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葉扶疏
-
2 # 我是神大人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雄偉輝煌的建築,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儒釋道家的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北韓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因悉達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
3 # 禪悟淨慧
泱泱東方大國,浩浩文化精深。
上溯結繩記事,下至電腦當今。
我也一直在想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
穿越五千年文明,去尋找前世之旅。意識告訴我,解開這個問題必須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一。文字的發起,文化是需要記錄來表達的方式,也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思想感情的產物,於是先產生了【文字】。【文字】從陶文到甲骨文再到小篆,由陶片獸骨竹簡歷經了漫長的演變。我們才能看到上古文字的記錄,瞭解了當時社會的人文情況。
二。文化的繁榮,文字是解決溝通的紐帶,文化的發展自然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這期間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儒釋道文化,儒釋道文化影響了中華幾千年。
儒釋道。儒是指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儒教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影響了北韓半島,日本,東南亞,中亞,中南半島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也就是釋迦摩尼佛。故稱釋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由老子創立,留下了千古名著【道德經】。
三。智慧的民族,中華民族是智慧智慧的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一個統一體。人與自然必須和睦相處。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非常注重,“順應天時”。修身克己,修身為本,只有自己優秀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
再說的遠一點,中華民族精神,也是佔有重要位置的。
-
4 # 教育反思者
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的弱勢農耕文化。
一個族群生存在特定的環境中,人與環境的長期磨合產生的渾然一體的協調,這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受制於環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又稱為地域文化,如海洋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等等。通常表現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認知習慣、經驗積累、初級的倫理、思維習慣、民風民俗、圖騰崇拜……,以及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傳統文化都是獨特的,沒有好壞之分。說得過份一點,你就算把某個地方的人全部趕跑,換一群人在這裡生活,若干年後,又會產生原先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說白了就是:什麼林子長什麼鳥。
文化中還有一部分是人為的。這通常由統治者、管理者和智者倡導。
人們為了弱化環境的影響,提高族群的福祉,進入到期望的社會中去生活生存,就一定會產生一些慾望:我們需要什麼社會?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公序良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制?……,會有一系列的追問和追求。這就需要提升族群的能力,尤其是改造環境、改變生活方式的能力。於是就倡導一些新的社會理念——人為的文化。
從功能上說,人為的文化可以分成兩部分:發展文化(發展意願)和科技文化(提升能力)。人為的文化有強弱之分。人為的文化,說白了就是:什麼病症開什麼方。
如果統治者和智者都認為“當下已經豐衣足食,只要關起門來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很好了”,那所倡導的社會理念就一定會因循守舊,追求穩定,反對變革和進取,甚至還會崇古。因為他們要預防的病就只有“造反”。
我們之前的皇朝更替時的人為文化,就是這種文化,是基於中國傳統的家族制度衍生出來的社會制度,強調秩序和服從,排斥自由和創新。以至於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國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沒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社會將永遠在朝代更替中迴圈,永遠也不會誕生科學。我們曾經一度創造出超越時代的農耕繁榮,卻在此後作繭自縛,將自己捆綁在政治秩序的小圈圈裡,年復一年。
我們之前的人為文化缺乏強勢的進取,缺乏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三個分支是傳統文化、發展文化和科技文化,我把這稱為是民族的精氣神。遺憾的是:精長氣短神無。
我們之前的文化核心有四個:
皇權至上、小農經濟基礎、因循守舊和性本善。其它的就只有接人待物為人處世那點事。
我們不能把之前的所有文化都稱為傳統文化,那是概念錯誤。
現在提出了“創新”這一進取性的文化理念,有了良好的文化改革開端。
可是,現在還有不少人抬著孔孟的殭屍招搖過市,還鼓吹這是我們文化的根。
他們不知道:文化只對當下和今後有作用,與過去幾乎無關!
在對之前文化傳承之時,必須先審視:哪些是可以繼續存在的,哪些相對現在已經過時,我們需要更新什麼文化元素。傳承決不能簡單地照搬,那不是傳承,是復辟!我們決不能“用慣了就都留著”!
對於之前人為的東西,我只欣賞兩句話: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因材施教。
隨著人為文化的更新,傳統文化自會變革。總之,該爛掉就爛掉吧,管它是根還是枝葉;也無論它過去曾經的好壞,都過去了。我們應該全力打造新文化,去創造未來的璀璨文明。
回覆列表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係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徵。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係、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係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係,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