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隋朝的糧食如此之多,那為什麼還滅亡了?
9
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我只說一點,21世紀的我們都沒有能力把糧食倉儲能存放56年。根據中國相關法規,庫存糧食達到5年就要換了。

    因為糧食放在那裡,它是有呼吸作用的,有機物會隨著呼吸不斷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分。

    而且,隋末農民起義天下洶洶,為啥?還不是因為沒飯吃活不下去了,有這麼多糧食,為啥隋會滅亡啊?

    所以,不可能。

  • 2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非常茴香豆師友邀!

    (一)從農耕文明開始,累朝累代,向來講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也即重視“糧食安全“。歷史上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打下江山後,第一件事便是“高築牆,廣積糧”,以期國泰民安,社稷長久。從五胡亂華到隋朝一統,幾百年的戰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餓殍遍野。隋朝初年,關中大旱,出現大面積饑荒,朝庭和官員的供應都無法保障,隋文帝只好率群臣前往洛陽就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逐糧天子”。這種情形給楊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二)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義倉”(又叫社倉)。即政府出面號召組織,百姓自願交糧,以便賑災自助的民間糧食儲備措施,豐年時,百姓將餘糧交存到本鄉的“義倉”裡,等到荒年或青黃不接的月份,就分“義倉”的糧食吃;豐年交多少,災年怎麼分,全由本鄉鄉紳和百姓商議決定,地方官吏只負責出面協調。

    (三)這本是一件惠民救急的好政策,理論上無可挑剔。但天朝的事情就是這樣,無論多好的政策,施行起來就走了樣。一些鄉紳挾勢力,厚親族,薄遠鄰,致矛盾迭出,官司不斷,給本來就覬覦這眼前肥肉的地方官吏以藉口,趁機插手,直接管理,形成了事實上的“國進民退”,從收糧到倉儲保管,再到何時放糧,全由地方官員說了算。

    (四)到開皇十年,隋文帝以“義倉”設在民間,糧食損耗太多為由,下令所有“義倉”納入所在州衙門管理(無形中增加了糧食運輸的成本),“義倉”由民間自救儲備轉變為國家糧食儲備。稍後,楊堅更下詔,強制百姓往“義倉”交糧,從最初的勸導自願,變成強制性國家稅外之稅(這也是古代專制王朝的死結)。“義倉”“國有化”後,短短几年,戶部便報告:“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據史料記載和後世學者推算,全國的“義倉”儲存量達到了漢武帝初年的總量,“文景之治”用了七十多年積累的糧食數量,隋朝十幾年就達到,也即積累的速度是漢文時的五到六倍。

    (五)這裡邊有一個問題:漢文到隋文雖然經過了七百年,但社會生產力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生產效率也提高有限,如此快速積累的財富(糧食)從那裡來呢?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外,最主要的一個解釋就是:朝庭與民爭利,財富迅速大規模地由百姓家中轉移到國家(隋楊)手中,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社會資源和要素由廣大鄉村向少數城市流動集聚。

    (六)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國富民窮”,“城市繁榮”,“鄉村凋蔽”。隋文帝相較還是節儉、仁厚之君,但在他後期,已出現了“人多飢乏,百姓逐食”的情形。至隋煬即位,各級官吏腐敗怠政,或相互欺瞞,上下其手;或事不關已,不及時報告朝庭、救濟饑民,任由官倉糧食黴爛。楊廣其人又剛愎自用,一慣聽喜不聽憂,“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官員便投其所好,上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自已住在長安、洛陽城裡,以為國庫充盈了,城市繁華了,老百姓自然也很富裕,索性歌舞昇平。及至烽煙四起,還荒唐地認為是個別奸滑之徒在煽動(十個人的口糧被三兩個人享用,其餘餓肚子的七人就要鬧事)。

    (七)唐高宗李治時,大臣高履行向其有“隋朝積存的糧食夠當時八百七十萬戶吃五十年……”之奏言,後世一些文人學者據此便機械靜止地認為隋給唐留下了足夠吃幾十年的現成糧。殊不知,除極少數零頭因戰火隱沒(唐時發現已黴爛),一部分毀於戰亂,大部分已被饑民亂兵吃光弄淨(難怪古代把當兵叫“吃糧”)。李淵進長安時,長安已無糧,先遣平陽公主在遠郊扶風武功一帶向大戶借糧以募兵。至唐太宗初年,向突厥用兵時,還向商人富戶借糧。放著官倉裡隋朝留下多的吃不完的糧食不用,向商人借,這說的通嗎?

    (八)李世民登基後曾說:“凡理國者,務積於人”,只要百姓手中有糧,朝庭心裡就不慌。於民讓利,藏富於民,大河有水小河滿,與其等著百姓決堤放水,還不如自已主動開閘洩洪。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這樣說,也這樣做,因此才有“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綜上分析,隋留給唐夠吃五十年糧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 3 # 司馬談史君

    隋文帝

    隋文帝到底給後世隋煬帝或者更直接點說給唐朝留下了多少糧食儲備?

    這得從隋朝的義倉制度說起,據《隋書》記載:開皇(隋文帝年號)三年……長孫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因上書曰:“……去年亢陽(大旱),關右飢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長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這裡頭講的大概意思是:隋朝開國沒多久,就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百姓們是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這件事給了隋文帝以刻骨銘心的經歷和感觸,於是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社倉,社倉也叫義倉,也就是由政府出面組織,百姓自願交糧。豐年的時候交了多少,到了災年就會分到多少,多交多分,少交少分。這中間雖然有不少官吏從中漁利,但總體上還是一個很好的國策。

    隋煬帝(影視資料)

    另據《通典》記載,隋朝“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天下義倉皆充滿”。 據《貞觀政要·辯興亡第三十四》記載:(唐)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矽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這兩份史料都很好的真實說明了隋文帝創立的義倉制度所帶來的糧食儲備量確實大大增加,也確實如很多流傳的說法那樣夠全天下吃上五六十年,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糧食是隋文帝留給兒子煬帝的,到底最終這些糧令是不是被唐朝得了便宜了呢?

    經過楊廣時期的消耗和隋末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到底還有沒有糧食剩下呢?看幾組史料的記載。

    據《資治通鑑》記載:“義寧元年六月,淵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這條史料說明,唐高祖李淵為了招募兵勇,打開了隋朝的糧倉放糧,於是沒飯吃的應徵者一天比一天多。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又載:“密遣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會元寶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賊帥張升、清河賊帥趙君德共襲破黎陽倉,據之,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二十餘萬人分吃隋朝留下的糧食,這得吃掉多少?

    唐高祖李淵

    以上只是略舉兩個例子,其中講到開倉放糧的數十次之多。據岑仲勉《隋唐史》的統計,隋末起義的隊伍達到了100多支,這是一支很龐大的數量,要吃掉非常多的糧食。在王朝穩定時期,各地的糧倉由官府管著不會出什麼問題,到了群雄亂起的時候,各地就全亂了,起義軍攻破城池,開倉吃糧,誰也管不住了。

    《隋書食貨志》記載:“代王侑與衛玄守京師,百姓饑饉,亦不能救。“義師入長安,發永豐倉以賑之,百姓方蘇息矣。所以說早在李淵入主長安之前,西京就已經無糧了,這是首都的情況,其他的各地方就更別提了。所以總結起來說,流傳的所謂的隋朝的糧食被唐朝吃了五六十年,那是無稽之談,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至於說為什麼隋朝建立不到40年就滅亡了,個人認為民才是國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唯在百姓苦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才是隋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所在。

  • 4 # 且向古垣書新秀

    簡單的直接的狗屁!!

    吃五六十年?

    別說五六十年,就五六年,五六年時間的陳糧,你吃得下去?

    你當唐朝人是豬啊,還是老鼠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月球改造成炮臺需要多大成本?能夠抵擋外星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