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
2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帝位被奪,自己在魏國寄居29年。而現在魏、韓攻打周天子。這場戰爭是打呢?還是打呢?這頗費心思。
打吧?不好!魏國曾有恩於自己。可以這麼說:沒有魏國曾經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秦獻公。秦獻公(公元前424年~362年)的父親秦靈公於公元前415年去世。嬴悼子(秦靈公的叔父,秦獻公的叔祖父)奪取了本應由公子連(後來的秦獻公)繼承的帝位。
十歲的公子連明白,如果呆在秦國,必遭不測。於是他逃往東邊的鄰國——魏國。
那邊廂,叔祖父嬴悼子奪帝位稱秦簡公,十六年後去世,其子繼位,為秦惠公,在位十三年。又其孫即位,是謂秦出公。秦出公即位時年僅兩歲,無法主政,故由其母主持朝政。
這邊廂,魏文侯近三十年來一直善待自己,衣食無憂,有人服侍。待遇優厚。
29年來,他目睹著秦、魏兩國的變化。這邊廂,魏國——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了此後長達百年的霸業。是當時中原各國中的超級強國。
公元前408年,連連敗秦,完全奪取了早在秦穆公時期佔有的河西之地(今陝西境內,在黃河與洛水之間)。而此時的秦國卻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秦國幾乎有滅亡的危險。
那邊廂,秦國——叔祖父秦簡公在位之時,政治腐敗,國力羸弱。丟掉了河西之地;叔父秦惠公在位之時,秦國沒什麼作為,只能自保;現在秦出公才兩歲,由叔母主政。
由於叔母任用外戚和宦官,與秦國的公室成員產生了矛盾,這樣就引起了內政緊張。為了籠絡人心,賞賜過多,致使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這引起了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
公子連既認真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同時又密切關注秦國國內的局勢。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秦國、魏國都希望他回國。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情況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當年秦穆公時的強盛。
而此時,公子連也有意回國。並派人聯絡與叔母不和的大臣,及爭取將士們的支援,又在民間散佈要回國施行新政的訊息。
公子連的試探很成功。地主和自耕農都盼望他早日回國,王公大臣也表示願意配合他推翻他叔母的統治
這邊廂,魏國此時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想辦法拉結盟友,改善“國際環境”。而公子連正是一枚很好的棋子,可以助其回國奪帝位,扶植一個“傀儡政權”。
公元前386年,魏武侯派人告訴他:魏國願助他回國奪取本應屬於他的帝位。他沒有立即表態。這是因為①秦、魏兩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他回去,肯定不會受到秦華人的歡迎②自己是在魏國支援下才取得的帝位,就該“投桃報李”。那樣就會受到魏國的制約,這樣就會對秦國不利。
而且他也明白,自己對魏國的價值就在於他的身份,他在秦國還有一定的號召力。若不能被魏國所利用,他對魏國就毫無價值,這樣很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思考了良久,既不能接受,也無法拒絕。於是他客氣的對使者說:“非常感謝魏文侯和魏武侯這些年來對本人的照顧。自己不應該讓他們為自己分心勞力”。他打算獨自回國,並謝絕魏國的護送。
在籌劃了一年之後,他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與魏武侯辭行。並感謝三十年來的盛情款待。
二人立下“盟誓”:若奪帝位成功,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爽
由於一年的“鋪墊”,以及秦國華人的願望,公子連殺掉秦出公和他的母親,順利奪取了帝位。
不打吧?也不行!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矛盾,急需想個有效的辦法來緩和、化解。秦獻公想到的是用戰爭的辦法。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爭鬥。漸漸地,秦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期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有信心,好像差不多就看到了希望。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而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
秦獻公一系列改革無疑是對地主的做法表示支援。但奴隸主勢力畢竟是一個傳統勢力。這樣,控制西部的奴隸主與控制東部的地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對現有的土地進行爭奪,且會夾雜著對權利的爭奪。
這樣,奴隸主與地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面對國內的矛盾,秦獻公想到用戰爭的方式緩和國內矛盾。奴隸主和地主對土地的渴望同樣很強烈。只有開疆拓土,才能滿足他們的土地的需求。
去哪裡尋找戰爭的機會呢?此時魏、韓兩國攻打周天子,這為秦獻公的對外戰爭提供了一個契機。
公元前366年,秦獻公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打敗了魏、韓兩國軍隊。得到了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又彷彿看到了往昔的榮耀。
秦獻公起兵勤王並不僅僅是保衛周天子。他的真實目的是對土地的需求,要開疆拓土。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攻打魏國,奪回了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達“石門(今山西運城)”。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賜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
公元前362年,秦軍在“少梁”(今陝西韓城)又大敗魏軍,俘虜魏將“公孫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因公孫痤早年在魏國時對秦獻公不薄,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孫痤放回了魏國。
按情義上來說,魏國對秦獻公有恩,秦獻公不應該對魏國訴諸武力。且與魏武侯曾盟誓,在其有生之年不與魏國為敵。
但魏武侯死於公元前370年,時間已過去了兩年,不算違約。況且國內對土地的需求強烈。魏、韓攻打周天子為他提供了一個藉口。秦獻公起兵勤王,得名又得利。
正所謂國家關係之間“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3 # 書史煙雲
秦獻公之前大秦的政局持續動盪不安,內耗十分嚴重,諸公子爭奪權位。再加上東邊魏國的崛起,屢屢侵犯秦國,尤其是魏文侯時期,重用吳起為將,大名鼎鼎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兵力大破秦國50萬兵力,險些滅亡了秦國。甫一即位,獻公接受的秦國可以說完全是個爛攤子。昔日西方邊陲的大國,近二百年戰績平平,秦國必須展露鋒芒,震懾宵小。
在內政改革的同時,地處中原腹心的魏國,天下第一強國四面出擊,對天下諸國宣戰,好戰必危,忘戰必亡!秦獻公即位後不久就開始挑戰天下第一強國,不是不應戰,而是不戰即亡國。
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藉口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出兵勤王,並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使中原為之大震。兩年後秦獻公再次出兵東征,在石門斬首魏軍六萬人,取得大勝,並被周天子封為“伯”。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發動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戰,即秦魏少梁之戰,俘虜了魏國丞相公叔痤,而秦獻公也是在這場戰役中受了重傷,回國後不久便不治身亡,為了打贏這場生死之戰,秦獻公可謂是拼了老命了。
秦獻公的一系列戰爭最終保全了秦國,以一弱國打出了強國之風,這也為後來的秦孝公變法創造了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確保了秦國的崛起之路。
-
4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秦獻公為什麼積極勤王?
1、古代生產力落後,最珍貴的就是人口和土地,出於秦人對土地的渴望;
2、為緩解國內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土地需求間的矛盾;
秦國奴隸主獲取土地主要是靠國君的封賞,而地主主要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秦獻公繼位後的政策無疑是支援地主經濟,而且秦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雖然秦國地主階級十分支援,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而且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地主控制的東部的關於土地需求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從土地和莊園的生產經營角度出發,奴隸主雖然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秦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透過領土擴張來滿足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
3、時機難得,秦國出兵佔了道德制高點。魏國、南韓會師魏國宅陽,威脅周天子顯王,想吞併周朝洛陽。秦獻公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開始對外戰爭。
二、秦獻公與秦軍破魏韓聯軍;
秦獻公(公元前424-前362年),嬴姓趙氏,名師隰(xí),秦靈公的兒子,秦孝公的父親,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秦靈公死後,秦國君位被師隰的叔祖父嬴悼子(即秦簡公)奪取,師隰被迫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魏國流亡生涯。秦簡公死後,簡公2歲的兒子嬴昌即位(即秦出公),大臣專權,國政不穩,秦國日衰。師隰在魏國的支援幫助下,奪回了秦國國君之位,是為秦獻公。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更是修養生息,勵精圖治;其廢止人殉、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等一系列的改革;遷都櫟陽;發動戰爭收復河西失地等;為後來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366年(周顯王三年,秦獻公十九年),魏國、南韓會師魏國宅陽(位於河南省滎陽市以東),威脅周天子顯王,想吞併周朝洛陽。秦獻公以此為由,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國的聯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
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秦獻公二十一年)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聯軍,得到周顯王讚賞,顯王還賞賜秦獻公繡有黑、白、青花紋的服飾。秦軍攻魏,奪取故土河西。打過黃河,取得前所未有大勝利。周顯王向獻公祝賀,並賜獻公以伯,與秦穆公一樣稱號。
公元前362年(周顯王七年,秦獻公二十三年)秦獻公逝世,其子嬴渠梁即位秦君,是為秦孝公。同年秦軍在少梁(今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在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時,對秦獻公不錯,於是秦國將公叔痤放回魏國。
秦國簡述:
秦國在諸侯中出身算比較低的,史書記載秦人首領秦非子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766年)保衛周王室有功,才被封為諸侯國,“秦”也成為其國號。從秦襄公正式立國,到後來秦國經過數十代人的努力,最終公元前221(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滅六國,一統天下。
-
5 # 君山話史
公元前366年,連年戰爭的魏、韓兩國和解,圖謀周室,秦獻公以勤王為由,出兵在洛陽附近打敗魏、韓兩國。在戰國時代,周天子形同傀儡,秦獻公為什麼要勤王呢?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秦獻公有助人為樂的精神,而是有利益驅使。
第一,秦與三晉乃是宿敵我簡單說一下當時的政治背景。
從春秋時代始,秦與晉就是宿敵。到了戰國時代,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儘管分裂了,但新興的魏國實力仍然相當可怕,在魏文侯時候,魏軍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令秦國蒙受羞辱。
秦獻公即位後,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尚無法與魏國抗衡,遂決定先擊弱敵,把刀鋒對準實力稍遜的南韓與趙國。然而,秦獻公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國派胡蘇為大將,率大軍進攻南韓,在酸水一戰中,被韓軍打得大敗。秦獻公不死心,三年後,即公元前371年,秦國轉而進攻趙國,不料在高安一戰中,又被趙國打得丟盔棄甲。
這兩戰,幾乎把秦獻公的信心打沒了。然而,秦國十分幸運。高安之戰後一年,即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為了爭權國君之位,魏國公子魏罃與公子魏緩爆發內戰,而韓、趙兩國旋即干涉魏國的內政,試圖撈取好處。至此,三晉同盟土崩瓦解,秦獻公的機會來了。
第二,魏惠王統一魏國,與南韓重新結盟魏國內戰一波三折,最終導致三晉之間的戰爭。
魏國內戰之初,魏罃佔據絕對的優勢,屢戰屢勝,魏緩毫無還手之力。眼看毫無懸念之時,韓、趙兩國突然參戰。
韓、趙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軍,夾擊魏罃。雙方在濁澤展開大戰,魏軍大敗。魏罃被韓、趙聯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他就象案板上的魚肉一樣,只能等待別人的宰割了。
可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
韓、趙兩國君主在如何處置魏國的意見上不和。趙成侯主張殺掉魏罃,立公子魏緩,迫使魏國割地;韓懿侯卻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分別由魏罃、魏緩統治,分裂後的魏國將淪為二流國家,只能成為韓、趙的小囉嘍。兩人看法相左,最後竟不歡而散,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撤軍了。
大難不死的魏罃乘機重振旗鼓,一舉消滅公子魏緩,自立為君主,他便是魏惠王。魏惠王很快還以顏色,先是在馬陵擊敗了南韓軍隊,繼而又在平陽之戰中力挫韓、趙聯軍。
三晉戰爭,令參戰三方都元氣大傷,精銳部隊損失殆盡。
公元前366年,魏惠王與韓懿侯相會於宅陽,坐下來談判,重新結為盟友。也許是三晉戰爭導致魏、韓兩國國力大衰,魏惠王與韓懿侯便想了主意,打起周王室的算盤。而秦獻公則以大義凜然的姿態,扛起勤王的旗幟。
第三,秦獻公為什麼要勤王?首先,秦國與周王室的淵源頗深。
秦國的先祖非子因為善於養馬,被周天子封於秦。數十年後,秦國君主秦仲被犬戎所殺,他的五個兒子逃到周都,周宣王慷慨相助,借兵七千,秦國才得以復國。後來,周幽王死於驪山之變,平王東遷,秦國投桃報李,出兵護送,因而被封為諸侯。由於秦國地處西陲,對周天子不會有任何威脅,故而周室一直頗為偏重秦國。比如在秦穆公稱霸西戎時,周天子就派人前往祝賀。
其次,秦獻公想提高政治聲望。
在戰國初期,周室已經十分衰微,但諸侯好歹還都認這個天子。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新興的魏、趙、韓、齊四個政權,都是想方設法得到周天子對他們“諸侯”身份的認可。因此,周天子這張牌,還是有價值的。秦國長期僻處西方,在東方影響力甚弱,正好藉此時機,揚名立萬。
其三,趁魏、韓聯盟不穩固,拆散其關係
由於魏、韓打了好幾年仗了,儘管和解,其實貌合神離。秦獻公覷準這個弱點,發兵勤王,果然得到奇效,不僅打敗了魏、韓聯軍,還令兩國反目。魏韓反目的原因,史書沒有說,可能是雙方在戰場上互相扯皮吧,反正結果是魏惠王與韓懿侯再度撕破臉皮。魏國公子景賈率大軍討伐南韓,南韓兵團在陽地全力阻擊,擊潰了魏國兵團。
魏、韓交惡,給了秦獻公反擊的絕佳機會。
公元前364年,秦國兵團在大將章嶠的統領下,殺入魏國。石門一戰,震驚天下,秦軍大敗魏師,取得斬首六萬的空前勝利。從此開始,秦國具備與三晉全面抗衡的實力。
-
6 # 漩渦鳴人yy
那我問你為什麼秦國這麼多年一直被鎖在西南一隅,無法東出呢。
有句話講的好啊,師出有名,只有你的軍隊用了正當的名義出兵的時候,你的軍隊裡面計程車兵才會被放骶骨,說自己打仗到底打的正不正確,而其他的人也會認可你這個軍事行動,所以歷史上面無論是在怎麼腦抽,在怎麼沒有正義感,在怎麼沒有道德感,出兵的時候,總會找一兩個理由。
秦國原本是一隻小諸侯,後來在吞併了諸多的遊牧部落,尤其是當時西方的西戎,實力逐步成長起來,成為了鄭守一方的諸侯,但是當時的秦國發展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讓人比較頭疼的問題,就是整個國家想要往東方發展的時候,總有一個大國黨在自己的面前,這個國家就是晉國。
晉國是中原霸主,跟楚國一起平分整個中原,這樣一個國家實力強悍不說,而且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秦國對於他的危險,所以建設桃林要塞,秦國很難,當初就是因為晉國死死地卡在了他們東處的線路上,秦國想要兵出函谷關,想要拿下整個天下,就必須得把晉國給幹掉,最起碼晉國在他們東出道路上面所設的那幾個釘子,得一個一個拔掉,否則秦國東出之時便是晉國引兵大舉來犯之日。
所以秦國必須要找到一個出兵的理由,這個理由看起來十分的光明正大,一起能夠讓秦國師出有名。
恰巧在這個時候晉國的三家韓魏趙,為了能夠得到自己的利益,選擇逼迫周天子就飯這件事情,天下的諸侯看在眼裡,但事實上都沒有人敢說話,不是說不敢說話兒,是這個時候犯不著替周天子去說這幾句閒話。
所以其他的諸侯基本上對於韓魏趙做的事情那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愛怎麼幹就怎麼幹,但對於秦國來講就找到了機會,秦國本身就和三進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我要當初我就必須得打你,你想要自身的安全就必須得防範我,我也不介意再得罪你一下,況且這個時候是你自己乾的事情,不對得罪了周天子名義上面的天子,那你簡直就是找死,所以秦國立刻就藉著這件事情作為理由去攻打三晉。
當然周天子這邊也給力,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權威不斷的下降遲早會被人取而代之,與其坐以待斃吧,還不想辦法去周折一下,所以他就給了秦獻公一個伯的稱號,事實上仔細去翻閱一下週王朝歷史的話,就會知道這個稱號的意思並不簡單,代表著一個地區管理各大諸侯的一個頭銜。
周天子也是順應著潮流,給了秦獻公一個能夠出兵的理由,正是因為周天子的從中作梗,秦國和魏國接下來打了好幾年的河西之戰!但是秦國甘心被利用,為什麼?這是他自己願意和周天子做的一樁交易,透過和周天子這樣一次交易以後,秦國擁有了東出天下的大義,周天子也有了自保的一絲曙光。
回覆列表
因為魏國和南韓攻打周天子是要奪取洛陽周邊的地盤,從洛陽到函谷關再到關中,這是一條進攻關中的完美進軍路線。魏國在吳起領兵時,多次在秦國佔有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侵佔關中土地,就連秦獻公繼位也是魏國幕後支援的結果。按照吳起的計劃,徹底吞併關中才能保證魏國的安全,吳起雖走,但他的計劃依舊對魏國有影響。從地緣上說只有阻止魏國的擴張,才能保住秦國。另一方面周天子也需要討好秦國,藉以抵擋三晉日益高漲的霸權。公元前364年,秦將章蟜在石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大敗三晉,周顯王賜給秦獻公黼黻之服,秦獻公則藉此稱伯,這對於秦國來說是一大收穫。秦獻公在周天子的鼓勵之下,繼續不斷地對三晉用兵。在公元前362年,少梁一戰,魏將公孫痤被秦軍俘虜。救助周天子可以緩解自己的危機,又能提高秦國的地位,對秦獻公來說很划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