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一種說法是捷克斯洛伐克只是捷克人為了民族自決原則強拉斯洛伐克人入夥組成;而南斯拉夫只是塞爾維亞人的一廂情願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91874657186

    我覺得這個還是凡爾賽和約的產物,並不是歷史的必然。大家隨我一起看看凡爾賽和約的相關情況就知道啦。

    伍德羅威爾遜實際上相信他的理想主義計劃的程度是一個猜測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他對自決的煽動上訴是為了打破舊歐洲帝國,這符合美帝國主義的利益。

    每次帝國主義宣揚自決,結果都是新的不公正,新的矛盾,新的壓迫和新的戰爭。這是一個經典案例。凡爾賽條約標誌著奧匈帝國的瓦解和南斯拉夫,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國家的建立。但是,民族問題一直被帝國主義用於自私的目的。在大國手中,自決權就是這麼小的變化,以便交換。

    歐洲新國家的建立伴隨著新的不公正,殘酷和民族壓迫。Sudetenland和Posen-West Prussia的數百萬德華人被置於外國統治之下的惡劣環境中,在那裡騷擾和侵犯當局的權利。1921年,在Posen-West Prussia的105.8萬德華人中,758,867由於波蘭的騷擾在五年內逃離了他們的家園。後來這成為希特勒兼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部分地區的藉口。

    雖然主要業務範圍在歐洲,但這確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戰鬥。亞洲有嚴重的影響。該條約第156條將山東(這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德國讓步轉讓給日本,而不是將其歸還給中國。這種憤慨導致了被稱為五四運動的示威和文化運動,這是中國革命運動高潮的起點。

    由於土耳其一直是德國的盟友,因此也遭受了許多舊財產的損失。前奧斯曼帝國在勝利者之間分裂,長期以來一直在觀望它的衰敗,就像飢餓的禿鷹等待一隻受傷的動物死亡。英國和法國帝國主義者關注中東。他們鼓勵阿拉伯人宣言”。英國帝國主義習慣性地玩世不恭,將巴勒斯坦應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人們可以追蹤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鬥爭的血腥歷史,看看這段帝國主義的背叛,其後果仍在今天感受到。這是關於自決的蠱惑背後的原始現實。

    凡爾賽條約導致了國際聯盟的成立,該聯盟旨在仲裁國際爭端,從而避免未來的戰爭。英國和法國主要同意這一點,以安撫威爾遜總統並迎接他的和平主義偏見。它還具有在世界輿論面前以最有利的方式鑄造凡爾賽勝利者的優勢。這些掠奪帝國主義者在掠奪德國並對蘇聯俄羅斯進行血腥干涉的時候,向世界輿論宣傳為“和平人士”。凡爾賽條約7大

    “國際聯盟盟約”旨在產生這樣一種印象,即該組織的目標是打擊侵略,減少軍備並鞏固和平與安全。聯盟的目標包括維護新發現的人權裁軍,透過集體安全防止戰爭,透過談判,外交和提高全球生活質量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威爾遜聲稱,他可以“絕對確定地預測,如果世界各國不採取預防措施,那麼在另一代人中將會出現另一場世界大戰。” 首先,由於孤立主義日益增長的情緒,美國並未加入國際聯盟。

    但實際上,其領導人遮蔽了侵略者,促成了軍備競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準備。列寧譴責國際聯盟是“盜賊廚房”。國際聯盟隨後的歷史表明,列寧是正確的。這並沒有阻止墨索里尼入侵義大利或佛朗哥對自己人民的戰爭。它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或希特勒在歐洲的擴張計劃。

    所以,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家是凡爾賽和約的特有產,並不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凡爾賽和約,這些國家基本上是不會建立的,也沒有機會建立。

  • 2 # 使用者9623854496907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首先得搞明白凡爾賽和約這個問題的相關內容,只有清楚的瞭解凡爾賽和約的內容,我們才能夠更加詳細的來了解這個問題。

    在凡爾賽條約是最重要的的和平條約之一,它帶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該條約結束了德國與盟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它於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簽署,正好是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公弗蘭茲費迪南德被暗殺5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方面的其他中央大國簽署了單獨的條約。雖然停戰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結束了實際的戰鬥,在巴黎和會上花了六個月的盟軍談判來締結和平條約。該條約於1919年10月21日由國際聯盟秘書處登記。

    在條約中的許多條款中,戰爭期間(德國的其他成員國簽署了條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爭議的要求之一是“德國接受德國及其盟友的責任,承擔所有損失和損害的責任含有類似的文章)。這篇文章,第231條,後來被稱為戰爭罪條款。該條約迫使德國解除武裝,作出實質性的領土讓步,並向已形成協約國權力的某些國家支付賠償。1921年,這些賠償的總成本為1320億馬克(當時314億美元或66億英鎊,大約相當於4420億美元或2018年的2840億英鎊)。當時的經濟學家,特別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一名英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預言該條約過於苛刻 - “ 迦太基式和平 ”

    並表示賠償數字過度而且適得其反,認為自那時以來一直是辯論的主題由來自幾個國家的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另一方面,盟軍方面的著名人物如法國元帥 費迪南·福煦批評該條約對待德國過於寬鬆。

    勝利者之間的這些競爭性的,有時是相互衝突的目標的結果是一種妥協,沒有留下任何內容:德國既不是平息也不是和解,也不是永久性的削弱。條約產生的問題將導致洛迦諾條約改善德國與其他歐洲列強之間的關係,並重新談判導致道斯計劃,青年計劃和無限期推遲賠償的賠償制度在1932年的洛桑會議上。

    雖然它通常被稱為“凡爾賽會議”,但只有在歷史悠久的宮殿簽署了實際的條約。大部分談判都在巴黎舉行,“四大”會議通常在奧賽舉行。

    1922年7月13日,南斯拉夫在巴黎大使會議上獲得國際認可。該國以南斯拉夫人民的名字命名,併成為他們的第一個工會,經過了幾個世紀,這些領土曾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於1929年10月3日,它被侵略被軸心國在1941年4月6日1943年,民主黨聯邦南斯拉夫被宣佈黨派性。1944年,國王承認它是合法政府,但是在1945年11月,君主制被廢除了。南斯拉夫於1946年改名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政府。它從義大利購買了伊斯特拉,裡耶卡和扎達爾的領土。黨派領導人統治該國為總統,直到1980年去世。1963年,該國再次更名為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南斯拉夫)。

    組成該國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和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擁有兩個社會主義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1974年後與聯邦其他成員基本相同。在經歷80年代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之後,南斯拉夫沿著共和國邊界分裂,最初分裂為五個國家,導致南斯拉夫戰爭。從1993年到2017年,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審判前南斯拉夫境內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犯下戰爭罪,種族滅絕罪和其他罪行。

    解體後,塞爾維亞和黑山各共和國成立了一個縮小的聯邦,即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它希望取得南聯盟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地位,但這些要求遭到其他前共和國的反對。最終,塞爾維亞和黑山接受了巴德爾特仲裁委員會關於共同繼承的意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2006年,當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為獨立國家時,和平分裂了聯盟,而科索沃在2008年宣佈獨立於塞爾維亞。

    從中可以看出,南斯拉夫等國家就是凡爾賽和約下的必然產物。

  • 3 # 琺大庶吉士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家更多是當時凡爾賽和約支援下建立的主權國家,這一點是肯定的。但這兩個國家加之其餘存在類似情況的國家獨立幾乎都在反映出一個國際政治現實,即民族主義逐漸成為國家行為體的主要意識形態。中世紀的歐洲並不過分強調民族這一概念,更多強調宗教上是神權或世俗君主的權力。當時的君主國更像是封建領主的聯合,共同效忠一個國王,從而形成一個集體。但進入近代後,歐洲的統治者為了打贏對外戰爭,更好統治國家開始使用了民族主義這一意識形態。民族意識率先覺醒的國家往往成為歐洲的先行者,比如拿破崙法國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幾乎席捲了整個歐洲,但民族主義也存在缺陷,過分強調本民族的同時,就會疏遠其他民族,這樣多民族國家就很難維持運轉。在這種趨勢下,歐洲必然會因民族問題不斷分裂。時至今日,歐洲仍可以見到因民族矛盾而選擇“分家”的事件。

  • 4 # 幸福138075484497

    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值得回答一下的,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世界性的戰爭,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我個人覺得,這個還是屬於凡爾賽和約的產物,並是不歷史必然,下面就讓我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歐洲帝國遭到破壞,新的國家出現。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多國國哈布斯堡,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走到了盡頭,因為民族主義已經在他們每個人的整個19是一個駕駛現象個世紀。但令人驚訝的是,帝國的遺產之一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出現自稱為民族國家,而實際上,他們是多民族國家,在這些國家中,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以類似那些使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大多數人受到虐待的方式來對待少數民族。

    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和經濟結構:作為君主制,南斯拉夫陷入獨裁,而捷克斯洛伐克一直保持民主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在戰爭期間東歐唯一一個這樣做的國家); 南斯拉夫是一個農業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哈布斯堡遺產。儘管存在這些結構性差異,兩國在兩次大戰期間都是密切的盟友。他們組成了反哈布斯堡盟友小協約國的網路,指揮他們的對匈牙利的外交政策。“凡爾賽州”的內部對抗最遲在20世紀30年代末納粹德國直接和間接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情況下變得明顯。

    我將對兩個哈布斯堡成功的州進行比較。第比較比較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政治鬥爭,兩國的建立,形成和宣佈,合法政策和共同外交政策。這些事態發展將與戰爭結束時發生的外交事件以及1918年秋天哈布斯堡王朝的解體相互關聯。軍事事件,災難和決定不會特別關注,儘管主動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使用武力是確保各州各自領土基礎的關鍵。這個故事將從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角度講述,並提及巴黎勝利國家的論點; 重點將放在政治事件和因果關係上。

    沒有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平行發展。然而,對奧地利和匈牙利戰後幾年的比較分析將作為一種方法論模式,因為這兩個國家可以被視為與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同行”:奧地利和匈牙利據說都是負責戰爭,在巴黎被視為被打敗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在談判期間被接納為合作伙伴。

    當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約瑟夫一世(1830-1916)在統治了六十八年之後於1916年去世後,哈布斯堡帝國不僅失去了象徵,也失去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父親形象,他扮演著重要的凝聚力因素。兩年後,他的繼任者查爾斯一世,奧地利皇帝(1887年至1922年)也是匈牙利國王卡洛里四世,由於軍事失敗以及多國內部日益增強的民族對抗,必須面對帝國的解體。民族國家。直到戰爭即將結束時,南斯拉夫和捷克議會在帝國議會(Reichsrat)多瑙河帝國奧地利部分開始表達他們希望從維也納更加熱烈地獲得國家的讓步。1917年1月,第一次要求奧匈帝國解放“斯拉夫人和塞爾維亞人”。到1917年5月,南斯拉夫人和捷克議員並不是要求完全獨立,而僅僅是為了在聯邦君主制下的政治自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1856-1924)預測在歐洲的戰後和平秩序是他“ 十四點 ”的一部分“,他於1918年1月8日發表。他的演講的第10點為奧匈帝國制定了一項政策,他懇求各國的自治:”奧匈帝國的人民,我們希望看到這些國家的地位得到保障,應該給予自由發展的最自由的機會。“作為反應,Charles 於1918年10月16日在其” Völkermanifest “中為Cisleithania提出了一項聯邦解決方案。該提案沒有說服相關人員 - 他們在哈布斯堡各地組建了全國理事會帝國和懇求政治分裂 - 威爾遜也沒有,他在十月宣稱他已經放棄了第10點,贊成這些國家的完全獨立。[2]1918年9月保加利亞前線的崩潰加速了多瑙河君主制的結束。隨著年終即將結束,多瑙河君主制分手了,查爾斯辭去了他的正式職務,最後在1918年11月11日,他從忠誠宣誓中釋放了他的臣民。

    在巴黎和平會議,在勝利的盟國- 法國,英國,在美國合眾國,(即所謂的“三巨頭”),義大利和日本 - 確定了戰敗國的和平條件,始於1919年1月,一直持續到1920年6月。正是在這裡引入了關於中歐和中東歐前帝國的新“歐洲秩序”。“舊”的西方國家本身並未受到感動。勝利國家打算以自決原則為基礎建立民族國家,所以新興國家提到了這一權利,即他們已經獲得了這一權利(同時拒絕給其他較小的民族在其領土內)。

    所以,我覺得它們是凡爾賽和約的產物,並不是歷史的必然。各位網友,你們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相機app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