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迎罡

    《思想者》是法國近代雕塑大師羅丹(1840年——1917年)於1880年創作的一幅經典雕塑作品,時至今日,這幅作品跟古希臘雕塑名作《斷臂的維納斯》,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大衛》,並稱世界三大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其影響力早已超越文化界。

    《思想者》

    這幅作品是受法國政府委託,作為法國政府大廳門口裝飾用的,從1880年開始,到羅丹去世,他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都在一步一步完善這幅作品,可以說,這幅作品傾注了羅丹半輩子的心血。

    《永恆的春天》

    19世紀的法國,處在拿破崙的統治之下,法蘭西帝國進入全盛時期,科技、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可喜成績。表面上看著一片繁榮,但在繁榮背後,卻是大量壟斷企業不斷出現,社會財富不斷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通貨膨脹率不斷產生,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永恆的偶像》

    羅丹把這些社會現象看在眼裡,決定借這次國家分配的創作任務的機會,要創作出一件能代表整個法國19世紀人文思想的藝術品。從此,羅丹開始到處搜尋素材,著手創作。

    當羅丹閱讀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大詩人但丁的《神曲》後,頓時茅塞頓開,但丁從“地獄”到“煉獄”,再到“天堂”,他苦苦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正是羅丹所需要的一種精神訴求嗎?

    《思想者》

    於是,羅丹就以大詩人但丁為原型,開始創作。在第一稿的石膏雕塑作品中,羅丹給這幅作品起名“詩人”。後來,他覺得名字不完美,又改名為“思想者·詩人”。再後來,就確定為《思想者》。

    《羅密歐與朱麗葉》

    《思想者》擁有極強的象徵意味。刻畫了一位坐在石墩上,右手背託著下巴,低頭冥思苦想的智者形象。他在思考什麼呢?他在思考人類的命運和未來。他健碩的身軀,飽滿的肌肉,堅毅的眼神,充滿蓄勢待發的力量感,不僅僅證明他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思想家,更象徵著他是一位動手能力極強的實踐者,是智勇雙全的人。

    《亞當》

    同時,他的身體蜷縮著,是正在積聚力量,以沉默的姿態,爆發出更強大的動力,代表了19世紀法蘭西廣大無產階級的共同心聲。

    《思想者》創作出來後,影響極大,迅速征服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觀者,因此,這幅作品成為許多藝術家模仿創作的物件。

    《牽掛》

    在模仿創作中,有些藝術家會稍微改變一些細節,比如,用左手託下巴,甚至用雙手託下巴,甚至讓“思想者”站立起來,擺出造型,做冥思苦想的姿態。

    所有這些再創造,多多少少改變了原作的寓意,卻加入了時代新意,不失為一種對經典重新解讀的方法。

    但我們要記住,《思想者》原作是以大詩人但丁為原型,用右手背託著下巴,蜷縮著身體坐在石墩上的一名智者,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短暫性腦缺血如何防治才能遠離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