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項羽和劉邦,自古人們見仁見智,觀點各不相同。擁項羽者言:西楚霸王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勇猛過人,恪守信義,俠骨柔情,乃錚錚男子漢也,豈劉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劉邦者曰:項羽勇而無謀,氣量狹小,豈能比劉邦善假謀略,大人大量。 小時候,我對項羽真是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謂氣吞山河;他的愛情,可謂繾綣動人。但他的人生結局是悲涼的。幾番番入我夢來的“重瞳子”項英雄最終自刎烏江,美麗的虞姬亦是隨風而逝……帶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少年的我一度為項羽惋惜萬分,對劉邦嫌惡之至。 近日,細讀司馬遷《史記》之項羽·本紀及漢高祖·本紀後,我對這兩個歷史人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一日,始皇遊會稽,項羽脫口而出:“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項梁因此奇之。其後,舉事而起,從者雲集。破釜沉舟,救趙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及自封西楚霸王,眾王反叛,更見其驍勇:討伐乎東西,征戰乎南北,往來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 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此語本人不敢苟同。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再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確知,當然不及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到底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哪些優良品質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鑑,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讀史細思,深得其益,不亦樂乎? 1、項羽滅秦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於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 2、項羽的軍隊比較殘暴,秦軍已經投降,他還擊殺活埋了20萬降兵。佔領咸陽後火燒秦宮室。又不注意安撫百姓,廢除秦朝嚴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劉邦則相反,一入咸陽,就與民約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擁護。“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很重要原因。 3、項羽不會識別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韓信)轉而投向劉邦。他僅有的忠於他的範曾最後也離他而去。而劉邦則重用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傑”。 4、劉邦注意建設鞏固的關中根據地,不斷向前線供應兵員和糧食,以致於能屢敗屢戰,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 以上幾點是項羽輸給劉邦的主要原因。
關於項羽和劉邦,自古人們見仁見智,觀點各不相同。擁項羽者言:西楚霸王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勇猛過人,恪守信義,俠骨柔情,乃錚錚男子漢也,豈劉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劉邦者曰:項羽勇而無謀,氣量狹小,豈能比劉邦善假謀略,大人大量。 小時候,我對項羽真是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謂氣吞山河;他的愛情,可謂繾綣動人。但他的人生結局是悲涼的。幾番番入我夢來的“重瞳子”項英雄最終自刎烏江,美麗的虞姬亦是隨風而逝……帶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少年的我一度為項羽惋惜萬分,對劉邦嫌惡之至。 近日,細讀司馬遷《史記》之項羽·本紀及漢高祖·本紀後,我對這兩個歷史人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一日,始皇遊會稽,項羽脫口而出:“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項梁因此奇之。其後,舉事而起,從者雲集。破釜沉舟,救趙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及自封西楚霸王,眾王反叛,更見其驍勇:討伐乎東西,征戰乎南北,往來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 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此語本人不敢苟同。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再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確知,當然不及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到底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哪些優良品質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鑑,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讀史細思,深得其益,不亦樂乎? 1、項羽滅秦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於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 2、項羽的軍隊比較殘暴,秦軍已經投降,他還擊殺活埋了20萬降兵。佔領咸陽後火燒秦宮室。又不注意安撫百姓,廢除秦朝嚴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劉邦則相反,一入咸陽,就與民約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擁護。“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很重要原因。 3、項羽不會識別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韓信)轉而投向劉邦。他僅有的忠於他的範曾最後也離他而去。而劉邦則重用人才,他手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興三傑”。 4、劉邦注意建設鞏固的關中根據地,不斷向前線供應兵員和糧食,以致於能屢敗屢戰,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 以上幾點是項羽輸給劉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