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親親媽咪在努力

    感謝邀請,我認為早教啟蒙其實分兩種,一種就是上早教班,早教班是一個可以促進親子感情,還可以培養孩子秩序性的很好的場所。試想下有多少家長能抽出進一個小時的時間,所有的關注都在自己寶寶身上,同時現在的孩子都很寶貝,家裡都寵著,而課堂上卻要按照老師的思路走,對以後進入幼兒園是不小的幫助。在早教中心,孩子可以學會與同齡人相處,孩子更開心。第二種就是家庭早教,從寶寶出生起,我們大人就在言傳身教,寶寶從16個月開始,認知能力飛速發展,這時候家長有意識的引入早教,寶寶會給你驚喜的回饋。我現在每天只花10分鐘專項性的陪孩子玩,不是為她多有智力開發,而是作為媽媽我,我更知道怎麼和她交流了,因為每次一說到家庭早教,好多寶媽說寶寶8個月開始不知道對著他該幹嘛,有興趣的可以點我的頭像看影片,教你怎麼陪孩子玩。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兩種早教一點都不衝突,反而是相互補充。

  • 2 # 霓安然

    嬰幼兒的早教啟蒙,特別是1-3歲的孩子,我認為主要以家庭的陪伴和父母的引導為主。

    現在早教市場多而雜亂,各式各樣的興趣培養,潛能開發,專注力培訓,很多理念並不能證實是確實有益,或者益大於弊。

    過分相信專家有損親子關係,父母的養育本能不僅不能收益,反而會被破壞。嬰兒與養育者之間要雙向互動,這樣,嬰兒才能用大腦神經系統,將昨天的經驗構建成身體中的各種連線和層次,塑造明天的自己。

    過分強調認知能力,反覆使用教育,而忽視其他方面的能力會帶來很多不好影響。

    無論是家庭還是機構的啟蒙中,最重要的是自由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的玩耍,做韻律活動,歌唱,肢體運動,口頭表達和情感互動。這種做法能最大限度的讓孩子舒展,如果大人不強加干預,孩子自己就懂得如何學習並發展自己的能力。

  • 3 # 晨光微曉

    自從做了媽媽,總擔心不能把最好的給到孩子,所以雖然大家都在抵制“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這句話依然會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讓父母焦慮。

    那麼孩子從幾歲開始做啟蒙教育比較好呢?偷偷告訴你,啟蒙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而作為父母的你就是最好的老師。

    爸爸媽媽們應該知道嬰兒成長的幾個階段:

    新生兒出生後看似只知道吃、哭、排和睡,但是其實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是在每天接受著外界的變化的。這個階段的嬰兒還沒有系統的心理活動,有的只是片段的感受,對外界也沒有概念。小嬰兒會根據父母的反饋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初體驗。

    著名的早期心理研究者塞爾瑪·弗雷伯格說,嬰兒的這些片段的感受,最終會在他們內在完成一塊拼圖,會讓他看到更加完整的世界。

    2個月之後,嬰兒開始感知外部的世界,認識爸爸媽媽,並開始有了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並開始學著用愛和依戀來聯結自己和他人的世界。

    6個月之後開始體驗媽媽離開的焦慮,並透過哭和一次次感受到“媽媽又回來了”,明白媽媽消失不是不存在了,還會再回來這個道理。

    9-18個月,嬰兒開始透過嘗、看、撕、扔等各種方式探索自己以外的世界,並開始逐漸形成對世界的印象。

    幼兒時期的特點

    孩子學會說話是一個分水嶺。這一時期孩子開始有了抽象能力,也就慢慢進入了走向成人的第二思維繫統。

    這一階段,幼兒會發現自己無法對所有事情說了算,他們開始逐漸融入這個世界,有了恐懼,開始分男女,從毫無根據的天馬行空慢慢變得理性客觀。

    而且孩子會慢慢學習控制大小便,學會吃飯的一些規則,和別人相處的規則等。

    總之,孩子從會說話之後,開始慢慢學習融入社會,並學習按照規則來適應社會生活,這段時期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大動作敏感期、細小動作敏感期、社會規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色彩敏感期、邏輯思維敏感期、剪貼塗敏感期、藏和佔有敏感期等密集的敏感期。

    認識孩子的共性並看到孩子的個性,父母就是最好的啟蒙教育老師

    孩子出生之後,我曾經去過幾個早教中心,不可否認,有些早教中心的課程設定是符合孩子成長的大的規則的,但是也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我當時帶1歲3個月的兒子去某試聽課時,老師因為我兒子不讓他碰,不和她說話從而判斷1歲3個月的孩子自卑。

    所以不排除有好的課程安排,但也不排除執行課程的老師只是機械執行,對於兒童發展心理學並沒有深入研究的情況。

    所以,家長可以及時瞭解孩子嬰幼兒時期的特點,從敏感期的特點入手,自己發現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之後提供孩子更好地陪伴,從而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就需要:

    1、家長提前瞭解兒童敏感期。對於父母而言,這是陪伴孩子成長最基本、最實用也最簡易的辦法。推薦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長》這兩本書。家長的貼身觀察,遠比大課堂的教育來的更切合孩子自身特點。

    2、觀察孩子特點,及時發現敏感期。敏感期都是有一些行為特點的,而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先後並不固定順序,但是卻有一些特點鮮明的行為,比如,孩子不斷的扔東西,這是孩子最初的空間敏感期的特徵,等之後2-3歲的時候,孩子開始不停鑽桌子或者鑽洞,同樣也是空間敏感期。

    對於孩子而言,敏感期是螺旋式重複出現的,而且沒有固定順序,只有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及時觀察,才能更好地發現孩子。

    3、為孩子提供成長的空間。當父母瞭解了孩子的成長特點,進一步觀察到孩子發展的敏感期,之後透過陪伴、提供孩子敏感期成長的空間,包括接納、提供練習空間、耐心等,並給於孩子規則示範和規則約束,比如孩子在繪畫敏感期的時候,給孩子畫筆和繪畫的安全材料,同時可以規定孩子在一定空間和範圍內才可以隨意畫,既有了自由又有了規則。

    這樣一來,父母的貼身陪伴和啟蒙是幾萬元的早教都無法企及的,如果真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才是最好的啟蒙教育。

  • 4 # 元寶爸爸聊育兒

    啟蒙教育我個人認為是個時間段,從出生開始,一直到12歲,每個階段的啟蒙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吧。

    比如,人們常說”三歲看老“,我也認為黃金期在3歲前,當然之後的時間也很關鍵。我想3歲前孩子的可塑性比較強,人為的干預和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很大,所以,啟蒙教育應當越早好好。

    家長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主要從幾個方面入手:語言啟蒙、音樂啟蒙和情感啟蒙

    語言啟蒙

    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只要孩子不是啞巴,每個人都能把母語說得惟妙惟肖、天衣無縫。不論是多麼複雜的語音語調,每個土生土長的人都能說得絲毫不走樣,哪怕是傻子也大多能學好方言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因為母語在人生的最初幾年裡像從不斷流的河水不,日日夜夜流進孩子的潛意識。所以這項啟蒙要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做。凡事都要跟孩子說說,比如帶孩子去小區裡:”寶寶,咱們現在下樓了,去小區裡轉轉"“寶寶,你看,前面有條小狗,你聽,樹上有知了叫”等等,只要有機會就和孩子說話,這樣可以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和心理發育。

    藝術啟蒙

    為什麼西方人特別喜歡純音樂?古典名曲家喻戶曉,播放交響樂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生活背景?因為他們音樂生活太普及了,孩子一出生就浸泡在純音樂之中,那美妙的旋律也注入了孩子的“潛意識板塊”。從小培育愛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潛意識。孩子生活的環境務必要整潔、樸素、大方、和諧,一家人要經常欣賞美術作品、藝術攝影,還要外出欣賞自然風光,以及各種各建築美、裝飾美、商品的設計美和包裝美等等。

    情感啟蒙

    父母要儘可能多地和孩子相處,在相處中要多抱抱孩子,多撫摸孩子。父母的溫暖的懷抱是智力發育的東風,是情感發育的沃土,也是肌體發育的營養品。關愛、呵護、安慰、逗樂、遊戲以及關心他人、獲得幸福等,是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天然需求。給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親切感,使他的潛意識感到人間是安全的,生活是快樂的,我際關係是親切的,這樣他就會成長為幸福快樂、積極開朗、親切友愛、無拘無束的人,將來與膽小孤僻、拘束不安、畏縮不前無緣。

  • 5 # 沃邇德國際教育729

    啟蒙啟智課程,從7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開始參與了。

    早教完整來說是早期教育課程,應該注重素質教育與能力的培養,身體與大腦均衡發展。蒙氏啟蒙的教育理念就很完整,結合嬰兒敏感期的發育特點,針對7-36個月的幼兒進行純正的早期教育和潛能開發。

    孩子可以接觸到日常生活技能、感官、數理、文化、科技、生物、語言、藝術等多個領域進行系統的學習並獲得進步和成長,在我們學校,通過蒙臺梭利專業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完全可以透過主動的探索與學習達到完善自我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帥、最漂亮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