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黔農小賀

    又到一年收稻時!當年農村收割穀子的情景,是我們抹不去的記憶。

    每個地方地理環境都不一樣,就以不一樣的方法收割稻穀。平原地區和我們貴州丘陵地帶相比之下,收割稻穀就有明顯的區別了。

    平原主產糧區的稻田較集中,方正大塊。土壤肥沃產量高,農耕道路基礎設施完善,大型農用機械可開進農田收割稻穀。省時省力又高効,給農民朋友們減輕了沉重的體力勞動負擔。

    朋友們!可隨小賀一起走進丘陵地帶的貴州,看看我們這裡是怎樣收割稻穀的。

    我們這裡是土地多稻田少,各佔比例是60%一40%之間,人均約有稻田0.6畝左右,我家7個人分得責任田4畝多,稻田的塊數就多了,共有十三塊稻田。都是東邊幾塊西邊幾塊的,相距約有幾百米遠。

    可能朋友們就會問了?當初怎麼不集中分在一起呢?是因為各處稻田的土壤肥瘦都不一樣,畝產量也就不一樣,當時負責分田的村、組長。是將由遠、近、肥、瘦的稻田,作合理搭配為分地原則,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都有飯吃。

    高低起伏、奇形怪狀的小塊稻田,當時沒有車和路,收割稻穀全是用人工作業。稻田不集中。這塊收割完了,又帶著一大堆農具又去那塊,來回往返路上都浪費時間。稻穀收完後,用人背馬馱的辦法運回家。

    每年收割稻穀時,鄰里鄉親們互相幫忙,幾畝地的稻穀,基本每家都半天多的時間,就收割完了。

    雖然秋天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人心頭慌。那時割谷,用的都是鐮刀,沒有一把好用的鐮刀,割起谷來比較費力。負責割谷的人天還沒大亮,就把鐮刀在磨石上磨好等下田割谷。等打穀的人帶著打穀裝置到田時,幾塊稻穀都要割完了。人多力量大,互相配合幹勁足,一年吃的稻穀半天多時間就OK了。

    1990年以後,大家投資投勞,田間地頭都通車路了。拉糞下田運糧回家都用車,人們覺得輕鬆了許多。

    後來有了小型打穀機,是用小型汽油機,皮帶帶動脫粒機打穀的。這可是個技術活兒,為了安全、這活由大人們來幹。記得那時才十多歲,看著大人們用打穀機打穀子,感覺又新鮮又好奇。又怕被機器誤傷。只有給他們當幫手的份!……把稻穀從遠的地方抱來遞給他們。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們這裡收割稻穀方便多了。田間地頭全部實現水泥硬化路,小型農機可下田幹活了。農民種地沒以前吃苦了,感謝國家對三農的利民惠農的大力扶持,才有今後鄉村振興的發展前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隔一段時間就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