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威廉古董1978
-
2 # 生於吃喝
我會把員工開了,如果做銷售的,就應該明白折扣是要一步一步談的,哪有客戶什麼情況都不講,直接問給多少折扣的。如果不是做銷售的,不說原由,直接問折扣,是想幹什麼?探底?
-
3 # 一哥論壇
“客戶現在能不能確定下來?”,如果沒有客戶直接問多少折扣,就是員工信心不足,對產品和客戶需求一知半解,消極悲觀的員工,首要的責任在管理這自己,其次是員工的不努力,如果能定,有折扣就告訴她,沒有就說再找找其他客戶。不是每一個客戶都能成交,不是每一個客戶都是公司的客戶。
第一、銷售員之間的差距,就在折扣的關鍵時間段。十年前,剛開始做銷售的時候,還沒有出門,就會問上司,能便宜多少,一般會被上司罵個狗血噴頭,一天都要進行再培訓了。
1、價格是由價值、品質、應用服務和需求共同決定。不瞭解自己公司的產品定位和功能,對同行不瞭解,對客戶需求無法做到需求分析,潛意識裡面就會認為,價Grand SantaFe便宜越好,導致,所有單子銷售價格比較,服務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2、折扣價格只是一個方面,客戶要的也許不是便宜。一個同事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談一個廣告專案,因為對方工廠不大,老闆穿的也一般,車子也不是好車,但是,他還是比較樂觀,反正都已經到客戶那裡了,看能不能和客戶蹭一頓飯吃,就和客戶聊天,內心已經放棄這個客戶。
兩個人從國內聊到國外,從配件聊到產品營銷,一直談到快要下班的時候,老闆問了一下,今天要做的方案大概多少錢,他本來早就放棄這個客戶,就隨口回答了一個價格,內心認為客戶絕對不可能做,結果是,客戶淡淡的說,"以為你們公司的產品很貴,原來這麼便宜,給個賬號,我現在轉賬到你們公司!"
平常的心態,良好的溝通,紮實的基礎,誠實的性格,足夠的信心才能做好銷售。
第二、作為領導遇到這種情況,要積極引導,這個員工走向成熟的關鍵。很多人,做了很多年業務,也無法解決這個折扣的問題,從心裡學的角度來說,大多少人都會習慣性的問一下,能打多少折扣,傳統行業的前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發了很多方式。
A:兩元商店這個模式運營,不用客戶折扣,我已經把折扣做到了最低了,所有產品一律兩元,想買多少就買多少,這是走量的模式,不追求單品的價格,追求總體的數量,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火,火了一段時間以後,逐漸消退了,畢竟只有2元,市場很容易飽和,也只適合完全追求價格的客戶群。
B:品牌體驗店找最好的商鋪,用上等的裝修材料,精美的設計,給人一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感覺,標價就是成交價,沒有價格商標的餘地。不追求數量,追求產品單價,歐美國家,很多奢侈品就是這樣一種運營手法,甚至在店鋪門口,打出廣告語,“如果您沒有絕對消費實力,請不要帶您的家人到本店”,什麼意思呢?因為一個馬桶打底人民幣5萬元,產品的外觀和功能做到了極致,不是為大眾設計的產品,精準定位消費人群。
但是,近年來,品牌店,很多也有促銷,也有會員等一些活動,有的大品牌甚至被普通品牌收購。蘭博基尼、奧迪等先後被大眾收購,比亞迪公司也去到國外大良收購其它公司。
C中小品牌最容易遇到折扣,就需要銷售的努力。品牌沒有絕對優勢,產品差異化不是很明顯,品牌定位不明確,只能拼價格,最後只能靠銷售員了,很多公司只有銷售員的概念,沒有市場營銷的概念,銷售員只是公司市場營銷最後的執行者,在品牌策劃與推廣,產品附加值打造,渠道運營部改善,靠銷售員是很難以做好業績,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銷售員。
【總結】綜上所述,作為領導,應該需要全面瞭解公司的狀況,介紹,產品,成功案例,產品應用服務優勢,製作週期,市場培育,廣告營銷等等,然後再計劃銷售計劃,最後知道員工去按照公司的政策去執行,不要一味的把銷售業績寄託在員工身上,這是一種很錯誤的觀念。
-
4 # 李不愁
可以能確定購買
在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
應該適當性的讓利消費者
達成銷售,增加營業額
同時也給員工信心,三方共贏
畢竟現在的商品琳琅滿目
可選擇性太高了……
-
5 # 小燈泡說
員工直接來問,可以給客戶多少折扣價?
這個問題應該是在領導已經完全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沒有任何疑問之後,才能直接問,等著領導的指示。
否則,領導一頭霧水,簡直是莫名其妙,怎麼可能會給出答案。
所以,作為領導,在接到任務時,在給出答案前,他先會完成這兩步:
一、聽下屬反饋具體情況。1、領導認為,作為下屬,應該對業務有全面的認識,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首先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這點是領導先需要了解的,他想看看正常情況操作,下屬是如何在做。
2、領導還需要了解,接下來的問題點出在哪裡?此時,下屬要客觀的描述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把客戶的疑問點找出來。然後,把客戶的難纏問題分析給領導聽,如果按照客戶的方案來,公司會有什麼損失或風險,這就是作為下屬該崗位應盡的職責,為直屬上級考慮,把控風險點。
3、當領導瞭解下來,他會從員工的客觀描述中,發展新的思路,可能不是下屬理解的那樣。如果發現確實不是下屬能解決的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時,領導都會站在更高層次全面分析。此時,領導對事物的把控有一定的方向,但,領導不會急著給出答案,他只會指引著下屬把問題看的更清楚一些。
二、問下屬有什麼好的提議。1、等領導和下屬都對事件有了清醒的認識後,領導想要先聽聽下屬的看法。其實,下屬在來詢求答案之前,本應該帶著方案來的。再加上,經過與領導的溝通,對事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大致清楚了領導的看法。此時,下屬要在原來的方案裡再整理下,把自己的方案說出來,看是否可行。
2、領導在聽取下屬的方案時,他也在分析妥不妥當,同時,也在對比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想法都想到一塊去了,那說明答案就差九不離十了。如果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那就有待繼續探討了,直到最終達成一致為止。
3、最終達成一致後,領導會給出答案,並且讓員工複述一遍,或郵件反饋一下,留痕以便後續跟進工作,接著下屬按要求去落實工作。
以上就是作為直線上司,一般會採取處理問題的方式。
以上是我的分享。
回覆列表
非常棒的問題!這個行為其實很簡單,甚至是企業中最普遍的行為。確是團隊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環,
可能有夥伴問了,不就是問給客戶多少折扣嗎?怎麼扯上團隊管理了。是的,行為不大,確是學問很多。
我們說說目前作為管理者最多的管理方式,顧問和監督控制是普遍的方式。我們說說兩種方式的優點和缺點,
顧問式的回答:員工來問,經理可以給客戶多少折扣,經理說7折吧,你要注意有的人是同行,來探底價的,確定是客戶在告訴他。你還要注意,他是全款還是賒賬,全款就7折出貨,賒賬就不要便宜了。你會發現,顧問式領導特別累。自己也很辛苦,總是想員工要是和我一樣該多好。確總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員工。
監督控制型領導的回答:小李你不用管了,讓客戶直接打給我。我和他談,你談不下來。
你會發現這兩種管理方式作為管理者都很累,同時員工得不到成長。第一種顧問式,經理假設了很多條件,可能一個也用不上。第二種監督控制型即使訂單談下來,員工也沒有喜悅,沒有贏的體驗。甚至感到多餘。久了薪資不合適就離開了。
所以我建議要讓員工有思想,可以把員工分類對待,剛入職的員工可以顧問式,他確實缺少經驗,如果員工進入公司一年或者更久,可以先讓員工說想法,培養員工的獨立性,久了員工就有主人的感覺,同時也有贏的體驗。
我們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學會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自己都能處理的信念。這樣員工才有成長的空間,否則是很安全,可是你一旦有事情,你會發現團隊裡沒有一個能承擔的。不要怨團隊,都是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