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論矛盾
-
2 # 葉孤騰
何為逍遊?即一種心無掛礙四處遊走的狀態。
何為麻木?即一種煩惱纏身感覺人生沒有方向的狀態。
說白了,麻木是靜止的,逍遙是靈動的。
麻木的人永遠被困在一個地方,就算打包裹遠行也會因為心事重重看不到沿途的風景,但逍遙的人卻不一樣,一直都如同一片葉子一樣輕飄飄的遊蕩,就算被困在一處,也不會因為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影響心情。
所以,“無己無功無名”作為莊子詮釋逍遙的方法論,決計不是一種麻木的生活狀態,而是一種快樂輕鬆到我們無法領會的愜意過程。那麼,“無己無功無名”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以下我們便來簡單瞭解一下。
無己:儘量讓自己和物質脫離聯絡,這樣就不會總想著用物慾來滿足自己。
無功:不勞神勞心勞力去建功立業,這樣就不會因為求而不得而感到痛苦和壓抑。
無名:不爭名奪利,這樣就不會因為名利的缺失而黯然神傷。
綜上所述,“無己無功無名”,恰似一種出家人四大皆空的狀態,什麼都不爭,什麼煩惱都沒有,但因為沒有清規戒律的束縛,又顯得多了幾分逍遙,也許,你會批評那是一種虛度年華的做法,但毫無疑問跟麻木一點也沒關連。
從某種情況下來講,一個人之所以麻木,正是因為物質利益和功名均不得滿足,所以有了一種懷疑人生的無奈和惆悵,而這種為物質功名利益所困的麻木狀態正是莊子深惡痛絕的生活方式,所以莊子寧願做一個什麼都沒有,但也不會被任何東西所困的“浪人”,就像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的洪日慶一樣,吃到哪睡到哪,一直都在流浪,一直都沒有失去安全感。
只能說境界不同所以選擇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吧!誠然,今天我們年輕的一輩,上有老下可能也有了小,真的是壓力爆表,決計不可能做到像莊子那樣“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態,但我們完全可以試著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五成狀態。
――就好比如說,吃的飽就不要刻意追求山珍海味,有的住就別玩命買大樓別墅,穿的乾淨保暖就別想著引領潮流,手機還能用就別老想著更新換代――凡此種種,相信不僅會讓你活的更輕鬆一點,也會一定程度上緩和當下社會競爭慘烈的快節奏生活。
-
3 # 無極行者
可參考《大宗師》、《齊物論》等篇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好比大鵬、北海若、仙鶴、風凰等高階生命不需要在蓬間雀、井蛙、山雞的世界裡顯己、求功、爭名一樣,他無己中有大己,無功中有大功,無名中有至名,無用中有大用。不理解可以諒解,妄下評語就不妥了。
-
4 # caoxiaopeng
這是一個人,達到了最高境界的話。也相當於王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你知性的境界高,語言也會相應,行也會相當。如果一個小孩子撿了錢,自己就拿去花去了,他媽媽看到了,認為很正常,這就是他媽媽的思想境界。
-
5 # 十八員外
當然不是了,《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開篇是就氣勢磅礴的鯤魚化鵬的畫面,令人十分向望。但讀者往往被這華麗的故事迷住,而失去對真義的探求。這不單純是講逍遙的境界,而是有深刻的內涵的。鯤魚比坎,喻精氣也,鵬鳥比離,喻神魂也,實道家取坎填離之絕妙比喻也。
故事結尾,引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結論,所以無己,講神清,丹道的龍降也,凡是神念正了,就達到至人的標準。無功,講氣靜,丹道的虎伏也,氣一歸,就達到神人的標準。無名,講意閒,丹道的土空了,就達到聖人的標準。這樣神、氣、意三家歸虛,道就成功了。
當然也可這樣去解,無己講煉己,無功講煉氣,無名講煉神,所謂琴心三疊舞胎仙也,功夫還得有次第的。
-
6 # 爺悽美
汙己,屋冀,無極,無忌,烏雞,五記,誤記,最後蜈蚣,務公,屋供,烏宮,無龔,吳龔?捂共!汙汞,以為用汞可以對付我?
最後五名無命,被關進無明,呆在烏明,那裡烏宮,慢慢悟龔吧,吾恭始終五口共笑多一點,肯定是太少了黃金再多一點就暉發光的!哈哈哈哈哈
-
7 # 梧桐樹邊羽
當然不是。
什麼是麻木的生活狀態?麻木的生活狀態是指在生活的壓力下,忙碌不停的工作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只是日復一日地重複手上的工作獲取最低的、必須的生活資料,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來對其他事情發生興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活死人”狀態。
比這種狀態稍好一點的就是那些相對工作比較輕鬆,有富餘的閒暇時間來展開自己的生活的人。如何展開自己的生活,又分幾個層次,有些沉淪於低階感官刺激和愛好,賭博,情色;有些傾心於高階感官刺激,讀書,學習。其實不分低階和高階,都是換個方式放鬆自己的心情,避免陷入“麻木”的狀態。
這種狀態,大抵是“正常人”狀態。
而另有一些層次的人,透過學習開始了哲學思考。哲學有什麼用?於通俗社會毫無用處。哲學考慮的是宇宙的起源,人的起源等宏大到普通人覺得縹緲虛無的問題。
而《老子》、《莊子》是中國哲學入門的途徑,而且一入門,即頂峰。
莊子哲學和老子研究“道”與“德”的關係不同,莊子是在“道”的基礎上,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莊子認為生死並沒有區別,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而已。不僅生死如此,萬物也平等如一,這就是“齊物論”。
在這種觀念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世俗的功業、名譽什麼的,簡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對生命的損害。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
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大鵬展翅三千里,並不是逍遙遊,因為它要憑藉海風起時。列子的飛行也不是逍遙遊,因為他需要“御風”,並且時間不能久長。
所以我們看到《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也就是“無己無功無名”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逍遙遊“逍遙遊”的狀態,是順應天地法則、順應自然變化、精神絕對自由地暢遊於無邊無際的精神世界,而不需要任何的憑藉。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種絕對的精神自由呢?那就是先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聖人”、“神人”、“至人”含義上沒有本質差別,指的都是達到“逍遙遊”境界的人。
“無己”,就是無我。這個“無我”並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認識到自己和萬物並無區別,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而感覺不到“我”的特殊性。
“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世間萬物是“道”的不同狀態,功業算什麼呢?這並非放棄進取心,而是進取心的實現要順應自然法則、順應萬物變化之理,做到不違背自然的“無為”。
“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無名”,才能做到齊物,齊物才能“無己”、才能“無功”。
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精神上達到了“逍遙遊”的狀態,這是一種衝破世俗精神牢籠的大智慧,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上層。這與被生活瑣事壓迫得無法思考的麻木人生狀態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突破思想牢籠不過話說回來,能達到“逍遙遊”這種狀態的人基本上沒有,這是莊子思想中的一種理想狀態。甚至連莊子自己也沒能做到,他只是提到如何用“坐忘”來“呆若木雞”,希望藉此進入這種狀態。
但是,誰都沒見過佛祖,不一樣這麼多人信佛麼?我們有“逍遙遊”的心理追求,併為之修行,“道”雖不可“德”,但是努力靠近“道”也是一種擺脫麻木、思想貧瘠人生的更好狀態。
而陷入麻木生活狀態的人卻比比皆是。
其實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於麻木而不思考,還如魚得水,自以為“歲月靜好”。
回覆列表
生之前的無,跟死之後的無,都一樣,都是無,也就是所謂的本源。
一般人生追求有己有功有名,莊子人生追求無己無功無名。
結果莊子死後,有己有功有名。
而同時代的人,絕大多數無己無功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