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流行一種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飾件比的基礎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備,玲瓏可愛,楚楚動人,成為人們喜愛的裝飾品。玉舞人皆為長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們是典型的女樂形象。是專業的舞蹈伎人。從夏商開始,女樂表演就已經成為宮廷享樂的主要形式。到了漢代,上至宮廷,下至諸侯富商,豢養女樂的情況極為普遍,乃至女樂的多少成為權力和富裕的象徵。同時,社會上也隨之出現了專門培訓女樂的機構,長沙漢墓曾經出土過一件漆卮,上面的彩畫就真實地描繪了當時貴族之家訓練舞伎的生動情景。她們所跳的舞蹈有“袖舞”、“巾舞”、“盤鼓舞”、“鐸舞”等,舞伎長袖飄拂,細腰輕扭,秀裙曳地,五官清秀,且歌且舞,再現了漢代舞蹈藝術的神韻。
早期舞蹈是和人們的勞動生活緊密相關的。原始舞蹈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殷商甲骨文中的“舞”字是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誌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推動了當時歌舞藝術的發展。漢代樂舞是一個兼收幷蓄、融合眾技的時代,不僅融合了楚、漢等不同區域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秦漢之際,西域樂舞傳入中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帶來了西域樂舞,李延年曾加以改編。東漢靈帝就非常喜好奔放熱情的胡樂胡舞,當時全國上行下效,豪貴之家競相效尤。漢代舞蹈受雜技、幻術等影響,逐漸向高難度發展,傳情達意的手段日益豐富,舞蹈表現力明顯增強。“袖舞”是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舞姿曼妙靈動、千姿百態;“巾舞”與近代長綢舞的長綢相近,舞者男女均有,舞時有樂隊伴奏,據說此舞與鴻門宴故事有關,說是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會於鴻門,項莊舞劍,欲殺劉邦,項伯亦舞,以袖隔之,且雲“公莫害沛公也”,而漢代人一直銘記著項伯的捨身之舉,用巾舞蹈就是取法於項伯用衣袖遮擋漢高祖的姿勢。“盤鼓舞”熱烈奔放,舞者舞時要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足踏其上舞動表演,一般用七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還有“鐸舞”是以一種頭狀如鈴鐺的樂器鐸作為道具舞蹈。
除作為宴享的樂舞之外,還有一種感懷而動、即興起舞的禮儀性社交舞蹈,稱之為“以舞相屬”。宴會中主人先舞再邀請客人舞,如果主人邀清,而客人不以舞為報,往往結下冤仇。如東漢的蔡邕被貶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餞行。席間,王智邀請蔡邕起舞,蔡邕沒有起座,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袖而去。終因得罪權貴,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而這種舞蹈風俗早在楚漢相爭之際就初露端倪,如鴻門宴中的“項莊舞劍”。漢立國之後,這種席間即興式原創舞風更是屢見不鮮。如西漢時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由於其母不得寵,故其封地弱小貧困。一次諸王晉京朝覲,劉發遵旨以歌舞祝福皇帝。起舞時劉發故做縮手縮腳之態,觀者譏之動作笨拙,皇帝奇怪地問其為何作此舞姿,定王答:“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藉以宣洩心中不平。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歷經磨難之後被釋放回漢。行前,已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設宴為之餞行,李陵起舞唱道:“經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兵滅兮名已障。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歌舞畢,與蘇武訣別。再如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謀反,被發覺,欲發兵又不能,於是在宮中與群臣妃嬪設宴共飲。席間,劉旦歌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無人!”華容夫人亦起舞歌唱:“發紛紛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舉座皆泣。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擁有實權的軍閥董卓率兵入京,廢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劉協為漢獻帝,後又鴆殺劉辯。劉辯在宮中與皇后唐姬及宮人宴飲訣別時,感慨萬千,遂令唐姬起舞,邊舞邊唱,痛苦椎心,悲愴至極。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也曾以“四面楚歌”動搖過項羽士卒之軍心。史載,劉邦本一介平民,自言“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好“楚歌”、“楚舞”,尤擅翹袖折腰之舞,其言行中不乏楚風豪邁粗獷之氣。他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在家鄉沛縣設宴款待鄉親,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並隨歌起舞,慷慨抒懷,泣數行下。及至晚年,他依然鍾情並寄情於楚歌楚舞,以抒發心懷和情志。從劉邦身上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豪邁、矯捷、浪漫的大漢舞風。漢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張衡《舞賦》),“裙似飛鸞,袖如迴雪”(張衡《觀舞賦》),“怨荊西之折盤”(張衡《南都賦》),諸多文學家在其作品中就淋漓盡致地鋪散漢舞的藝術魅力。也正是因為楚文化的浪漫清爽氣質,與黃老道家的率性而為、返樸歸真的宗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孕育出泱泱大度的漢舞風姿。
據《史記》記載,劉邦得天下後,漸漸厭煩疏遠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呂后。劉邦每次出遊,都由戚夫人陪著,而把呂后留在宮中。他寵幸戚夫人,日日攬在懷中倚瑟而絃歌。戚夫人貌比西施,擅鼓瑟擊築,舞技高超,尤擅跳翹袖折腰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來看,其舞姿優美,花樣繁複,有著相當高超的甩袖和折腰技巧。戚夫人翩翩起舞時,只見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她同時吟唱《出塞》、《入塞》、《望歸》等曲,聲調抑揚宛轉,數百名侍立的宮女齊聲高唱,聲振雲霄。蘇武牧羊圖戚夫人生有一子如意,性情相貌酷似劉邦,劉邦很是喜愛這個兒子,欲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如意,但遭到了朝中重臣如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堅決反對。一次宴會中,太子請來了當時被譽為“商山四皓”的四位隱士相隨,四人一致推許太子仁孝,劉邦只好打消廢立的念頭。他召來戚夫人,指著四個人離去的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戚夫人聞之悲泣,劉邦說:“汝為我楚舞,吾為汝楚歌。”接著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戚夫人以舞伴歌,揮灑一腔鬱結和悲涼。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即漢惠帝。呂后做了太后,她命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並把她拘禁在一個巷子裡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乃作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呂后得知,遂毒死了如意,並下令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眼燻耳,喂以啞藥,做成“入彘”丟入廁所,其景慘不忍睹。由此看來,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的歌舞昇平也不過是一幕帳帷遮掩下的虛偽和醜惡,聲色享樂的極致便是頹廢與慘痛。
漢代宮庭舞蹈的代表人物還有趙飛燕。趙飛燕本為歌舞藝人,後成為漢成帝的寵姬,又貴至皇后。雖然史籍上沒有她“翹袖折腰”的記載,但她舞技出神入化,“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趙飛燕別傳》說她“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舞蹈技巧。一次,趙飛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歸風》《送遠》。舞興正酣,忽風驟起,趙飛燕揚袖縱身飄舞,幾欲隨風而去,幸虧吹笙者將她拉住。後來便有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楚腰纖細掌中輕”詩句。而風停舞罷,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此後宮中開始流行一種有皺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命宮人托盤,趙飛燕在盤上起舞,其舞姿嫋娜飄逸,輕盈逸美。趙飛燕還是位出色的琴家,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一次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二人如痴如醉。趙飛燕尤為興奮激動,令人取來自己的鳳凰寶琴,演奏了一曲《歸風送遠》,張安世聞聽亦驚歎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漢成帝賜他侍郎官職,並允其隨便出入皇宮,還送他“秋語疏雨”和“白鶴”兩張名琴。
無論是戚夫人還是趙飛燕,她們都腰肢纖細、舞姿輕盈,舞起的“袖”和扭動的“腰”構成了其舞蹈魅力的主要元素。長袖飄拂,使舞蹈動作更具表現力;腰肢彎扭,使舞蹈動作俯仰傾折、綽約多姿、“繞身若環”、“柔若無骨”。“翹袖”和“折腰”是當時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巧,二者組成的美妙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儘管大漢帝國雄姿英發、豪邁壯闊,但漢代宮庭舞蹈呈現給我們的則是一種柔美之態,散發著漢代舉重若輕的大國氣度。
戰國秦漢流行一種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飾件比的基礎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備,玲瓏可愛,楚楚動人,成為人們喜愛的裝飾品。玉舞人皆為長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們是典型的女樂形象。是專業的舞蹈伎人。從夏商開始,女樂表演就已經成為宮廷享樂的主要形式。到了漢代,上至宮廷,下至諸侯富商,豢養女樂的情況極為普遍,乃至女樂的多少成為權力和富裕的象徵。同時,社會上也隨之出現了專門培訓女樂的機構,長沙漢墓曾經出土過一件漆卮,上面的彩畫就真實地描繪了當時貴族之家訓練舞伎的生動情景。她們所跳的舞蹈有“袖舞”、“巾舞”、“盤鼓舞”、“鐸舞”等,舞伎長袖飄拂,細腰輕扭,秀裙曳地,五官清秀,且歌且舞,再現了漢代舞蹈藝術的神韻。
早期舞蹈是和人們的勞動生活緊密相關的。原始舞蹈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殷商甲骨文中的“舞”字是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誌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推動了當時歌舞藝術的發展。漢代樂舞是一個兼收幷蓄、融合眾技的時代,不僅融合了楚、漢等不同區域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秦漢之際,西域樂舞傳入中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帶來了西域樂舞,李延年曾加以改編。東漢靈帝就非常喜好奔放熱情的胡樂胡舞,當時全國上行下效,豪貴之家競相效尤。漢代舞蹈受雜技、幻術等影響,逐漸向高難度發展,傳情達意的手段日益豐富,舞蹈表現力明顯增強。“袖舞”是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舞姿曼妙靈動、千姿百態;“巾舞”與近代長綢舞的長綢相近,舞者男女均有,舞時有樂隊伴奏,據說此舞與鴻門宴故事有關,說是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會於鴻門,項莊舞劍,欲殺劉邦,項伯亦舞,以袖隔之,且雲“公莫害沛公也”,而漢代人一直銘記著項伯的捨身之舉,用巾舞蹈就是取法於項伯用衣袖遮擋漢高祖的姿勢。“盤鼓舞”熱烈奔放,舞者舞時要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足踏其上舞動表演,一般用七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還有“鐸舞”是以一種頭狀如鈴鐺的樂器鐸作為道具舞蹈。
除作為宴享的樂舞之外,還有一種感懷而動、即興起舞的禮儀性社交舞蹈,稱之為“以舞相屬”。宴會中主人先舞再邀請客人舞,如果主人邀清,而客人不以舞為報,往往結下冤仇。如東漢的蔡邕被貶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餞行。席間,王智邀請蔡邕起舞,蔡邕沒有起座,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袖而去。終因得罪權貴,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而這種舞蹈風俗早在楚漢相爭之際就初露端倪,如鴻門宴中的“項莊舞劍”。漢立國之後,這種席間即興式原創舞風更是屢見不鮮。如西漢時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由於其母不得寵,故其封地弱小貧困。一次諸王晉京朝覲,劉發遵旨以歌舞祝福皇帝。起舞時劉發故做縮手縮腳之態,觀者譏之動作笨拙,皇帝奇怪地問其為何作此舞姿,定王答:“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藉以宣洩心中不平。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歷經磨難之後被釋放回漢。行前,已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設宴為之餞行,李陵起舞唱道:“經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兵滅兮名已障。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歌舞畢,與蘇武訣別。再如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謀反,被發覺,欲發兵又不能,於是在宮中與群臣妃嬪設宴共飲。席間,劉旦歌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無人!”華容夫人亦起舞歌唱:“發紛紛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舉座皆泣。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擁有實權的軍閥董卓率兵入京,廢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劉協為漢獻帝,後又鴆殺劉辯。劉辯在宮中與皇后唐姬及宮人宴飲訣別時,感慨萬千,遂令唐姬起舞,邊舞邊唱,痛苦椎心,悲愴至極。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也曾以“四面楚歌”動搖過項羽士卒之軍心。史載,劉邦本一介平民,自言“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好“楚歌”、“楚舞”,尤擅翹袖折腰之舞,其言行中不乏楚風豪邁粗獷之氣。他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在家鄉沛縣設宴款待鄉親,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並隨歌起舞,慷慨抒懷,泣數行下。及至晚年,他依然鍾情並寄情於楚歌楚舞,以抒發心懷和情志。從劉邦身上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豪邁、矯捷、浪漫的大漢舞風。漢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張衡《舞賦》),“裙似飛鸞,袖如迴雪”(張衡《觀舞賦》),“怨荊西之折盤”(張衡《南都賦》),諸多文學家在其作品中就淋漓盡致地鋪散漢舞的藝術魅力。也正是因為楚文化的浪漫清爽氣質,與黃老道家的率性而為、返樸歸真的宗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孕育出泱泱大度的漢舞風姿。
據《史記》記載,劉邦得天下後,漸漸厭煩疏遠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呂后。劉邦每次出遊,都由戚夫人陪著,而把呂后留在宮中。他寵幸戚夫人,日日攬在懷中倚瑟而絃歌。戚夫人貌比西施,擅鼓瑟擊築,舞技高超,尤擅跳翹袖折腰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來看,其舞姿優美,花樣繁複,有著相當高超的甩袖和折腰技巧。戚夫人翩翩起舞時,只見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她同時吟唱《出塞》、《入塞》、《望歸》等曲,聲調抑揚宛轉,數百名侍立的宮女齊聲高唱,聲振雲霄。蘇武牧羊圖戚夫人生有一子如意,性情相貌酷似劉邦,劉邦很是喜愛這個兒子,欲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如意,但遭到了朝中重臣如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堅決反對。一次宴會中,太子請來了當時被譽為“商山四皓”的四位隱士相隨,四人一致推許太子仁孝,劉邦只好打消廢立的念頭。他召來戚夫人,指著四個人離去的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戚夫人聞之悲泣,劉邦說:“汝為我楚舞,吾為汝楚歌。”接著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戚夫人以舞伴歌,揮灑一腔鬱結和悲涼。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即漢惠帝。呂后做了太后,她命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並把她拘禁在一個巷子裡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乃作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呂后得知,遂毒死了如意,並下令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眼燻耳,喂以啞藥,做成“入彘”丟入廁所,其景慘不忍睹。由此看來,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的歌舞昇平也不過是一幕帳帷遮掩下的虛偽和醜惡,聲色享樂的極致便是頹廢與慘痛。
漢代宮庭舞蹈的代表人物還有趙飛燕。趙飛燕本為歌舞藝人,後成為漢成帝的寵姬,又貴至皇后。雖然史籍上沒有她“翹袖折腰”的記載,但她舞技出神入化,“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趙飛燕別傳》說她“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舞蹈技巧。一次,趙飛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歸風》《送遠》。舞興正酣,忽風驟起,趙飛燕揚袖縱身飄舞,幾欲隨風而去,幸虧吹笙者將她拉住。後來便有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楚腰纖細掌中輕”詩句。而風停舞罷,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此後宮中開始流行一種有皺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命宮人托盤,趙飛燕在盤上起舞,其舞姿嫋娜飄逸,輕盈逸美。趙飛燕還是位出色的琴家,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一次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二人如痴如醉。趙飛燕尤為興奮激動,令人取來自己的鳳凰寶琴,演奏了一曲《歸風送遠》,張安世聞聽亦驚歎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漢成帝賜他侍郎官職,並允其隨便出入皇宮,還送他“秋語疏雨”和“白鶴”兩張名琴。
無論是戚夫人還是趙飛燕,她們都腰肢纖細、舞姿輕盈,舞起的“袖”和扭動的“腰”構成了其舞蹈魅力的主要元素。長袖飄拂,使舞蹈動作更具表現力;腰肢彎扭,使舞蹈動作俯仰傾折、綽約多姿、“繞身若環”、“柔若無骨”。“翹袖”和“折腰”是當時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巧,二者組成的美妙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儘管大漢帝國雄姿英發、豪邁壯闊,但漢代宮庭舞蹈呈現給我們的則是一種柔美之態,散發著漢代舉重若輕的大國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