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祖國的東西南北,福建的惠安女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無法解釋她們的那種勤勞,我感動於她們的吃苦精神,我讚賞她們的勤儉治家,我歌頌她們將美麗的身影凝固在碧海藍天之中。海的女兒,將一生的愛都奉獻給了大海.
惠安是著名的石雕之鄉,一入縣境,但見公路兩旁的大型石雕,這裡一片,那裡一群,佛像人物、走獸飛禽,林林總總,既是店鋪商品,又是實物廣告。惠安是個有母系社會遺風的地區之一。惠安女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住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崇武半島的大祚、小祚和東嶺一帶,因美麗、勤勞、賢惠,舉重若輕、任勞任怨的精神,以及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
炎炎烈日之下,惠安女們正6人一組,抬著一條條沉重巨大的石塊。鮮豔明亮得炫人眼目、任勞任怨到超乎想象,惠安女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惠安女是漢族中惟一一個穿著獨特的人群,有山青水綠的清秀,有天風海濤的獷放。我不知道惠安的女人是不是因為穿著的特點開始全國聞名的,她們看起來的確與眾不同:用鮮豔的小朵花頭巾和尖頂的竹笠包裹住頭部至下頜,狹狹的斜襟短衫不遮住腰肚、銀腰帶、大筒黑褲的褲腳寬達0.4米,獨具一格。解放初閩南一帶的城裡人把惠東女的服飾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穿這一式樣的惠安女多為鄉村中年長者,年輕人中早已是牛仔服的天下。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型別,前者的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彎曲;後者的斗笠較細薄輕小,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與客家孃的竹笠舞異曲同工,比竹笠更嚴實只能說是惠安女的生涯更比其辛勞;
四方花頭巾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一般是兩尺見方(約70釐米),一般是白底綴綠/藍色小花,或綠/藍底上綴白色小花,後者的頭巾上綴紅色小花蕾,用以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髮型。在鮮豔花頭巾的圍襯下,露出餓橢圓形臉蛋顯得格外古銅色。
將一大塊藍花布固定在一根鋼絲上,然後像內地人那樣圍在頭上,不同的是在頜下不是打結而是用釦子扣上,講究一點的人會用一個類似小腳花的別針別住。只霹眼、鼻、嘴。額頭暴露在外的頭髮上,一般都會佩戴一到三個色彩鮮豔的塑膠梳子或精緻的髮卡。中青婦女多把雙辮折在頭頂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未婚女性則留劉海。如果不帶頭巾的話,她們會梳上兩個經過染燙,像大毛筆一樣的刷子。有趣的是在兩個刷子的髮根處用不同顏色的毛線繞上二三公分,然後才是兩個大大的黑刷子。
廣東客家,北至南雄、南迄沙頭角,女性皆以竹笠遮陽,四周圍以一掌寬的玄紗,朦朦朧朧,不知者以為俏麗過人;珠三角水鄉船孃則長年戴笠而行,帽簷亦輔之以紗巾,棹艇經年,身段分外婀娜。而擅小說者流如金庸等都把這種景緻幻化作了中華女兒的風骨。
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髮式,而蝴蝶是古代百越族的圖騰。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這裡生活著古代閩越人。
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短小的上衣,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1940S民國時期,原來過膝的上衣下襬,逐漸縮短到臂部,連袖管都緊綁著手臂。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了。1949年之後,上衣越裁越短。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又戴起了頭巾和斗笠。
解放前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常穿這種樣式的褲子.大筒褲用黑線布或尼龍布製成,扎紅藍色塑膠褲帶,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30釐米,既美觀又便於勞作。中老婦女多穿漢裝"曠褲",年輕女性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未婚者掛彩帶,已婚者則掛加粗重銀腰鏈褲鏈。銀腰鏈的寬度1-8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腰帶的寬窄是家中財富的象徵,據說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她們身上穿戴的銀鐲和銀鏈都來自男方,據說這種出嫁風俗這便是母系社會解體時女人被男人所鎖銬的象徵。
惠安女還有“不落夫家”的遺俗。惠安女一般結婚較早,婚嫁那天,新娘著黑鳳凰衣,打黑傘,由孃親陪送來男方。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孃家。火焰預示紅紅火火。
新娘梳著由五、六個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的漂亮頭飾,有監督新婚之夜的作用。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頭夜新娘是不上床的,待天亮雞叫頭遍時,就要趕緊往孃家跑,走得遲了被村裡人看見是要被恥笑的。規定婚後3天必須回孃家,只有過年過節(春節住3天、清明和中秋不過夜)或農忙去夫家幫忙,平日都長住孃家;當孩子出生,才住進夫家。
惠安一帶地瘠民貧,崇武鎮的大咋村是一個海邊的漁村,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惠安女自然成了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裡裡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摩托車,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雕刻、打魚、照看店鋪上。
她們是一個以勤奮堅韌,堅苦耐勞而著稱的女性群體。她們在出色完成賢妻、良母、孝媳三重家庭角色的義務時,卻超負荷地承受著男人們留下的這片沉重。儘管惠安女肩負雙重的重荷,使她們原本柔嫩的身骨變得堅硬,她們愛美之心從沒被壓碎泯滅。
有個別家門口還能看見三兩個男人也坐在家門口,幾張藤椅和小木桌子,懶洋洋地翹腿在那兒喝著啤酒,不時地打幾下在他身邊亂轉的小孩的屁股。從他身前路過一些挑著大桶的女人,大大的褲管扎進高桶水靴中,上面還繫著繩,她們都要到前面的海邊去撈牡蠣。這樣的女人倒很少三五結群,和我想象中的不同。她們大都獨自地走,各家在不同的面積內佔有一片海域,在深深的海泥中不停地挖取出各種貝類或其他的,除了海水的聲音一切都很安靜。我又從橋上穿過,把喝啤酒的男人和顯得過於淘氣的孩子們甩在身後,把成堆成堆的鹹腥的海蠣殼甩在身後,把那些雕花或鏤空的讓我欽羨的石頭建築甩在身後。海還是在腳下,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彎著腰的女人們在我腳下,俯頭下去只能看到斗笠尖尖的頂端,剩下的所有部分都埋在黑色的深深的海泥中,順著天空的海洋的其他光芒隱去了。
全國解放幾十年後,惠安女仍然年幼訂婚和早婚,婚後不得與丈夫一起過日子。據《惠安縣人口志》披露:惠安女平均初婚年齡,1953年17.75歲,1982年19歲,相當一部分已婚者不滿15歲。1984、1985年,五六歲的孩子大都被父母訂了婚。1985--1988年已婚未育的婦女,長住孃家的佔97.7%。惠安縣後堡村的七十多戶人家,因婦女自殺,到解放初連一個成年婦女都找不到。小岞的南賽村歷史上曾有14人一起投水自殺的記錄,但也決不會動離婚的念頭。
父母都見過世面,因此訂娃娃親近些年已經沒有了。婚姻登記和計劃生育的嚴格貫徹,使童婚已經絕跡。婚後婦女有了選擇住孃家或夫家的自由。婚後婦女自殺行為,過去造成婦女輕生悲劇的直接原因———貧困、暴力、性壓抑、受奴役、沒地位,現在己有根本改觀,婦女越活越有滋味了。現在惠安女喜歡談論的內容和外人希望她們談論的內容,取向往往不同。“聘禮”升級了,小夥子埋怨負擔太重,姑娘們則嘻嘻哈哈地自詡身價提高。
淨峰法庭2003年和2004年審理離婚案分別佔62%和55%。女方起訴離婚的比男方還多一點。每年春節,在外打工的人回家時,也是離婚的高峰期。還有,娃娃親“退親”的糾紛增多,退還聘禮,鬧得兩家興師動眾,雞犬不寧。
探尋婚姻陋俗消除的原因,惠安上上下下出奇的一致,都認為得益於四大轉變:教育普及、生活改善、眼界擴大、法制彰顯。
現在崇武鎮的漁業實行“生產銷售一條龍”,漁民只管打魚而不考慮銷售。經營海產品銷售的人員在海邊用石頭壘起大小不一的池子,專門用來存放魚蝦之類的海產品。漁民將打回來的魚統一交到此處就可以了,所以家人也不必再去幫忙。車子一駛入村中,映入眼簾的卻是二三層的小樓,滿村見不到惠安女的影子。即便走到海岸,也見不到繁忙的勞作場面。
像所有的文化符號一樣,惠安女成了一個地方的代名詞,前兩年泉州申請中國魅力城市以惠安女為城市形象,只是舞臺上的濃妝豔抹完全失去了惠女的本色。
走遍祖國的東西南北,福建的惠安女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無法解釋她們的那種勤勞,我感動於她們的吃苦精神,我讚賞她們的勤儉治家,我歌頌她們將美麗的身影凝固在碧海藍天之中。海的女兒,將一生的愛都奉獻給了大海.
惠安是著名的石雕之鄉,一入縣境,但見公路兩旁的大型石雕,這裡一片,那裡一群,佛像人物、走獸飛禽,林林總總,既是店鋪商品,又是實物廣告。惠安是個有母系社會遺風的地區之一。惠安女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住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崇武半島的大祚、小祚和東嶺一帶,因美麗、勤勞、賢惠,舉重若輕、任勞任怨的精神,以及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
炎炎烈日之下,惠安女們正6人一組,抬著一條條沉重巨大的石塊。鮮豔明亮得炫人眼目、任勞任怨到超乎想象,惠安女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惠安女是漢族中惟一一個穿著獨特的人群,有山青水綠的清秀,有天風海濤的獷放。我不知道惠安的女人是不是因為穿著的特點開始全國聞名的,她們看起來的確與眾不同:用鮮豔的小朵花頭巾和尖頂的竹笠包裹住頭部至下頜,狹狹的斜襟短衫不遮住腰肚、銀腰帶、大筒黑褲的褲腳寬達0.4米,獨具一格。解放初閩南一帶的城裡人把惠東女的服飾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穿這一式樣的惠安女多為鄉村中年長者,年輕人中早已是牛仔服的天下。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型別,前者的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彎曲;後者的斗笠較細薄輕小,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與客家孃的竹笠舞異曲同工,比竹笠更嚴實只能說是惠安女的生涯更比其辛勞;
四方花頭巾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一般是兩尺見方(約70釐米),一般是白底綴綠/藍色小花,或綠/藍底上綴白色小花,後者的頭巾上綴紅色小花蕾,用以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髮型。在鮮豔花頭巾的圍襯下,露出餓橢圓形臉蛋顯得格外古銅色。
將一大塊藍花布固定在一根鋼絲上,然後像內地人那樣圍在頭上,不同的是在頜下不是打結而是用釦子扣上,講究一點的人會用一個類似小腳花的別針別住。只霹眼、鼻、嘴。額頭暴露在外的頭髮上,一般都會佩戴一到三個色彩鮮豔的塑膠梳子或精緻的髮卡。中青婦女多把雙辮折在頭頂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未婚女性則留劉海。如果不帶頭巾的話,她們會梳上兩個經過染燙,像大毛筆一樣的刷子。有趣的是在兩個刷子的髮根處用不同顏色的毛線繞上二三公分,然後才是兩個大大的黑刷子。
廣東客家,北至南雄、南迄沙頭角,女性皆以竹笠遮陽,四周圍以一掌寬的玄紗,朦朦朧朧,不知者以為俏麗過人;珠三角水鄉船孃則長年戴笠而行,帽簷亦輔之以紗巾,棹艇經年,身段分外婀娜。而擅小說者流如金庸等都把這種景緻幻化作了中華女兒的風骨。
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髮式,而蝴蝶是古代百越族的圖騰。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這裡生活著古代閩越人。
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短小的上衣,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1940S民國時期,原來過膝的上衣下襬,逐漸縮短到臂部,連袖管都緊綁著手臂。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了。1949年之後,上衣越裁越短。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又戴起了頭巾和斗笠。
解放前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常穿這種樣式的褲子.大筒褲用黑線布或尼龍布製成,扎紅藍色塑膠褲帶,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30釐米,既美觀又便於勞作。中老婦女多穿漢裝"曠褲",年輕女性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未婚者掛彩帶,已婚者則掛加粗重銀腰鏈褲鏈。銀腰鏈的寬度1-8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腰帶的寬窄是家中財富的象徵,據說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她們身上穿戴的銀鐲和銀鏈都來自男方,據說這種出嫁風俗這便是母系社會解體時女人被男人所鎖銬的象徵。
惠安女還有“不落夫家”的遺俗。惠安女一般結婚較早,婚嫁那天,新娘著黑鳳凰衣,打黑傘,由孃親陪送來男方。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孃家。火焰預示紅紅火火。
新娘梳著由五、六個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的漂亮頭飾,有監督新婚之夜的作用。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頭夜新娘是不上床的,待天亮雞叫頭遍時,就要趕緊往孃家跑,走得遲了被村裡人看見是要被恥笑的。規定婚後3天必須回孃家,只有過年過節(春節住3天、清明和中秋不過夜)或農忙去夫家幫忙,平日都長住孃家;當孩子出生,才住進夫家。
惠安一帶地瘠民貧,崇武鎮的大咋村是一個海邊的漁村,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惠安女自然成了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裡裡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摩托車,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雕刻、打魚、照看店鋪上。
她們是一個以勤奮堅韌,堅苦耐勞而著稱的女性群體。她們在出色完成賢妻、良母、孝媳三重家庭角色的義務時,卻超負荷地承受著男人們留下的這片沉重。儘管惠安女肩負雙重的重荷,使她們原本柔嫩的身骨變得堅硬,她們愛美之心從沒被壓碎泯滅。
有個別家門口還能看見三兩個男人也坐在家門口,幾張藤椅和小木桌子,懶洋洋地翹腿在那兒喝著啤酒,不時地打幾下在他身邊亂轉的小孩的屁股。從他身前路過一些挑著大桶的女人,大大的褲管扎進高桶水靴中,上面還繫著繩,她們都要到前面的海邊去撈牡蠣。這樣的女人倒很少三五結群,和我想象中的不同。她們大都獨自地走,各家在不同的面積內佔有一片海域,在深深的海泥中不停地挖取出各種貝類或其他的,除了海水的聲音一切都很安靜。我又從橋上穿過,把喝啤酒的男人和顯得過於淘氣的孩子們甩在身後,把成堆成堆的鹹腥的海蠣殼甩在身後,把那些雕花或鏤空的讓我欽羨的石頭建築甩在身後。海還是在腳下,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彎著腰的女人們在我腳下,俯頭下去只能看到斗笠尖尖的頂端,剩下的所有部分都埋在黑色的深深的海泥中,順著天空的海洋的其他光芒隱去了。
全國解放幾十年後,惠安女仍然年幼訂婚和早婚,婚後不得與丈夫一起過日子。據《惠安縣人口志》披露:惠安女平均初婚年齡,1953年17.75歲,1982年19歲,相當一部分已婚者不滿15歲。1984、1985年,五六歲的孩子大都被父母訂了婚。1985--1988年已婚未育的婦女,長住孃家的佔97.7%。惠安縣後堡村的七十多戶人家,因婦女自殺,到解放初連一個成年婦女都找不到。小岞的南賽村歷史上曾有14人一起投水自殺的記錄,但也決不會動離婚的念頭。
父母都見過世面,因此訂娃娃親近些年已經沒有了。婚姻登記和計劃生育的嚴格貫徹,使童婚已經絕跡。婚後婦女有了選擇住孃家或夫家的自由。婚後婦女自殺行為,過去造成婦女輕生悲劇的直接原因———貧困、暴力、性壓抑、受奴役、沒地位,現在己有根本改觀,婦女越活越有滋味了。現在惠安女喜歡談論的內容和外人希望她們談論的內容,取向往往不同。“聘禮”升級了,小夥子埋怨負擔太重,姑娘們則嘻嘻哈哈地自詡身價提高。
淨峰法庭2003年和2004年審理離婚案分別佔62%和55%。女方起訴離婚的比男方還多一點。每年春節,在外打工的人回家時,也是離婚的高峰期。還有,娃娃親“退親”的糾紛增多,退還聘禮,鬧得兩家興師動眾,雞犬不寧。
探尋婚姻陋俗消除的原因,惠安上上下下出奇的一致,都認為得益於四大轉變:教育普及、生活改善、眼界擴大、法制彰顯。
現在崇武鎮的漁業實行“生產銷售一條龍”,漁民只管打魚而不考慮銷售。經營海產品銷售的人員在海邊用石頭壘起大小不一的池子,專門用來存放魚蝦之類的海產品。漁民將打回來的魚統一交到此處就可以了,所以家人也不必再去幫忙。車子一駛入村中,映入眼簾的卻是二三層的小樓,滿村見不到惠安女的影子。即便走到海岸,也見不到繁忙的勞作場面。
像所有的文化符號一樣,惠安女成了一個地方的代名詞,前兩年泉州申請中國魅力城市以惠安女為城市形象,只是舞臺上的濃妝豔抹完全失去了惠女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