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鷹航空
-
2 # 五嶽掩赤城
早期是為了抗寒抗風,現在是一種象徵。
要知道早期飛機都是敞篷的,飛行員上身露在外面吹風,所以那時候飛行員就配發皮夾克和風鏡作為防風抗寒用品。到了二戰,雖然開始有封閉式座艙,但是當時座艙都不是氣密的,不能保溫,高空飛行照樣凍的要死,對於海軍航母飛行員來說,在甲板上就要忍受甲板風,還需要加強保暖抗風效能。同時皮夾克背後還可以貼點告示什麼的……
到了北韓戰爭之後,噴氣機時代的來臨,那時候開始,一方面飛機座艙密封性和環境綜合控制系統的應用(類似於空調),座艙內舒適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戰機機動效能增強,要應對更高過載,開始使用抗荷服以幫助飛行員抗過載能力。所以皮夾克不再是飛行員飛行時的工作服,其穿抗過載服進行飛行。一體式抗過載服抗過載服在高過載時會膨脹,擠壓飛行員,提高飛行員的抗過載效能。由於不透氣和一體式設計,穿抗過載服飛行也不是舒服的活。
至於皮夾克,那開始成為一種象徵,飛行員和勇敢者的潮流和象徵。美軍在70年代曾為了省錢,不再給飛行員配發皮夾克,海軍、空軍和陸戰隊飛行員難得團結一致,進行鋪天蓋地的聲討,僅兩年不到時間就迫於巨大壓力,開始重新為飛行員配發皮夾克。《壯志凌雲》中阿湯哥穿的是美國海軍飛行員的G-1飛行皮夾克。
飛行皮夾克更是成為年輕人的潮流符號,深受各路人民群眾的喜愛。收到軍方贈送的飛行員皮夾克而眉開眼笑的的克林頓和里根穿飛行員皮夾克視察前線的奧巴馬
-
3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這最早是飛行員作戰的環境所要求的,而在後來雖然環境有所改善,但是這個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最早的飛機是不封閉的,飛行員直接暴露在外面,和高空的空氣接觸,而高空中是非常寒冷的,即使是在夏天,高空也可能會達到寒冷刺骨的地步。因此飛行員需要穿戴很多衣物,這樣才能保證在高空不至於因為手腳僵硬而操作困難,同時能夠保障作戰狀態。因此像一戰中,飛行員大多穿著很厚的衣物,有的還戴上了圍巾等衣物增強保暖能力。
而在二戰中,飛行員依然需要穿戴這些厚實的衣物。因為二戰中的飛機雖然封閉性好了很多,但是依然沒有保暖性這一說,飛行員在座艙中還是會感到寒意,因此十分有必要給其配備厚實的皮衣。而二戰中的盟軍轟炸機機組成員,更是需要皮衣等保暖衣物,因為轟炸機機艙內部很是空曠,沒有保溫效果,而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此為了保證機組成員的作戰狀態,這些機組成員大多穿得非常厚實,以至於有些臃腫,但是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後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進步,飛行員的保暖問題基本已經解決,即使是大型飛機,也能透過調節裝置調整機艙內的溫度。而此時,隨著戰機效能的提升,飛行員更加需要的是能夠抵禦過載的專用飛行服,因此此時的飛行員皮衣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
但是由於飛行皮衣的光榮歷史,其在很多國家的軍隊中依然在使用,但是已經不是戰鬥裝具了。比如電影《壯志凌雲》中主角所穿的皮衣,其實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彰顯其飛行員的身份,而在飛行中使用的還是專用的飛行服。
-
4 # 哨兵ZH
今天的飛行員穿皮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飛行夾克,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或者說飛行夾克已經成為了空軍的“傳統服飾”,並不是說在今天飛行夾克還能對飛行員起到怎樣的防護作用。但是在飛行夾克的誕生之初,它卻確實可以對當時的飛行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即:禦寒保暖。所以,飛行員為什麼要穿“皮衣”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去討論。首先,用飛機進行空戰興起於一戰時期,那個時候是也是空軍開始萌芽的時代,不過呢,一戰時期的飛機是這樣子的,如下圖所示:
▲一戰時期的戰機
在那個年代,戰機都是完全開放式的座艙,飛行員在上面是無遮無擋的,而且戰機的作戰高度又在數千米的高空(一戰中後期飛機的飛行高度已經在1萬英尺以上了,偵察機甚至可以在一萬八千英尺的高度飛行)。所以問題就來了,根據相關的地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溫度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概每升高1千米,氣溫就會下降約6攝氏度,因此,數千米高空的溫度會比地面溫度低幾十度,即使是在夏天,高空的溫度可能也只有幾度甚至是接近零度,同時,飛機的飛行速度又有幾百公里。因此,在這種低溫環境下,還要開著“敞篷的飛機”,如果飛行員的保暖禦寒工作沒有做到位的話,想必還沒交火自己就先非戰鬥減員了。換位思考一下,北風凌冽的大冬天裡,穿著單衣,開車不關窗、不開暖氣,試問有誰能受得了嗎?
▲穿著早期飛行皮衣的飛行員
所以,如果不想讓飛行員“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話,他們就必須要有足夠厚實、保暖的衣服來禦寒。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美國陸軍在1917年9月正式成立了航空服飾董事會,開始給飛行員分發重型皮質飛行夾克 ,該夾克擁有帶風襟的開合拉鍊、更高的環繞式衣領、緊湊合體的袖口以及腰部,同時夾克內部還有毛皮內襯等,如上圖所示,就是穿著早期飛行皮大衣的美軍飛行員,照片攝於20年代。除此之外,為了保護飛行員的面部,該款飛行皮大衣還配有專門的防寒面罩,注意看上圖中飛行員手上的,就是和飛行皮衣搭配的面罩。
▲B-3轟炸機夾克
▲穿著B-3夾克的轟炸機機組成員
一戰後,各國的航空技術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中期,此時的戰機已經是封閉式座艙了,但是同時提高的還有飛機的飛行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飛機的飛行高度已經超過一戰時期不少,當時的轟炸機基本上都可以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空飛行,這種高度下,機艙外的環境溫度已經達到零下十幾度,甚至更低。所以,即使此時的飛機座艙是封閉式的,但是還沒到和外界完全隔絕的程度,根本就做不到絕對的防寒,因此,此時的飛行員同樣需要足夠的禦寒服飾,比如上圖所示,就是B-3“轟炸機夾克(Bomber jacket)”,以及穿著該夾克的B-17轟炸機機組成員。
▲海軍航空兵G-1飛行夾克
▲穿著A-2飛行夾克的P-51“Mustang”飛行員
除了美國空軍之外,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衛隊的航空兵也有自己的飛行夾克,如上圖所示,就是海軍航空兵穿的G-1飛行夾克。該夾克在上世紀30年代開始被美國海軍使用,並在1940年被海軍標準化命名為M-422A,1943年,這件夾克被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使用,並命名為ANJ-3(陸、海軍3型夾克),取代了之前陸軍航空兵標誌性的A-2夾克,而A-2夾克是美國最著名的軍用夾克,因此替代者才被稱為ANJ -3(相對於A-2)。在戰後,飛行員夾克就逐漸成為了空軍的傳統服飾了,並且在民用領域也引領了一股潮流。
回覆列表
第一,早期的飛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前,飛機的座艙大多數都是敞開式的,飛行高度在3000米以下,速度在200km/h以內。這樣的飛行過程其實是非常艱苦的環境,大風吹著,溫度也比較冷,因此,通俗的說法,當時的飛行員需要穿的厚實一點,皮夾克就是當時最好的飛行服。
第三,隨著幾十年的應用,皮夾克成為飛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飛行員的標準工作服。對於現代飛行安全而言,飛行服需要滿足:1、沒有紐扣;2、防靜電;3、防割裂;4、保暖;5、輕便不累贅。所以,皮夾克成為不二之選。
當然,現代紡織工業已經足夠發達,可以提供其他材料用來加工飛行載荷服,但是皮夾克已經融入了飛行基因中,成為了飛行文化的一部分。用一句玩笑話來解釋就是“不穿一件飛行夾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飛行員”呵呵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