,說不定當事人自己都不曾想到。

    關羽、馬超、徐晃、張遼、姜維、太史慈、夏侯霸等,三國時的將星,全部是降將,但都是名垂史冊的英雄,唯獨曹營“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卻成了遺臭萬年的將領。

    (龐德)

    于禁和龐德,兩人皆戰敗,被關羽所擒,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而統軍于禁,卻貪生怕死,投降了關羽。

    於是,兩人成了絕好的對比,獲戰功無數的于禁,就被毀了一世英名。

    關羽、馬超、徐晃、張遼、張郃等降將,用自身的武藝、戰績、人品等征服了世人,也為後世所尊重,反倒是流芳千古了。

    (關羽)

    關於投降,國內的處世哲學,也歷來都是矛盾的,譬如說“忠臣不事二主”,但又曰:“良禽擇木而棲”。

    大丈夫做事,不能拘泥小節,不能以投降一事,去評判一個人的終生,對於降將,一是一,二是二,既不拔高,也不貶低,才是科學的判斷。

  • 2 # 此地無銀zh

    要說三國降將多,這事要分開說,準確的說,三國未確定之前,出現不少降將,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這種情況就不多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諸侯擁兵割據,征討董卓時就有十八路諸侯,再加上黃巾軍等各地方武裝力量,各支勢力紛紛招兵買馬。亂世出英雄,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事”,當初的局面混亂動盪,英明的領袖積蓄力量,求賢若渴;有志向有本事的將軍也在尋找明主,期待建功立業。歷史的必然也是分久必合,這麼多武裝力量總會優勝劣汰,兼併整合。賢明的君主遇到良將倍加愛惜,用豐厚條件收買勸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殺害,劉備摔阿斗,三顧茅廬,曹操勸降關羽,長坂坡禁放冷箭傷趙雲,孫策招降太史慈等等,這些都是重視人材的表現。同樣有真才實學的將軍們也在尋找可以輔佐的明君,趙雲跟過公孫瓚,太史慈跟過孔融,劉繇,張郃原來跟袁紹,黃忠魏延原來跟劉表……。後來他們都遇到自己心中的明主,追隨一生。後來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了,將軍們也算是開國元勳,更加堅定了立場和目標,所以從這三方勢力中就很少出現降將了。當然敗軍危難之際也有過,比如孟達,但那也屬於常規之內的,畢竟有戰爭就有倒戈者。所以說,三國前期降將多是混亂的時局造成的。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漢末三國時期,有過投降經歷的武將非常多。一般二般的武將就不說了,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中,就各有三人有“投降史”

    雙方各有三將有“投降史”。

    我試著總結一下武將投降的幾個原因,我們從中能看出為何武將降順如此普遍,也能得出,什麼樣的投降被人認可,什麼樣的投降令人厭惡了。

    理性擇主

    漢未,天下大亂。

    有才之人,不管是謀士,還是武人,都是漢朝的子民,他們投奔哪個主公,都不存在“忠”的與“不忠”的問題。因此,他們無不希望“良禽擇木而棲”,在優秀的平臺中一展宏圖。

    可是,天下動盪之初,大多數人是不知道哪個主公是最適合自己的。即使是荀彧、郭嘉這樣智謀之人,都曾選擇先投奔袁紹;劉備這樣的大志之人,也只能先委身公孫瓚,何況武將們呢?

    因此,在已盡到本分,並不損害主君利益的前提下,降於新主公,也算正常。比如,張遼在呂布已敗、徐晃在拒絕殺楊奉前提下,都投降曹操,都十分正常。

    在盡本分後,投更英明的主公,不失義!前陣營犯傻,武將被逼著投降

    比如張郃、高覽投降曹操,就是被袁紹接連昏招所迫。進不能攻破曹營,退又怕袁紹降罪,只得降曹。

    又比如姜維降諸葛亮(演義版),諸葛亮差人假扮姜維施離間計,姜維己不為魏軍所容,想自盡又怕母親受辱,只得降諸葛亮。

    姜維先從魏降蜀,後從蜀降魏。卻仍被後人視為“忠義”。誰說江湖問路不問心?背主求榮

    三國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人心險惡的時代。有的人,為一己私利,拿著前主公的利益(甚至人頭)做投名狀,降敵以求富貴。

    早期,最典型的莫過於“三姓家奴”呂布。丁原、董卓所有的“義父”,都被他手刃了。四處漂泊無人敢用,好容易得了劉備收留,反手還要奪了人家徐州。

    呂布這個“三姓家奴”,洗不白了

    後期,莫過於蔣舒了。蜀漢委之以陽平關重任。他竟獻關投敵,致使漢中失陷,蜀中門戶大開,遂致亡國。

    降敵求饒

    最出名的莫過於“五子良將”中的于禁。

    他在兵敗後,求饒願降。後在東吳襲取南郡後,又降了東吳。

    于禁投降,保住的,只是一段屈辱的餘生

    這樣的人,自己人鄙視,別人也看不起。于禁求饒求下的餘生,充滿了屈辱。被東吳虞翻、張昭羞辱,回魏後,曹丕為了羞辱他,專門開藝術展覽會。最終,于禁也只能羞愧而死。

    好了,這是我粗略的總結。

    今天的職場,與三國時何其相似,希望各位都能找到(或者成為)好的老闆。但無論如何,也希望各位不要損害老東家(或搭檔)的利益,山水有相逢喲。

  • 4 # 一半秋色

    所謂歸降,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跳槽。大漢王朝這個巨無霸公司破產後,資產分給了若干股東,這些股東透過不斷兼併重組,最後形成三家最有實力的公司,即曹魏、孫吳和蜀漢。

    任何時候,人才都是關鍵。人才若想施展抱負,必須選擇靠譜的平臺。這三家平臺,曹魏最優,孫權次之,劉備最差。

    曹操採用公司制。曹操主張唯才是用,對道德方面要求不高,他的團隊裡面,魚目混雜,不乏雞鳴狗盜之輩,但都能發揮作用。

    劉備採用幫會制。劉備講究哥們義氣,信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凡事義字當先,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孫權採用家庭制。整個東吳好似一個大家庭,孫權待周瑜、魯肅等,比親兄弟還親,孫權口號就是“咱們是一家人”。

    人才和平臺是一種雙向選擇關係,那麼三國中,誰跳槽次數最多呢?

    No.1 劉備

    跳槽次數7次。劉備還沒發家之前,一直靠依附別人生活,就像是寄居蟹。先後投靠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璋,達七次至多,稱得上是跳槽達人。劉備運氣奇佳,最後兩次跳槽,跳一次得一塊寶地。

    No.2 呂布

    跳槽次數5次。呂布,張飛稱他是三姓家奴,其實遠不止。呂布先跟了丁原,後來殺了丁原跟董卓,再後來殺了董卓投降袁紹,被袁紹猜忌,投靠張揚,最後投靠了劉備,沒過多久,就鳩佔鵲巢,搶了劉備的徐州。這樣的人,無信無義,活該倒黴。

    No.3 張郃

    跳槽次數3次。張郃是個良禽,但卻一直沒有找到佳木。他先在冀州牧韓馥任軍司馬,後在袁紹處任校尉,最後投降了曹操,算是找到了知遇之主。他不負所托,充分施展才能,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見棺材不掉淚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