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已經輸不起

    詩:

    《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抉,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詩詞鑑賞】

    別人都交卷了,黛玉還沒作。李紈催她,她提筆一揮而就,擲給李紈等人,表現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寶釵“珍重芳姿晝掩門”相反,黛玉是“半卷湘簾半掩門”,任性任情,並不特別珍視貴族小姐的身分。“碾冰為土玉為盆”,表明她玉潔冰清,目下無塵。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潔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絳珠仙子”嗎?在清冷的月窟裡縫白色的縞衣,多麼頹喪;在秋天的深閨裡悄悄哭泣,又多麼可憐。滿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傾訴,只好在西風落葉的季節,悽悽涼涼地送走一個又一個寂寞的黃昏。

    詩社眾人看了黛玉的詩,“都道是這首為上”,李紈卻說:“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寶釵)稿。”李紈的評價未必公允,但她的評論確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詩的特點。所謂“風流別致”,就是構思新巧,瀟灑通脫,所謂“含蓄渾厚”,就是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李紈從“大家閨秀”的標準來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穩的寶釵的詩評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寶玉理解了她的詩的內蘊,要求重新評價薛、林詩的高下,被李紈頂了回去。

    詞:

    《唐多令》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舍)誰收?嫁於東風春不管:憑而去,忍淹留。

    鑑賞: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濃墨重彩,道出來處。林黛玉,姑蘇城裡一飄絮。

    一團團逐對成逑。遭遇寶玉,沾合一團,成對成偶。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她是個命運漂泊的人,她的生活在漂泊中,生命在漂泊中,她和寶玉的愛情,也在漂泊中。她做不了主,寶玉一樣做不了主!寶玉是個弱者,沒有在現實濁流中弄潮,爭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黛玉雖不勸他講究經濟仕途,但也深知自己愛戀的物件沒有實力,無以為靠,這一點,普通讀者都會領悟,聰明絕頂的黛玉當然明白。這也就是她今生漂泊的根本原因。所以,與寶玉的情腸,只能是枉自繾綣,說說而已,來不了真格的。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自稱草木之人的林黛玉,敏銳地感受冷暖,只有一愁在心,心境其實是未老先衰,看那撲簾落絮,感同身受。

    嘆今生誰拾(舍)誰收?誰也不拾,誰也不收;誰都相舍,誰都不留。

    嫁於東風春不管:憑而去,忍淹留。滯留人間,媽媽不管;寄人籬下,爸爸不管;青梅竹馬,姥姥不管;魂歸警幻,誰都不管!任憑你紅消香斷,都忍心只管自己事——包括死了的享清福!

    總之,林黛玉,就象那遊絲軟系的落絮,風吹雨打幾回合,委芳塵、隨逝水,勢成而去……

    歌行體詩:《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訊息風吹透。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醋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鑑賞:

    《桃花行》與《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的基本格調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詩讖”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寶黛悲劇的總的象徵,廣義地看,又不妨當作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秋窗風雨夕》隱示寶黛訣別後,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則專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徵性的寫照。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的感受說:“寶玉看了,並不稱讚,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並且借對話點出這是“哀音”。不過,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這種象徵或暗示寫到隱約可感覺到的程度,並不把全詩句句都寫成預言。否則,不但違反現實生活的真實,在藝術上也就不可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天嬰兒缺鋅的症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