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腫瘤專家姜爭
-
2 # 寶雞黃鐵文中醫師
目前,較為常見的腸息肉內鏡手術包括冷/熱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冷/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高頻電凝切除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同時輔助尼龍繩結紮、鈦夾、注射、氬氣、電凝灼燒等微創切除息肉的技術。
雖然手術已經很成熟了但去不了病根還是一個大問題,建議對於一些較為安全的息肉用中藥或中成藥消除 嚴重的及時手術,然後在透過中醫消除病灶。
這邊中成藥建議可以用息福欣。
腸息肉是較為常見的腸道疾病,40歲以上人群較多發,大多無明顯症狀,多在體檢或其他原因下做腸鏡時發現,當腸息肉多發或體積較大時,會出現腹痛、黏液便、便血、腹瀉便秘交替、息肉脫出、腸梗阻、腸套疊等症狀。
腸息肉病理後可分為炎性、增生性、錯構瘤性、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較易癌變發展為結直腸癌,過程相對漫長,定期的腸鏡篩查+及時的內鏡下息肉切除,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腸息肉切除注意事項有?內鏡下腸息肉切除方式較為多樣,一般根據腸息肉所處部位、大小、形態、醫生技術及現有裝置等選擇合適的術式,當然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腸息肉摘除時要做好腸道準備,有一個良好清晰的操作視野,避免因糞便遮擋導致息肉漏診。
2、腸息肉摘除多在無痛麻醉下進行,僅較小單個息肉可在腸鏡時摘除,對於較大或明顯惡變的腸息肉,需進行全面評估後擇期再行摘除術。
3、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若息肉較小一般不需要住院,當天即可出院,若息肉過大較多,視情況住院數日即可出院。
腸息肉內鏡手術有哪幾種?目前,較為常見的腸息肉內鏡手術包括冷/熱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冷/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高頻電凝切除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同時輔助尼龍繩結紮、鈦夾、注射、氬氣、電凝灼燒等微創切除息肉的技術。
若息肉有明顯惡變且無法完整切除時,需追加腹腔鏡手術,若病灶已完整切除但息肉有粘膜下層侵犯的情況,也需腹腔鏡手術。
1、冷/熱圈套器息肉切除術適用於不同大小的隆起型、帶蒂息肉切除,操作簡單有效。
冷圈套器相比熱圈套器的區別在於手術過程中未使用高頻電流,冷圈套器適用於病變面積小的息肉,當出現不完整切除或併發症時,需追加高頻電切或其他方法處理。
對於體積較大的息肉(>2cm)可採用熱圈套器切除,保證完整切除病變的同時,要儘量避免圈套器停滯時間過長灼傷腸壁。
對於體積較大的息肉,因圈套器大小限制,無法一次性套入時可採用分塊切除,對於較長的息肉可採用分段切除。
對於體積較大、蒂部較粗的息肉,切除後極易出血,通常利用尼龍繩或鈦夾夾閉腸壁側蒂部後再行圈套切除,可有效降低出血、穿孔風險,若蒂部較短無法事先夾閉,切除後需及時用鈦夾封閉創面止血。
2、冷/熱活檢鉗息肉切除術適用於微小息肉(≤5mm)的切除,簡單易操作,回收病理方便簡單,對於操作困難的腸腔位置,活檢鉗可輕鬆處理難以圈套的小息肉。
冷活檢鉗除適用於微小、無蒂息肉的切除,但存在不完整息肉切除率,如果第一次鉗夾息肉出血後會視野模糊,會導致剩餘息肉殘留,增加息肉複發率。
熱活檢是在冷活檢基礎上,透過高頻電流對殘餘病變灼燒及創面止血,但要注意電凝過度對腸壁漿膜層損傷引發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3、高頻電凝切除法適用於體積較大且蒂短較粗的息肉(>2cm),圈套切除操作難度大或因視野不佳誤傷正常組織時,高頻電凝切除可一次性離斷根部,達到切除乾淨的目的。
4、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適用於無蒂病變息肉(<2cm)、病理提示存在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腫瘤、粘膜平坦性病變,透過在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或腎上腺素鹽水使上皮與底層組織分開,觀察病變抬舉情況,若呈陽性則提示黏膜下無粘連或病變侵犯,可透過圈套器或高頻電刀切除。
EMR相比單純的圈套器、電凝術切除更安全,但對於整塊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難度的,此時可採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可有效切除腸內體積較大且無蒂的息肉,同樣術後需觀察是否有出血、穿孔情況。
5、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適用於直徑>2cm且若抬舉徵陰性腺瘤及部分早癌、EMR殘留或復發治療的情況,是在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觀察抬舉情況後,可使用電刀進行環周切開,在黏膜下逐層剝離將病灶完整切除,但技術難度較大,因追求完整切除,創面相對較深,易出現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對於>2cm的病變,單純的EMR切除有病灶殘留的風險,此時需行ESD切除,對於大部分無法明確型別和深度的病灶,通常建議進行ESD切除,切除後透過病理再明確範圍及深度,決定是否需要追加手術等。
注:EMR相比於ESD操作難度小,時間短,可能發生出血、穿孔併發症少,但切除的複發率較高,ESD手術時間長,操作難度大,對於人員、器械要求高,但完整切除率、複發率等優於EMR。
6、氬離子凝固術(APC)適用於扁平、廣基、不易進行圈套治療的息肉,有時可聯合高頻電切摘除無蒂、粗蒂的大息肉,透過電離的氬離子體,對病變組織發揮凝固作用,治療後病變會泛黃、泛白甚至黝黑,治療次數根據息肉大小、位置而定,不易發生穿孔,能有效降低息肉復發,因屬於毀滅性治療,無法取得完整組織標本。
對於良性、惡變率低的息肉,也可進行內鏡下高頻電凝術和尼龍繩結紮術等方式。
腸息肉內鏡下摘除併發症有?對於較大的腸息肉,摘除後需要住院觀察,同時出院後患者也要注意觀察排便,是否有遲發性出血的情況,當出現便血、腹痛、低熱等症狀時,要及時回診。
1、出血
當腸息肉直徑<1cm,出血風險較低,息肉越大摘除後出血的風險相對較高,腸息肉摘除後出血大多發生在72小時內,偶爾也會發生一週後出血的情況,多因創面電凝血痂脫落或粘膜炎症導致,此時可透過內鏡下進行止血。
對於創面較大創口較深的息肉摘除後,可透過鈦夾止血,同時住院觀察,對於數量多但體積小的息肉,一般不需要鈦夾止血,但需要住院輸液觀察幾天。
2、腸穿孔
腸穿孔可發生在即刻或延遲,對於術中的穿孔,可透過內鏡下修補,對於術後穿孔可透過腹腔鏡下修補,若穿孔嚴重可能需要做臨時腸造口,恢復後再行回納。
對於體積較小的息肉,摘除後腸穿孔的風險幾乎為零,若息肉體積較大、侵犯較深,出現穿孔的風險相對較高,但發生率極低,若術後出現明顯腹痛及發燒等症狀,要及時回診。
3、息肉切除術後電凝綜合徵
較為少見,多因電凝造成腸壁透壁損傷,引起漿膜層炎症反應,會出現侷限性腹痛、腹肌緊張、反跳痛等腹膜炎症狀,易誤診為腸穿孔,可保守治療後痊癒。
總的來說,腸息肉內鏡下摘除術式較多,也較為安全、有效,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很低,但腸息肉複發率較高,摘除後應在醫生指導下定期複查,早發現早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