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聊茶座

    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應用,也會有不同的環境要求。

    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聊過:

    在你學習完小學的知識,並且很精通,那麼你在街邊開個小商鋪,做一些簡單買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完全沒問題。

    在你學習完初中的知識,你不讀書了,其實跟小學生差不多,但是你能夠知道一些日常電器或者化學,物理原理,譬如電路還有一些化學反應,那麼可以接觸一下技術類的工作。所以畢業讀中專是沒問題的。

    讀完高中,其實生活上的用處其實並不大,你肯定用不上函式去講價,也不用哲學去辯論,日常新聞國家大事你會有些明白。也可以為更高的職業技術內容發展。

    讀大學了,那就很多知識崗位可以選擇了!怕出社會行不通?肯定會有一點的,因為社會發展快,但是你學校的書籍更新卻是慢很多。會用起來跟人感覺是紙上談兵。但是大方向還是能夠不會有太跑題,最起碼人家不會認為你是外行人。

    學歷越高,就業領域就越廣。

  • 2 # 名都陽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不知道提問者問的是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還是高等教育,也不明白問的是普通學校、職業學校還是各種專門學校。無論是什麼學校或教育,所有課程設定都經過充分論證和調研而設定的,各課程相互支撐,形成一個嚴謹的學科體系,怎麼在社會上能行不通呢?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裡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社會尊師重教,學校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也許,在校學生,體驗不到所學知識的作用,但進入社會以後,總有一天要體會到所學課程對自己對社會的作用。

    以大學教育為例,所有課程設定,都是根據社會需求而設定的,從人才方案的制定,教學大綱的編寫,課程的開設,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的達成,都經歷了專家論證和社會的檢驗。

    本人從教三十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們目前都在社會各個崗位拼搏奮鬥,盡職盡責,以剛畢業不久的2017屆兩個班師範專業為例,他們畢業後都在教育或其它崗位上兢兢業業,為中國基礎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見下表(空白或註明學生的為在讀研究生)

    我上大學是79年,專業是文史類,當時總感覺好多課程沒有用,特別是外語,認為中文還沒學好,自己也不出國,學外語沒用,但參加工作以後,例如在生活中維護電腦,如何設定電腦啟動順序,需要懂英文,在工作中設計多媒體軟體時,遇到簡單的程式設計需要英文,如果把外語學好了,這些困難還有嗎?以此類推,所有課程都是如此。

    從個人角度來說,自己儲備的知識越多,個人素質越高。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智慧、聰明、幽默、樣樣精通。根本原因就在於在校期間把所開設的課程學好了。從哲學社會科學來說,哲學使人智慧,歷史使人明智,數學使人縝密;從應用學科上來說,每一門課程都是特定的一種技能,例如應用心理學,材料學,建築基礎學,外科診斷學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學科,就無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技術人才,沒有人才,社會如何發展進步?社會進步關鍵在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人才培養基礎是教育。

    教育的功能從不同角度,可分為個體功能,社會功能,派生功能。總之,社會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

  • 3 # 文會教學

    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

    按照學校所教育的知識,進入社會能行的通嗎?

    我是一名職業院校的老師,我來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一、題主所說的學校所教育的知識,是指文化知識還是社會知識?

    學校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包括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兩大類。題主提問:按照學校所教育的知識,進入社會能行的通嗎?如果是文化知識的話,“行的通”這個詞肯定不合適,如果改為“夠用”就能講得通了。如果是社會知識的話,“行的通”這個詞就比較合適了。

    對於學校所教育的文化知識,不管是說“行的通”,還是說“夠用”,這個問題都很好回答,可以籠統的回答一下就是:現在的學校所教育的知識,學生不但在社會上夠用,而且還遠遠超出學生在社會上的所需。這點我相信是不會有任何異議的。

    二、學校所教育的社會知識進入社會行的通嗎?

    社會知識可以說是包羅永珍,學校全部教給學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基本的還是教育給學生。那麼學校所教育的社會知識進入社會行的通嗎?下面我就最基本的來分析一下。

    國外對人性的假設一般是“性本惡”,所以對於孩子教育來說,他們首先是教育孩子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孩子不要與陌生說話等等。有這樣一個例子,中國有一個人到國外定居,一天去拜訪鄰居,誇獎了鄰居的女兒幾句,結果被鄰居告上了法庭,因為鄰居認為這是對他女兒意圖不軌。

    中國對人性的假設一般是“性本善”。在這種假設的影響下,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教育都是積極向上的,傳統的一些社會美德,如助人為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善待別人、理解別人等等。這對社會的發展確實有積極的作用。

    02、學校所教育的社會知識進入社會行的通嗎?

    其實說實話,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太好回答,如果說真話就有點消極,如果說假話,那也沒有意義。這麼說吧,學校所教育的社會知識進入社會一分行的通,一部分行不通。那些積極向上、對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的肯定是行的通的,如孝敬父母。但是社會太複雜,如果完全按學校所教育的來行事,還真是會碰壁的。

    題主要求:“講道理,擺事實”,我就舉例來說明吧。助人為樂好不好,肯定是好的,老人摔倒了,現在你敢扶嗎?職場如戰場,就是宮裝鬥戲。這就是現實。

    03、學校的教育內容也樣改變嗎?

    這個一句話,還是按原來的計劃來教育我們的學生,不能因為社會有不和諧的現象就停滯不前。

    三、結束語

    題主所提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作為學校來說也要必須正確的面對。但是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會越來越美好的。

  • 4 # 紅楓葉子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的教育冰山模型指出,冰山以上的是知識和技能,冰山以下的部分是能力、價值觀、性格特質和動機。

    知識是描述性的,技能是程式性的,這些都很容易習得,比較顯性。同時,知識和技能也有特定領域劃分的。

    能力是需要透過一定的專案和活動才能展現出來的,看起來外向的人不見得溝通能力就強,國際上很多演說大咖其實都是比較內向的人。這是隱性的、不易覺察的。

    而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這三者則需要透過非常長的時期才能夠慢慢的養成,一時間很難看到結果。可這些卻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麥克利蘭指出,一個人一生成就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只佔了30%的影響因素,而冰山以下的部分則佔了70%的因素。

    教育的層級中,家長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幹,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孩子的成就則是果實。

    學校屬於通識性教育,既包括了基礎知識的學習,也包括了基本技能的養成,而最重要的也是孩子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過程。這個階段,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協作,幫助孩子拓寬知識面,擴充套件視野,逐步形成自我的認知,同時培養基本的、可以成為社會人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孩子的教育,有些是顯性成果,快速可以呈現,而有些,則是隱性的,只有踏入社會甚至更久才能夠顯現出來。

  • 5 #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當然應該行得通,因為學校教育,是孩子走上社會前,最完整最規範的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比擬的。

    孩子獨立走進社會前,學校、家庭、社會(或社群)是接受的三種教育。而學校教育以其專業化、規範化、系統化而佔主要地位。因此孩子離不開學校教育。

    但一個人走入社會,存在著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這問題的解決相當複雜和困難,這就讓不少年青人懷疑學校教育。

    實踐出真知,只有真正的實踐了,才能知道學校教育的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花夕拾中描寫長媽媽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