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
2 # 木説歷史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蘇芬戰爭是一場經典的以弱勝強的國家戰爭範例,蘇聯大軍壓境志在必得卻最後功敗垂成,芬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保住了國家主權。
其實如果把蘇芬戰爭看做是蘇聯與芬蘭之間的戰爭,其實這並不準確,芬蘭能夠與蘇聯龐大的力量周旋並遊刃有餘並不僅僅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
1.歐洲國家出於圍堵紅色政權的目的對芬蘭的援助。
雖然在1932年,蘇芬兩國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條約還宣佈:雙方“將始終致力於以公正的精神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性質或任何根源的爭端”。
但是這個時候芬蘭並沒有放棄從西方政權獲得援助。
例如,1935~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2.11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 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蘇芬戰爭中芬蘭固守的曼納海姆防線也是在西方援助下建立的。
在蘇芬戰爭爆發中英法援助的156架飛機、400餘門火炮、85門反坦克炮等軍需物資。
另外,雖然西方國家並沒有派遣正規部隊參與到蘇芬戰爭,但是歐洲有大量的志願者活躍在蘇芬戰場給予了芬蘭一定的支援;
2.斯大林是蘇芬戰爭中,芬蘭的“潛在隊友”
作為蘇聯最高領導者,斯大林在發動蘇芬戰爭前對蘇聯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大量優秀的軍政指揮人員沒有死在蘇芬戰場而是倒在蘇聯“大清洗”的槍口下。
在這一場“肅反”中,軍政有4萬餘人收到牽連,1.5萬人被槍決,2萬多人被流放或關押。
槍決的名單裡: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統帥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中的12人、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
在斯大林的強勢“助攻下”蘇聯軍隊雖然人數龐大,但是指揮協同能力極差,打法單一且戰術落後,在整場戰爭中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
3.芬蘭軍隊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打法讓大兵團作戰的蘇聯無的放矢。
蘇芬戰爭發生在綿延近1500公里的蘇芬邊界的芬蘭境內。這裡的地形、交通、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大兵團展開作戰,但是適合小部隊的穿插作戰。
芬蘭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之一,冬季漫長而嚴寒,風大雪多,氣溫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
蘇芬戰爭發生於冬季,是芬蘭最冷也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時候,寒冷的氣候、厚重的積雪嚴重限制了蘇聯航空兵,裝甲兵的戰鬥優勢,但是卻給帶著雪橇在雪地神出鬼沒的芬蘭軍隊提供了優勢。
芬蘭正面依託曼納海姆防線對蘇聯節節抗擊,利用小股部隊不斷從背後襲擾蘇聯軍隊,蘇聯軍隊陷入了被動應對的局面。
4.德軍在歐洲戰場的所向披靡給蘇聯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雖然蘇聯與德國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讓雙方都在暗地裡防備對方。
在芬蘭戰場吃了大虧的蘇聯與芬蘭議和,在獲得少量有利條件的情況下撤出了蘇芬戰爭。芬蘭得以保全主權。
蘇芬戰爭是蘇聯發動的旨在吞併芬蘭的非正義的戰爭,在此戰中芬蘭依託自身優勢將蘇軍裹入芬蘭的戰爭泥潭無法自拔,雖然最後丟失了部分領土但是在抗擊蘇聯侵略上是至高的勝利。
回覆列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歐爆發,蘇聯開始了另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它認為很容易實現其戰略目標,但卻讓蘇聯蒙羞。這場戰爭既鼓勵了希特勒入侵蘇聯,也讓蘇聯準備如何反擊納粹侵略者。
這就是蘇芬戰爭。
1、入侵芬蘭
芬蘭和蘇聯之間有著長期的緊張和衝突史。隨著芬蘭經濟在20世紀30年代的增長,它成為蘇聯侵略的誘人目標。蘇聯開始向芬蘭索要領土。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入侵芬蘭,將波蘭與德國分割開來,讓歐洲其他國家全神貫注於納粹。入侵的目的一直存在爭議,但無論是以徹底征服還是重新劃分邊界來結束,重點都很清楚——蘇聯是在爭奪芬蘭的土地,並想要統治這個國家。
在被佔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傀儡政府,名為泰瑞歐基政府,由一些同情蘇聯共產主義的芬蘭人組成。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兩國將打一場艱苦的戰爭。
2、運輸問題
俄羅斯入侵意在遵循閃電戰模式,這種模式在波蘭對德華人非常有利——這是一種快速、有力的推進,將利用優越的資源和技術來克服阻力。但是,雖然波蘭是一片開闊的平原,芬蘭卻是一片冰凍的森林和厚厚的積雪。這裡不是閃電戰的地方。
埋在兩米積雪下的道路阻擋了蘇聯的前進。積雪保溫作用造成路面變成了泥濘的沼澤,蘇聯步兵不得不跋涉穿過這裡。許多車輛只有在數百名步兵走在前面,踩下積雪後才能前進。
3、嚴寒考驗
儘管蘇聯人對嚴寒環境的戰鬥很熟悉,但他們對芬蘭的嚴寒毫無準備。帳篷不足,制服不夠暖和。蘇聯的補給線正在崩潰,士兵們沒有他們需要的補給。冰、風和雪使入侵者的生活變成了人間地獄。
這對有傷員的部隊來說情況是最壞的。由於裝備不足,醫療機構無法迅速救治傷員。大多數受傷的蘇聯士兵被凍死。
4、武器失誤
蘇聯人準備用他們所擁有的最現代化的武器和車輛作戰——他們期望這些裝備優於芬蘭人。芬蘭人彈藥不足,只有有限的反坦克武器和飛機,幾乎沒有裝甲部隊,人數是三比一。對蘇聯人來說,這似乎太容易了。
但是像攜帶它們的人一樣,蘇聯武器也遭受寒冷。槍支失靈,發動機熄火,車輛結冰,甚至制服的顏色也被證明是反效果的,深綠色可以在其他地方提供偽裝,但讓蘇軍在冰凍的白色和芬蘭狙擊手面前脫穎而出。
5、芬蘭反擊
芬蘭的國防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一個規模較小、裝備較差的軍隊憑藉勇氣、獨創性和對當地情況的瞭解可以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芬蘭人最初進行了一次戰鬥撤退,給了他們時間在國內更深的地方組織防線。他們使用游擊戰術,巧妙地集中兵力攻擊蘇聯軍隊,在某些地區,蘇聯軍隊的人數比他們多12比1。蘇軍被孤立、包圍,然後被殲滅。
芬蘭的戰術適應了天氣、敵軍和他們自己補給的限制。滑雪板上的部隊能夠比蘇聯步兵機動得更快、體力和士氣經常超過他們。子彈是從倒下的敵人身上撿來的,有助於彌補後勤補給缺口。蘇軍坦克的履帶經常被臨時裝置簡易爆炸裝置摧毀,以阻止前進。
儘管存在傀儡政府,但芬蘭幾乎沒有人支援蘇聯。面對蘇聯的侵略,這個國家團結一致。
6、國際參與
像之前的西班牙內戰一樣,冬季戰爭成了反對許多人眼中的危險意識形態和獨裁者政策的集結地。儘管德國的封鎖使他們很難透過,但資金和物資供應是從世界各國籌集的。美國名人發出了支援的宣告。法國和英國準備向芬蘭派遣自己的軍隊。
但是芬蘭的鄰居幫助芬蘭人最多。來自瑞典、丹麥、挪威、愛沙尼亞、匈牙利和烏克蘭的志願者前來與芬蘭人並肩作戰。尤其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其他國家,與芬蘭有著友好的關係,並且擔心蘇聯也會入侵它們。他們提供熟悉氣候和戰鬥方式的部隊,這些人和芬蘭人一樣,能夠滑雪參戰。
7、和平代價
蘇聯有自己的策略——昂貴、殘酷的方式,但也有可能獲勝的方式。他們將數千人投入正面攻擊,削弱了芬蘭的抵抗力量,最終突破了防線。寡不敵眾,武器不足,計劃失敗,芬蘭人被迫尋求和平。
這是蘇聯人願意接受的和平。這場戰爭在人員、物質和聲譽方面讓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這是他們想要擺脫的痛苦尷尬。儘管如此,他們擁有足夠多的芬蘭領土來尋找適合他們的條件。
1940年3月12日,簽署了《莫斯科和平條約》。芬蘭將其11 %的領土、30 %的經濟基礎讓給了蘇聯。422000芬蘭人失去了家園。
8、吸取教訓
蘇聯從蘇芬戰爭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用更好的裝備,尤其是T-34坦克,重新裝備了遭受重創的軍隊。
希特勒注視下也吸取了一個教訓——蘇聯很弱,他可以自信地入侵併征服這個國家。
但是希特勒沒有從戰爭中吸取所有的戰術教訓,他沒有意識到裝備不良但決心堅定的軍隊擊退裝備更好的敵人的能力,以及冬季戰爭的危險。下一次,這些將幫助蘇聯,而不是阻止他們,從芬蘭人身上吸取的教訓將允許他們打敗德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