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利刃號
-
2 # 安於此生141702515
主要是因為滑膛槍時代使用的槍支導致的,前裝滑膛槍只能站著裝彈,射速極慢,且由於子彈沒有膛線賦予的旋轉力導致子彈出膛後方向難以控制,射擊精度很低,所以當時的軍隊只能站成佇列射擊,依靠密集的彈雨彌補射擊精度的缺陷。到了後裝槍時代,隨著膛線的出現,精度和火力密度大大增強,排隊槍斃的戰術就被廢棄了。
-
3 # 礪劍堂
說到這個排隊槍斃也就是線列步兵戰術,就不得不講一下當時的步兵裝備。這個裝備其實就是滑膛槍。滑膛槍與現代的槍械是不太一樣的,最大的差別就是滑膛槍的槍膛沒有膛線,在子彈發射的時候不能給子彈提供一個自旋轉的方向,所以這個槍的準頭其實是很差的。至於為什麼很差,你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陀螺轉起來會那麼穩定,因為陀螺自己在自轉,自轉的同時就讓陀螺有一個可以穩定的什麼東西,反正這個冬天我也說不清楚,應該就是陀螺效應。由於滑膛槍沒有膛線,自然就沒有辦法在子彈出膛的時候給它提供一個自轉的加速度,那這個子彈出膛之後就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亂飛,自然就準頭非常差。
但是滑膛槍有這麼一個好處,由於沒有了精密的膛線,滑膛槍的製造難度遠遠低於線膛槍。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想要生產精度非常好的線膛槍,其工藝難度是很大的,特別就是要生產有精密膛線的槍管。而這個膛線的精密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個線膛槍的精準度。所以,即便當時已經出現了線膛槍(比如說來福槍),但當時各個國家的軍隊主要還是裝備滑膛槍。為了解決這個滑膛槍的精度差的問題,當時的人們就想到,既然滑膛槍單發的精度非常差,那單發不行咱就數量來湊,單發火力不足也是靠數量來湊。於是線列步兵這個兵種就這麼誕生了。
在說線列步兵之前,其實有必要談一談當時的火槍團部隊。線上列步兵誕生之前歐洲已經擁有了火槍部隊,只不過這些部隊的規模比較小,一般也是當做精銳或者內衛部隊使用,而且還在使用老式的火繩槍,在部隊編制上也不是後來的這種普遍的線列步兵的形式。而要說到真正的線列步兵,就要說到新式火槍的誕生。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決定以簧輪式火器武裝他的陸軍。但是,在他在位期間,只有騎兵裝備了這種武器。在他死後比較短的一段時間,瑞典步兵以新式簧輪式火槍為武裝,與舊式火槍相比,新式火槍比較輕,更加容易發射,不需要額外幫助。另外,製作新式火槍,需要的鐵更少,意味著在大量生產時,更加便宜。這樣火器的出現,使得需要大量裝備火槍的線列步兵變得可能。
接下來,我們已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法國戰列步兵為代表,具體的來說下這個線列步兵的事。為了方便敘述,接下來所有的戰列步兵我都按照線列步兵或者列兵來稱呼。我們先從編制上來看當時的線列步兵。線列步兵的編制從低到高有“班”、“組”、“排”、“連”、“團”五級,基層組織一班為單位,平時管理以組為單位,而到了戰場上則以排為單位進行戰術動作,而在進行交替掩護推進的時候以組為單位。一般而言,一個線列步兵連是120人到140人不等,一個連以下一般分為兩到三個排,一個排以下又有兩個組,一個組負責平時兩個班的管理,而一個線列步兵團通常都有6到9個連,也就是說一個團大約有1200到1400人左右。
為什麼我在講戰術之前一定要講這個編制,因為這個戰術是完全依靠它的編制來進行的。接下來的戰術部分,我會按照單個連的戰術與團級戰術進行分別敘述。先來說單個連的戰術,連級戰術要按照隊形區分,可以分為橫列戰術,縱列戰術與方陣。當採用橫列時,整個連隊所有人面人展開,以鼓手在中間,軍官在四角的佇列模式排三到四個橫列(採用三橫排時一橫排是40人左右,採用四排編隊時,每排大約是30人)。所有的人必須嚴格按照鼓手的鼓點行進。當指揮官下達交替掩護推進的指令,各個排面按照分組(就是上文說的組)進行交替掩護推進,具體動作為本排面的一部分人先到達指定位置,然後蹲下警戒,此時後面的人再跟上,以此類推,直到本連隊到達指定位置。當指揮官下達自由開火的命令時,第一排進入射擊位置,舉槍發射,形成彈雨向敵方所在位置飛去,進行火力覆蓋。當第一排發射完畢,所有人蹲下進行裝填,第二排的人重複第一排人剛才進行的動作,直到所有的排面射擊完畢,然後第一排重新進入開火位置,按照這個迴圈繼續進行,直到下達停火命令。(不同國家的軍隊可能開火方式不同,據我所知,還有一種開火方式:當第一排射擊完畢時,第二排跨越第一排進入射擊位置,同時第一排進行子彈的裝填,當第二排射擊完畢時,第三排越過前兩排進入射擊位置,以此類推,直到指揮官下達停火命令,這種方式就有可能引發後方的隊友走火而誤擊自己人。)在交火的過程中,如果本排面有人倒下,那麼兩側的人應當在射擊完畢後收縮排面,補上倒下隊友的位置。正是因為採用這種戰術,所以形成了這種奇怪的排隊槍斃的戰爭模式。(按照當時滑膛槍的準頭,其實也是在打賭自己在戰場上被擊中的機率。)而正是因為有了嚴明的軍紀和高昂計程車氣,部隊才不可能在這種交火過程中潰敗。(說白了就是拼士氣,拼誰先崩潰。)縱列一般是在行軍中使用。至於方陣,是面對騎兵衝鋒時的最好的辦法,當指揮官下達方陣的指令,各個分組按照平時訓練的模式,形成一箇中空的正方形,同時亮出刺刀,緊密隊形。用雪亮的刺刀來面對騎兵的衝鋒。不過此時的連隊,由於較為緊密,容易變成當時火炮的活靶子。
說完了連級戰術,我們再來說一下團級戰術。團戰術可以理解為多個連隊同時協同作戰,因為這時多個部隊形成一條線,故稱為線列(戰列線)。同樣也有以上的三種不同模式,這裡我們以橫列和方陣為代表。當一個線列步兵團下達戰鬥展開命令時,其屬下的各個步兵連按照新兵位於中間;老兵位於兩側的順序進行橫向排列,同時射擊方向面向敵方。在步兵團行進的過程中,各個步兵連要保持相同的速度,避免出現前後部隊脫節。同時要注意各個步兵連之間的間隙,如果間隙過大,在交火過程中,敵方部隊(特別是騎兵)可以穿插分割我方戰線,如果間隙過小,就有可能導致兩個步兵連的人混雜在一起,造成部隊混亂,難以對部隊進行掌控。當團指揮官下達轉向的命令,所有的部隊,以最靠近轉向方向的那支部隊為軸,進行整體轉向,此時為軸的部隊需要原地轉向,而外圍的部隊則整體轉向後跑步跟上。這個轉向戰術在應對敵方的騷擾時特別有用,當敵方部隊轉向時,我方的戰線要跟著一起轉向,以免把自己的側翼暴露給敵人。當團指揮官下達方陣的指令時,位於戰線中部的部分部隊向前移動,左側的部隊向右轉向,右側的部隊向左轉向,然後變為縱隊與正面的部隊連線,而此時在戰線中部此前未移動的部隊前進補上後方的缺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較大的方陣,同樣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來迎接騎兵的衝鋒。
回覆列表
在各種影視劇和圖文資料上都有歐洲“紳士”們身著豔麗的服裝並且列成佇列互相走到大約50~100米左右並且排成一列互相開火,那當時的各國士兵為什麼不尋找掩體和挖掘戰壕進行對抗反而選擇了“慷慨赴死”的排槍對射呢?首先,當時的滑膛槍以及滑膛槍子彈受制於製造工藝的問題,即使是在20米的距離上也只能保持百分之70左右的命中率。首先,當時的子彈都是球形並非是火箭形狀,所以在空氣中飛行的過程並不是特別穩定,而且當時即使是球形的子彈也由於當時的工業問題,無法完全統一子彈的口徑,不要說能否能命中,就是子彈是否能出膛都有很大的問題。
所以,當時的“紳士”們才敢於站在一起互相對射,因為在100米左右的正常交戰距離上每個射手平均需要發射7枚子彈才可能會命中一名士兵。所以雙方士兵才敢於站在100米的距離上進行互相射擊。而且為了保證火力密度,所以各國士兵才會排成一列進行互相射擊,因為只有更密集的火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滑膛槍射擊精度上的不足。所以當時的士兵才會站的非常密集以保證向多個方向的火力密度上,並且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如此密集的火力下,雙方士兵的存活率也仍然非常高,在消耗過後雙方士兵仍然要用刺刀才能拼出勝負。
然而南北戰爭時,子彈的外形和槍管的製造水平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不僅子彈的外形更利於彈道的穩定,且槍管的的銃洗工藝也獲得了很大很大程度的提高,這使得士兵只要稍微進行瞄準就可以擊中50米左右的敵人,所以在南北戰爭中雙方都選擇了猥瑣蹲坑和猥瑣靠牆流,排隊槍斃戰術也因為槍支精準度和威力的提升被徹底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