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鳴讀史

    秦國在滅亡其他五國時,齊國一直袖手旁觀,難道齊國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嗎?那麼它為什麼這麼做呢?我想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是齊國的國策問題。齊國後期一直奉行和睦秦國的政策,由於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齊國不願也不敢得罪秦國。

    其次和秦國執行的國策有關。秦國為了消滅六國,執行的國策是“遠交近攻。”而齊國離秦國很遠,正好符合秦國遠交的策略。所以兩國的國策相符,表面上一直和平相處。

    最後的原因是五國伐齊事件的影響。齊國的齊湣王在位時,齊湣王出兵消滅了鄰近的宋國,引發了諸侯國的眾怒 ,所以燕華人樂毅率領燕、韓、魏、趙、楚五國軍隊討伐齊國,最後滅亡了齊國。

    雖然後來齊國的將軍田單收復了齊國,但是齊國從此對五國心懷怨恨,秦國去消滅五國,齊國當然袖手旁觀,更不會去援助,甚至還抱有幸災樂禍的心態。

    但是齊國這種做法是非常短視和十分危險的,它忘了兔死狐悲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自己也免不了滅亡的命運。然而當秦國來攻打齊國時,齊國還有幾十萬的部隊,齊王建又為什麼選擇不戰而降呢?原因也很簡單:

    一:齊王建相信了秦王派來的說客,以為投降後秦王會善待自己,自己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二:齊王建軟弱無能,朝政長期由舅舅後勝把持,後勝非常貪婪,秦國就用重金收買了後勝,左右了齊國的朝政。

    三:齊國復國後,幾十年沒有打仗,武備鬆弛,軍隊缺乏鍛鍊毫無鬥志,加上齊國承平日久政治腐敗 ,秦國大軍壓境後,齊國上下已經陷入十分混亂狀態。齊王建只能選擇投降。齊王建的不戰而降也不是毫無意義的,這樣做至少讓齊國的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齊王建犧牲了自己,讓齊國這個千年的文化之都和禮儀之邦得以保全。

  • 2 # 王不二說史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的順序依次是“韓趙魏楚燕齊”。其中,齊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那麼,在秦滅其他五國期間,齊國難道看不到這一點麼?齊國難道真的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嗎?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讓我瞬間想到了德華人在屠殺猶太人的時候,一個外國的傳教士說的一段話:“當他們來抓工會組織者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工會的人。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天主教徒。 後來,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為我說話了。”這句話本身的意思就是你不為別人站出來說話 ,終將會傷及你自己。這就是別人的自由同樣也是你的自由,如果你不保護他人的自由,那麼終將你的自由也會收到傷害。他的經歷和當時的齊國的經歷何其相似,恐怕他的想法都當時齊國的想法一樣,齊國當年正是這樣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當秦國滅亡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選擇了漠視。然而,當秦國把其他五國滅掉之後,等待齊國的依舊是滅國。試想一下,面對著這樣一個人口、資源大國,秦國能放過他們嗎?

    第二,當年的五國伐齊為齊國選擇袖手旁觀埋下了伏筆。這就得從齊威王時期說起,齊威王在位時,派兵干涉燕國內政,以匡扶正義的名義幫助太子平討伐子之(子之之亂),痛恨子之的燕華人紛紛放棄抵抗,夾道歡迎齊軍的到來,結果齊國很快就攻佔了燕國的都城,燕王噲自縊而亡,子之則被剁成肉泥。然而讓燕華人沒想到的是,齊軍在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而且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連臨近的中山國都趁機攻佔了燕國的十幾座城池,燕國眼看就要被瓜分了,於是才反應過來,反抗齊國,兩國就此結成了世仇。後來,齊湣王繼位後,燕國為了報仇,派當時的縱橫家蘇秦以間者身份擔任齊國客卿,從中挑撥離間,幫助燕國大肆破壞齊國。果然,在蘇秦的唆使下,齊湣王派兵攻打宋國,齊湣王這樣一干,原本六國維持的平衡已經不在。於是,激起了其他六國的反對,最後,在樂毅帶領的五國聯軍的攻打下,齊湣王被殺,齊國滅亡。因此,這件事也是齊國選擇袖手旁觀的原因。齊王心想,誰讓你當時來打老子的,老子就不管,愛誰誰!

    第三,就是跟當時的齊國國君有關了,這貨不僅啥本事沒有,戰略眼光還極低,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危險。當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沒糧食了,向齊國求援,齊王建不借給他們。當時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可齊王建這貨偏偏不聽。於是,就這樣,秦國坑殺趙國降軍40萬,趙國滅亡。最後,就是齊王建有一個專門坑外甥的舅舅。齊王建在繼位後,任用他的舅舅後勝擔任相國,這貨可是個自私自利的主,為了他的一己私利,棄國家安危於不顧。接受秦國間諜大量的黃金、玉器,並且派遣許多賓客到秦國,秦國給予這些賓客許多金玉,賓客回來都反而替秦國充當間諜,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後來還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可以說,秦國滅亡其他五國,這個舅舅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齊國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中前期可以說都是排在前列的國家,在戰國中期的時候是戰國七雄中數一數二的國家,而且作為春秋的首位霸主,可以說齊國的國力也是相當強大的。

    特別是在戰國中期的時候,也就是齊湣王的時期當時齊國吞併了宋國,而且向南打敗了楚國侵佔了楚國淮北六百多里,當時三晉也是不敢惹齊國。燕國在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國都差點把燕國滅了。

    當時齊國也是感到了自己異常的強大,於是就和秦國搞起了東西二帝,齊湣王更是想廢了周王室,自己稱天子。但是最後他還沒有這樣做。

    但是也是因為齊國太強大了,強大到秦國都害怕了,也是因為在燕國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國趁火打劫,給五國伐齊埋下了導火線。之後燕國聯合秦,趙,韓,魏四國,一共五國聯軍伐齊,而楚國呢?也是趁此時刻,奪回了淮北之地。在這一戰中齊國差點就沒了,當時只剩下了兩座城池。最後雖然在田單的火牛陣下齊國成功復國,但是此後齊國基本上就從戰國的歷史上淡出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戰中當時天下六國基本上都是參與了伐齊的,所以當秦國在攻打其他的國家的時候齊國自始至終都是沒有幫忙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五國伐齊之後,齊國的國力已經是大不如前了,沒有能力去和其他國家打了。

    所以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沒有答應,趙國當時聯合其他國家伐秦,齊國也是不參與。在秦國統一戰爭的時候,楚國向齊國借兵齊國也是沒有答應,在歷史上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大事發生了,當時秦國採取的也是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秦國是聯合齊國,所以齊國也是被秦國矇蔽了。當秦國滅了其他五國之後,齊國在意識到已經晚了,當秦國來伐齊的時候,齊王建匆忙集結了四十萬濟西,但是秦國根本沒有從這裡走,直接從燕國南部進入了齊地,直取臨淄。齊王建也是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國終於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局面。

  • 4 # 子曰愛人

    齊國曾經是戰國第一強國,破秦滅宋不可一世,但是樂毅發起秦燕三晉合縱滅齊,楚國趁火打劫,殘忍殺害齊閔王,齊國和三晉燕楚有不共戴天之仇。

    秦國在齊國復國之後,執行遠交近攻之計,與齊國保持了比較友好的關係。齊國復國之後已經不是當初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圍魏救趙、救韓與秦並稱二帝的一流大國了。齊國幾百年積累的財富被燕國洗劫一空,國土縮水大半,齊王建更非雄才大略之主,客觀上齊國也沒有扭轉秦始皇統一天下局面的實力。

    既然是否援救五國,都無法改變局勢,那和平接受統一,也不失為明智之舉,畢竟這樣避免了三齊大地再次遭受生靈塗炭。

    近代傅作義先生,在北平城和平接受整編,豈非功德無量,名垂千古?大勢已去,垂死掙扎於事無補,順應歷史潮流有何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品思想者的手勢是變了嗎?不是手託下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