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紙上的宣仔
這兩種槍都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廉價衝鋒槍,二者有很多共同的設計,比如都採用開放式槍機,反衝式作用。但是如果要比那個更便宜更容易量產的化,那還得是M3衝鋒槍。
判斷哪個槍更容易量產,價格更便宜,其實就是看哪個槍零件更少,工序更少,製造週期更短,。基於這一點我們來看M3衝鋒槍,M3蓋德衝鋒槍也被稱為黃油槍,從外觀上看它簡陋得不能再簡陋,整個槍身全部由金屬件構成,它的機匣其實就是兩片衝壓後的半圓筒狀金屬片焊接而成,相當簡單粗糙,所以它的供應鏈和製造工序更為單一。
M3衝鋒槍
M3衝鋒槍,因為長得像加註黃油的工具,也被叫做黃油槍
PPSh-41衝鋒槍
而波波沙還有木質槍托,有散熱片,甚至還能選擇射速,這些M3上你統統見不到。PPSh-41全槍有87個零件,M3只有73個。所以不論是零件數量還是工序,M3都要比波波沙更少。一把波波沙衝鋒槍的造價按照41年匯率算是40美元,而M3的售價僅15美元,只相當於今天的222美元;在今天一把手槍怕是都要比這貴,咱就不說歐美一票名槍了,就92式手槍還要1800人民幣呢。在當時,能做到比M3還便宜的只有英國的司登衝鋒槍了,那個更離譜,只有10美元。看來要論成本控制,還得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今天隨便挑把手槍逗比M3要貴
能比黃油槍還便宜的,恐怕也只有這個被稱作“玩具槍”的司登衝鋒槍了
美國通用M3衝鋒槍與蘇聯PPS衝鋒槍,這兩種衝鋒槍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應急而製作出來的廉價武器。
總的來說M3更容易大規模生產,但PPS卻更好造。因為M3屬於美國系統化工程的產物,是流水線的極致,而PPS則是列寧格勒圍城困境中的救命符,它被要求用最低階的工藝和材料快速生產,顯然PPS更好製造。
M3衝鋒槍的設計出發點很簡單,主要就是為了便宜。當年美軍裝備的M1湯普森衝鋒槍製造工藝過於高階,又是機匣切削,又是一體式散熱片槍管,造價非常高昂,即便後來設計生產了簡化到極限的M1A1版,其售價也依然高居不下。再加上M1衝鋒槍存在射速過快、重量較大、可控性差等問題,美軍便乾脆重新招標了一型M2衝鋒槍,可M2衝鋒槍在製造工藝上又出現了問題,他們不得不再招標了一型M3衝鋒槍。
通用汽車當時接下了這個單子,他們派出了頂尖的工藝師、工程師團隊,與設計過海德M2衝鋒槍的槍械師團隊精誠合作,又參考了以廉價、簡單著稱的英國斯登衝鋒槍概念,繼而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M3衝鋒槍。
這款新槍很好的融合了海德衝鋒槍的成熟技術、斯登衝鋒槍的簡單理念,以及通用汽車工藝師秉承的汽車零件生產經驗,用今天的眼光來看,M3衝鋒槍粗鄙到了極點,它全槍沒用一寸木頭,甚至連個圓形機匣都懶得使用,而是採用兩塊半圓形衝壓件進行對半焊接;衝鋒槍的安全保險只是防塵罩上的槍機卡榫,後期改進型號連拉機柄都取消了,改為在槍機上鑽個凹槽,讓士兵用大拇指拉機上膛。曾經有許多士兵吐槽彈匣脫離鈕太容易被手碰到,廠家的解決方法是拿鐵條給焊了個圍子。
但M3也有貼心的地方,比如附送了能安裝在槓桿拉機柄上的毛刷,在握把裡藏了管槍油,金屬槍托能拆下來當通條用,還附送了復進簧等完備的機匣零件。沒這些配件不行,M3雖然被定義為“隨便拿來打打,打完扔了也不可惜”的東西,但戰場上計程車兵們可沒法做到隨意拋棄自己的武器,當M3發生鏽蝕、變形、零件損壞等問題時,可就靠這些美式油紙包保命了。
所以有人說,M3不愧是用生產汽車的人腦子整出來的玩意兒,他們毫不顧忌槍械的藝術性,只在乎絕對的成本壓榨,偏偏又明白自己產品的缺陷,不經意的就以應付消費市場的心態去解決問題了,外形又醜,難怪被人罵做“黃油槍”。
PPS-43同樣是應急品,但它卻是把不折不扣的英雄衝鋒槍。不僅僅因為雷鋒同志握著這種衝鋒槍,PPS-43是列寧格勒圍城中蘇軍硬憋出來的武器,它屬於蘇軍PPS-42的發展縮水版,依靠生產這種武器,列寧格勒以一座孤城硬是抗住了德軍900天的圍攻。
1941年德軍包圍列寧格勒,蘇聯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為了堅持作戰,蘇軍決定大規模列裝適合新兵與巷戰的衝鋒槍,列寧格勒兵工廠也接到了全速生產PPSh-41“波波沙”衝鋒槍的命令。
但波波沙對當時絕境中的蘇軍來說依然太複雜、太耗費時間與材料,列寧格勒需要更簡單實用的衝鋒槍。
於是,一位叫蘇達耶夫的軍械工程師受命展開了相關的工作,他需要以最尋常的材料和比波波沙更簡單的工藝,製造出效能可靠的衝鋒槍。蘇達耶夫情急之中也沒工夫像卡拉什尼科夫那樣閒著搞開發,他只能拿波波沙和德軍的MP-38\40開刀,再絞盡腦汁的簡化部件和工藝,把迫擊炮理論發揮到極致。
德國衝鋒槍對蘇達耶夫的影響顯而易見,PPS的工程版本與MP-38\40極為相似,甚至也學著德國槍在槍管處做了個射擊孔掛鉤,亦拋棄了PPSh-41的木質組成部分,轉為全金屬構造,僅在握把處象徵性的安置了一點木頭,這是為了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不凍手。
1942年4月-5月進行過三輪測試後,PPS衝鋒槍即以優越的可靠性獲得了一致讚譽,並迅速的投產裝備,此時的PPS-42衝鋒槍已經改變了“彎彈匣MP-38”外觀,變得更像一把蘇聯槍了。PPS-42的製造極度粗糙,許多存世的PPS-42機匣斑駁、外形扭曲,一點都不像個工業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往往就這類武器最可怕。
直到1943年PPS-43型獲得全國生產的資格後,它才開始變得如波波沙般油光水滑,外形也更加的緊湊美觀。
當年的列寧格勒城中,許多PPS根本來不及進行細緻的零配件加工,工廠大量採用鐵錘鉚接的方式組裝它們,甚至有許多槍連表面防鏽都不做,就那麼一車車的拖出工廠,被火速發放到士兵手中。平均一支PPS-42加工時間僅2.7小時,只佔“波波沙”7.3小時的一半,零配件大量減少,木頭使用量降低了99.9%,全槍生產金屬消耗為6.2公斤,亦低於波波沙的13.9公斤消耗。PPS-42全槍僅為2.9公斤(6.5磅),而換用彈匣的波波沙則為4.15千克(9.15磅),換彈鼓為5.3公斤;後期的PPS-43為3公斤(6.7磅),哪怕射速降低一半,價效比卻飆升。
這種資料驚動了蘇聯高層,引起了最高領袖的關注,在經歷過與PPSh-2的對比測試後高層越看PPS越舒心,測算過後他們得出了逆天的答案,如果蘇聯全部衝鋒槍生產線都改為製造PPS,那麼平均每月的衝鋒槍產量將由13萬5千支飆升到35萬支以上,這將提升蘇聯一倍的軍隊武裝能力。
當然,這只是戰略性估測,讓全國正高速飈產量的波波沙工廠們突然轉產PPS,這無疑將造成一些混亂,因此蘇軍放棄了大規模生產PPS的念頭,可即便如此,改進版的PPS-43仍然在短短時間內生產了100萬支,以至於蘇聯不得不在戰爭末期進行產能“剎車”,以避免過度的資源浪費,戰後更是毫不猶豫的關閉了生產線(AK-47等突擊步槍的出頭也有推動關係),據稱整個PPS系列共生產了200萬支。
對比一下M3衝鋒槍和PPS衝鋒槍的生產資料,通用M3生產了605664支,而PPS則在二戰期間生產了200萬支,這還不包括東歐國家的生產數量,它們被大量提供給蘇聯的盟國,非常適合簡易的大規模製造。
甚至芬蘭1944年都根據PPS生產了索米KP M44衝鋒槍,芬蘭當時拋棄了自己昂貴的索米,8月份一口氣下了20000支的訂單,至戰爭結束他們生產了1萬支。其後一個叫willi Daugs的專家戰後帶著圖紙叛逃西班牙,這導致西班牙生產出了DUX-53\59衝鋒槍,繼而這批西班牙槍又成為西德的衝鋒槍配備,在毛瑟公司進行了設計最佳化和訂單生產。
即便是解放後一窮二白的中國,亦引進了PPS-43衝鋒槍,稱之為54式衝鋒槍,成為56衝之前的過渡品。而且追蹤歷史就會發現,解放戰爭中我軍就已經開始小規模的生產PPS,這種衝鋒槍的生產簡易性可想而知。
如果讓美國與蘇聯拿M3和PPS對飈產能,也許勝利者是擁有高效流水線的美國,但我們談論的是“更好造”,很顯然PPS更適合低端工業條件下的大規模製造,蘇聯的武器一直都有這種珍貴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