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楷書13
-
2 # 樂聞樂道樂懂
曹操殺楊修不殺司馬懿的原因粗略看來主要是以下三點:
一、“為人處事”,一個是恃才放曠、一個是靜水流深
如何為人處事,無論是在亂世凶年還是太平盛世都是一門值得好好琢磨的學問。但對於出身豪門世家,自幼就有聰慧之名的楊修而言,這門學問估計不在他研學的範圍之內。他自身的仕途順風順水,建安年間被舉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這樣的環境下,他自然也不會和諸葛亮等同時期的那些“白衣”謀士一樣,為了獲得主公的信任設計類似“三顧茅廬”之類的套路。相反,他卻因為自己得到的“厚待”,而處處揣測曹操心思,來表達自己對曹操的“赤誠”,“活”字謎事件、分食“一盒酥”事件、揭穿“夢中殺人”事件、“雞肋”口令事件等等讓一個深悉曹操內心真實想法的楊修展現在眾人面前,這是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上級都最為忌諱的事。試想,一個上級領導事事都被屬下提前準確判斷,這個領導還有何領導力可言?別人不用去聽他想說什麼、幹什麼,直接聽那個會揣摩他想法的下屬怎麼說不就行了嗎?而楊修的上級,卻是被人稱之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梟雄曹操,他會容忍這樣的人一直在身邊嗎?
相反,司馬懿雖也是自幼聰明多大略並出身世家,但和楊修的家世相比還是差了幾個級別,況且司馬懿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司馬懿才強行被闢為文學掾。他對曹操的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反而使他相較楊修顯得為人處事方面低調許多。雖然,後來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也對曹丕說過,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況且司馬懿一直表現的勤於職守,工作廢寢忘食,沒有刻意事事、處處去揣測曹操的心裡想法,因此遂使曹操安心。
二、“奪嫡鬥爭”,一個是主動參與、一個是被動捲入。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猶豫不決。因為在自己兒子間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爾虞我詐兩個派系。其中,曹植做為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但楊修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僅僅是曹操身邊的主簿,曹操並沒有主動將他安排至曹植身邊,因此,他需要服務的物件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但,他卻主動參與到“奪嫡鬥爭”中,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多次佔據先機,一度有可能能當上太子。“(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但“密告曹丕”事件、“教植殺門吏”事件的主謀身份暴露後,一個身在曹操身邊,心卻在曹植身上,而且多次在奪嫡問題上興風作浪,搞事情的楊修,毫無疑問引來了曹操的怨恨與猜忌。尤其是“司馬門事件”的發生,更讓曹操堅定了殺楊修之心,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曹操得知後暴怒,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一錘定音確定曹丕為世子。因此,殺楊修已經不是問題,而是需要一個藉口而已。
而司馬懿,從一開始就不願效力曹操,但他與曹丕交好,這與身在曹操身邊,心卻在曹植身上的楊修有著本質的不同,《晉書·宣帝紀》記載道:“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作為被曹操派去與曹丕一起相處以切磋學問的人,司馬懿他參與“奪嫡之爭”在情理上能夠說得過去,而且在這場鬥爭之中,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詬病落在曹操的手裡,因此,雖然曹操有“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的噩夢預警,且有對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警告,但最後仍是不了了之。而且,在曹丕太子之位確定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
三、“身世背景”,一個是背景複雜、一個是新起世家。
楊修的父親楊彪出身於著名的弘農楊氏,曾祖父楊震、祖父楊秉、父親楊賜都官居太尉,並且都以忠直而聞名。還是世代研習《歐陽尚書》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為當時的名門大族。在東漢動盪的年歲裡,他歷任司空、司徒、光祿大夫、大鴻臚、少府、太常、京兆尹、光祿勳、光祿大夫等職,可以說朝廷的高官職位他都跑了一邊,真正的“歷典二司,元綱極位”,極盡臣子本分,曾不屈董卓、盡節護主。據史書記載,漢獻帝遷到許縣後,大會公卿,曹操在殿上發現楊彪“色不悅”,曹操“恐於此圖之”,沒等宴會結束,就借上廁所出還本營。隨後,楊彪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被免了官。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免官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只能說是宴會上的不悅表現出了楊彪對曹操有內在裡的不滿和不服,曹操這才把他免官。
因為政治立場與曹操對立,而袁術稱帝,楊家與袁家又有姻親關係,楊彪的兒子楊修乃是袁術的親外甥,曹操以此為藉口,將楊彪下獄,罪名是“欲圖廢置”,如果這個罪名成立,楊彪就犯了大逆之罪,不僅自己沒命,全家人都將無一倖免。
時任將作大匠的孔融極力勸阻,曹操不得已,才把楊彪放了。
但禍根卻已經種下,楊修雖然為曹操所用,但是這種對他政治立場的疑慮卻從來沒有消失過,這在曹操後來寫給楊彪的信中可以得到佐證:“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意思是說楊修倚仗著父親家族顯赫的權勢,常常與曹操不一條心。要想加以糾正,卻看他頗懷怨恨,勸之不思悔改還變本加厲。這就清楚地表明,曹操想殺楊修的理由不止一個。
而司馬懿之父其實跟曹操也有過節,曹操20歲左右時,司馬防正是尚書右丞,有人推薦曹操任洛陽北部尉,這個事必須經司馬防之手,雖然曹操後來確實被司馬防保舉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但這個過程似乎有的不愉快。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曰: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之父。
這段話解釋過來就是說:曹操做了魏王之後,把司馬防找來喝酒,喝到盡興的時候,曹操跟司馬防說:“我現在還能再做北部尉麼?”司馬防說:“那時候大王剛被舉薦,也就是做北部尉了。”曹操大笑。這說明,在曾經曹操的仕途上,司馬防的操作讓曹操心有芥蒂,當然這樣的事情和政治立場上的不同而言那可以不值一提。作為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雖然不甘心為曹操所用,不時展現他忠於漢室的“節操”,但在行動上卻和曹操之子曹丕交往甚密,這是不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呢?這也是曹操之所以猜忌,但還是最終沒有殺掉司馬懿的又一個原因吧。
回覆列表
被殺之人往往鋒芒畢露,大都屬誠實之人,留著可能令當權者不舒服,但不會“偷雞摸狗”,不用擔心自己的政權地位;想殺而最後未殺之人往往城府太深,從而成為心腹大患,一旦得勢就原形畢露,痛下殺手,令當權者陰溝裡翻船。司馬懿如此,當年斯大林留下的赫魯曉夫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