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娜娜要努力奮鬥
其實性格問題不是一天能夠解決的,同樣性格問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就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疏導,導致孩子自控能力越來越差。想要提高孩子自控能力。
第一:給孩子規定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現在孩子都愛看手機和電視,無論是父母帶的還是老人帶的,大多數時間總是手機不離手,孩子也如此,看到你拿手機他也想玩手機。這時候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時間,什麼時候玩手機,什麼時候看書,比如:孩子幼兒園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手機,其他時間要看書,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看書。
第二: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技能開始飛速發展,他不僅能告訴你發生的事情,也會向你講述他所想知道的事情,同時他們也會努力表達他們的願望,想法和感受。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多滿足他們的求知慾,然後順便教導孩子要學會自控,不能為所欲為。
-
3 # 福星互動
七歲之前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做家長的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生活習慣和性格。在三四歲的時候,可能碰到很多問題,比如:自控能力差、不愛吃飯、不聽話、記憶力差、倔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買的零食,規定孩子一天只能吃一小包,孩子卻忍不住一天吃了五包,家長是又愛又恨,零食吃多了上火呀,家長都知道的,可孩子管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怎麼辦?
我個人的做法是,先跟孩子溝通,講明道理,定好規矩,一天只能吃一包,如果第一天你控制不住,吃了兩天的零食,那麼第二天就一定沒有零食吃,不管你是大哭大鬧,還是不吃飯也好,這是規定,家長和孩子都要遵守。如果第一天孩子沒吃,那麼第二天則可以一下子享受兩天的零食,讓孩子自己選擇並做決斷,切記不要溺愛。時間久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有了。
-
4 # 北京仁愛堂客服
在三四歲的時候,可能碰到很多問題,比如:自控能力差、不愛吃飯、不聽話、記憶力差、倔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回覆列表
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避免和孩子的正面衝突,用說“是”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說“不”是父母們用起來最順手的一種教養工具。今天,我們需要轉換思路了。所謂說“是”,即順著孩子去管理孩子。當父母以否定的方式,給孩子設立很多的條條框框時,看似孩子很聽話,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了,但其實多半是假象,因為強制的規矩並未內化到孩子心裡,孩子之所以聽從其實是種“屈服”。一旦父母不在,孩子立刻會扔掉那些套在自己身上的“規矩”,自控力全無。
我的建議是:孩子的所有需求,父母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給孩子做“排序”。要明確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媽媽不讓她做,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這樣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衝突,還順便教會孩子學習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習得自我控制能力。
2,安全感在前,自控力訓練和規則建立在後,不能為了立規矩,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知道規矩、懂得把握和遵從規矩的人,更容易被社會接納、認可。所以規矩帶給人的就是安全感。而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建規矩,就是為了讓孩子獲得來自社會上的安全感。
明白這個邏輯很重要。因為我常聽一些父母跟我描述他們給孩子建立規矩的場景:吃飯的時候,就必須得要坐在固定的地方,吃著吃著跑開玩去了,肯定是不允許的,需要嚴厲批評才行。夜裡睡覺當然是要睡自己的小床,不能去哄,別把孩子給慣壞了。可是,如果不能和孩子之間保有一種親密又自由的氛圍,那麼你強加給孩子的規矩,永遠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去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了要建立規則意識,反倒犧牲了孩子的安全感,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父母在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時候,必須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就算是必須要堅持的規矩,也沒必要一旦涉及到需要“控制自我”、“立規矩”的事兒,就一定需要黑著一張臉,或者大聲訓斥才行。而且,父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規矩都有哪些,列出來,不要凡事都是規矩。規矩太多,等於沒規矩。因為肯定執行不好,只會損傷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沒法活得自在。
而且,像孩子吃零食、玩兒、和小夥伴有衝突以及不小心犯的錯等,基本都是允許的,只是父母在吃的量和時間上,給孩子做好“排序”和“規劃”就好。
3,讓孩子看到、體驗到控制的“好處”,以及不控制的壞處,留孩子自己去內化、習得自控力。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孩子也是。實際上,很多孩子會意識到,若遵守某個規則,能夠得到某種好處,比如更多的快樂,那麼孩子就會往前走一步,成長一步。相反,若因為沒有控制自己和遵從規則,受到了“懲罰”,孩子同樣也會自主地去思考、學習和調整自己。
比如獨立吃飯這件事。從孩子有意願拿勺子和筷子開始,父母就要有意引導孩子學習吃飯的規矩了,包括吃飯應該坐在飯桌邊上,吃晚飯才可以玩玩具等等。孩子不是大人,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常常回吃了幾口,就跑開去。這時候,避免囉嗦,還可以跟著再喂孩子兩口飯,最後跟孩子確認,是不是吃飽了。
孩子確認後,父母就可以收起飯,只不過同時要記得告訴孩子,要餓了的話,就只能等到下一頓飯了。整個過程,父母沒有說不,沒有批評,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了自己選擇的後果。透過體驗,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專心吃飯”的重要性。
而遊戲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方法,可以很容易讓孩子明白,有規則,才有自由和樂趣。比如大人陪孩子玩兒棋類的遊戲,如果所有時候我們下象棋都認為這個棋可以隨意悔棋,甚至可以把棋盤子掀掉,那麼下象棋的人就沒有什麼樂趣。只有遵守象棋的規則,馬必須走日,象必須走田,如此才能在過程中獲得樂趣。
所以,建議父母多陪孩子玩兒一些簡單的親子小遊戲,在遊戲中制定一些規則,然後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懂得,嘗試去等待、遵從一些規則,沒有那麼面目可憎,它是和快樂劃等號的。
4大人做榜樣,展示給孩子日常的規矩和規則
社會禮儀等是一種最基本的行為規則。在孩子那裡上升不到道德層面。讓孩子看到大人如何做,並且不要給他們心裡負擔的時候,孩子一般都能自然而然學會。
比如見到年長的人,我們要去喊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老師好,當然,這也有個時段,有些孩子在兩歲左右的時候,甚至一歲半到兩歲的時候他就是不願意喊,他不願意喊沒有關係,不去強迫孩子,因為孩子再大一點,等他進到幼兒園,他會看到很多孩子都開始喊老師好的時候,他也就開始跟著喊老師好了。同時也要給他建構這樣的一些規則,比如說綠燈行、紅燈停這樣的一些交通規則。所有這些基本的日常規範,都需要父母先以身作則。
5,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給出孩子解決辦法
孩子遇到一些問題開始大發怒的時候,脾氣特別大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嘗試引導孩子:“寶貝,你現在很生氣,媽媽知道,但是你這種方式可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結果。”如果孩子具有語言的表達能力,就需要去跟他溝通。如果孩子不能具有語言的表達能力,就要去同理孩子的情緒,然後讓孩子安靜,待孩子安靜以後再跟孩子去講,有些什麼樣的需要是可以給孩子滿足的,有些什麼樣的需要不能立刻馬上滿足。
6,爸爸對於孩子自控力和規則建立很重要
在建構孩子自我控制的過程中,父親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媽媽對於孩子的最大意義,是照料;爸爸對於孩子的最大意義,是陪玩。如我上文所說,玩兒中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和規則意識,最容易。
比如,爸爸和孩子一起搭積木,我搭三層、你搭六層,說到做到。這時爸爸就是在給孩子做自控力的訓練,從而建立規則意識。
比如給孩子解答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媽媽可能會告訴孩子這個該怎麼做,但爸爸可能更多的時候會啟發孩子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男女性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生理上的原因決定了他們思維上有差異。所以,爸爸的視野更開闊,提供的可選擇辦法更多,這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控事件進展,也會強化孩子的信心,逐漸習得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