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秀山居士m

    鋒遒勁的用筆正是古法體現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了解商、周、戰國時代的書法,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用於記事、占卜的。

    在當時的書刻過程中已經初步具備了藝術美的因素。

    甲骨的書刻過程是力求平整。由於是鍥刻文字,所以表現出一種剛勁有力的感覺。其筆跡的粗細,字形結構疏密等都表現出中國書法的基本法則和美的意境。其後期的甲骨文一般字是比較小的,字的形態排例趨於端正,筆畫雖細,但還是十分有力。

    商代甲骨文的這些特徵,對書法藝術的古法、古意開啟了可貴的先河。

    但是由於甲骨文的鍥刻成分較多,在嚴格的意義上,這一時期的文字特徵還不完全具備書寫的特徵,所以也不能把這一時期的法則看成是書法藝術的古法、古意的雛型。

    在商代晚期隨著銅冶煉技術的出現中國歷史進入青銅時代,這時金文出現了。金文包括鐘鼎及兵器上的銘文,錢幣上的文字也在其中。這種文字之所以叫金文是指文字是在青銅器等金屬上出現的。金文的出現在中國的書法藝術史上是最值得關注的。

    據傳此一時期的文字是書者用毛筆書就的,然後由鑄工做模, 澆鑄在青銅器上。正是由於有了書者和毛筆的參與,使書寫代替了契刻,毛筆代替了刀削。

    在當時銅器是王室和貴族的用具,因此已經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藝術品,其上的銘文必然得以講究,這樣金文書寫與鑄造者們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講究美的造型及樸素的藝術追求。

    中國書法藝術的古法及其古意等因素就開始被自覺地強調起來,銘文的文字從字法到行氣、章法自覺地組合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以至於在兵器上,在銅錢幣上這種美的藝術氣息也十足地體現出來了。

    唐代時,在陝西天興縣被發現的十面石鼓其周圍的文字遒勁,有一種流暢宏大的氣勢。金文與石鼓文在形態上各具千秋,它們都代表著商、周戰國時期中國書法藝術的面貌。

    這一時期都以篆文形式表現出來,被後世稱為大篆。 據傳,大篆的創始者是周朝的史籀,是一個史官。他對文字所作的工作就是對古代流傳下來的繁雜文字作了整理和規劃,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大篆依然保留著遠古象形文字的特徵。

    因為大篆取法於自然,並依據於自然現象。因此,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在精微之處體現著鋒利的筆法。其玄妙神奇如同天然雕飾,自然造化。字如璣珠,形若天地,篇如散盤。其中鋒遒勁的用筆正是古法體現。顯現著大篆書法藝術的雍容華麗。

    金文銘文的字畫或多或少是依據書者的意趣而為之,與書者的欲想而變化,隨字形大小而參差,形成錯落自然的佈局,這樣自然的物象盡現於運筆與結體的流暢、圓潤,顯示著自然的意趣。這就是書法界人們苦苦追求的古意所在。

    鐘鼎大篆藝術給了我們什麼古法、古意呢?在此確切地說它給予後世書家們的是——字的圓勁,風格的古澹。 在秦代後期古隸出現了。古隸是對之前的篆書的一種非常大膽地簡化。這種大膽的簡化是當時社會政治生活發展對文字的要求。因為當時秦朝統一之後,文書奏章所用文字是小篆。小篆字型十分繁瑣,書寫十分費力,所以書寫文字的簡化也就成為必須。

    因此在這時出現簡化了小篆的古隸,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從篆到隸這一步文字演化過程走得很快,同時也走得很遠。在這一文字轉化過程中一個獄吏——程邈的功績是不能被抹去的,因為隸書形式的創造正是由他初步完成的。在此,我們只能說程邈在隸書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因為隸書的形成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完全由一個人創造的傳說也只是聽聽而矣。

    古隸是在小篆以後出現的,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一種書體。秦王朝以小篆書體做為國家的統一書寫體。

    而古隸是一種草創的簡化字,所以它在秦時基本不在王公大臣們中間流傳,只在一般管理工役和管理囚徒的下級官吏中使用,也就是“隸人”們即衙役級獄吏中使用,所以被稱為“隸書”。

    如果說秦代的小篆,以其圓潤的曲線而產生優美之感。那麼隸書的美就是以方折之筆,用直率的線條產生了簡單直率的崇高之美。

    因此在後來的學書者看來如果要取得筆鋒頓挫變化,併兼有點畫的波發,學習隸書,特別是天真爛漫的秦“隸人”的古隸,就成了一種必須。 事實上中國的書法藝術史也是這樣發展的。

    這種被小人物發明,並被“隸人”們運用的書體,雖沒有在秦時得到統治者們的青睞。卻被漢代人們崇尚,並且得以光大,不但出現於朝中公文,同時還現於禮器重典,這就使我們看到了漢隸這一中國書法藝術殿堂的一大瑰寶。

    漢隸是以一種整齊安定的美展示於世,它的行筆嚴格地要求橫平豎直。但它的筆勢,或左或右的挑勢又給人以飛動的波發之勢。 漢朝政務比較繁雜記事文書甚多。同時漢朝法律中規定吏官的選擇要“以六體試之”。同時漢朝的統治者也十分提倡書法藝術,特別是漢靈帝十分喜好書法。加之漢朝發展了秦代刻碑之風,立碑之風大興,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漢文字書寫形式簡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以簡化為目的的草書在漢代也出現了,它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化形成,傳說黃門令史史游首先書就,他作的《急救章》解散了隸書的書體結構,草寫而就。

    在漢章帝時這種隸變的草書被提倡,俗稱“章草”。章草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風格對後世書法的影響巨大。 就此,我們敘述了從甲骨文到章草的書法藝術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字畫圓勁、風格古澹以多中鋒的金文;筆鋒頓挫變化;具有點畫波發,側鋒入筆的“八分” 隸書;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章草,以及靈動自然的“飛白”佈局。

    這些正是書法藝術所追尋的古法與古意,這裡我們也明瞭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古法、古意的形成過程。這一過程被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揚光大了,中國書法藝術在此階段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期。這也正是對於中國書法古法、古意的繼承和發揚的結果。

  • 2 # 張偉評論

    這個問題非常好,問到了問題的關鍵。楷書作為四大書體之一,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楷書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並不是想象的高,從各大綜合書法展覽來看,大多數書法作品還是行草。兩個原因,一是行草書變化多,容易形成自己特點,二是很多人有固定思維,認為楷書就是唐楷的樣子,比較規矩死板,不容易出新。

    那麼楷書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寫的有古意呢?愚認為,一是要拓展眼界,對楷書要有全面的瞭解,楷書發端於魏晉時期,到唐代發展到高峰,要有古意最好從魏晉去找源頭,林散之先生說過學楷書要學晉人小楷。兩晉時期以二王為首的書法家的小楷端莊典雅,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大家都可以師法。

    而北朝的北魏等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佛教石刻和碑刻墓誌,風格獨特,面貌多樣,透過深入學習較容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魏碑風格楷書作品,這也是近幾屆書法國展魏碑作品大量湧現的原因。

    二是要參考唐代以後書法大家的楷書創新思路。唐代楷書發展到極致,主要原因是唐代人推崇楷書,但後人在顏、柳、歐等大家的楷書基礎上再創新難度是很大。如果只是簡單的模仿,楷書就將失去其藝術性和獨特性,變成了美術字。啟動先生就很推薦智永真草千字文裡的楷書,可以開拓思路。

    以上圖片引自網路。

  • 3 # 盛世鳴鐘聲

    嗯嗯,這個事說來既簡單,又複雜。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吧。楷書,並不單止於現而今眼目下的柳顏歐趙各體,其實也包含了最古老的甲骨,鐘鼎,以及當時六國通行的篆書,以及後來秦統一後的小篆、漢代盛行的隸書都屬於楷書,也可以說是除了草書以外,都屬於楷書。而今楷,則成型於我們鍾氏老祖宗鍾繇,他把隸書的筆畫作了改革,書寫起來就比較快捷了,適應當時製作戰場簡報啊命令啊這些需要,所以鍾繇的楷書帶些隸書筆意,造型也比較接近隸書,呈扁狀罷,後頭王羲之等名家加以發揚,就把楷書弄得很精緻,至唐,就更加講究法度了。由此看來,要想把今楷寫得很有古意,那當然學習鍾繇楷書,因為這是早期的剛成型的書體。有些人把這件事說得神乎其神,就大可不必了,沒有什麼奧妙,只是用筆有所不同。再要古拙,不妨學習篆書,小篆大篆一直到六國文字,到甲骨文,至於其他旁門左道的東西,最好不要涉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特朗普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