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李白有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哀婉的思鄉之情被“聞折柳”一語道破。折柳是人們寄託相思之苦的一種意象。在古代,人們送別,除了腸斷望盡天涯路,十里長亭目相送外,也會折柳相贈。那麼,折柳送別的習俗源於何時呢?據史料記載,人們以柳寄情原始於漢代。《詩經•小雅•采薇》中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說的是離人在春光明媚,萬物尚青之時離開,歸來時,卻是一幅白雪皚皚的冬景。其實,這裡作者是借景物烘托離別的心情。在這之後的很多樂府民歌中,開始陸續出現以楊柳表離別的詩句。漢語中,柳與“留”諧音。人們希望透過折柳,表達挽留離人的心情。親人們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愫就像隨風飄蕩的柳枝一樣綿綿無期。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們送離人折柳,又意在祝願遠行的親人或朋友,能夠如同折柳一樣,到哪都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因背井離鄉而不適。折柳在身,便如親人在旁,隨遇而安。據說,在古代的長安灞橋長堤上,每相隔幾米的距離,便有一株如絲絛般的垂柳。此地是出入長安的必經之路,因而有很多人在此送別。微風吹拂著岸邊的楊柳,更增添了人們的離別感傷。於是,人們折下柳枝送與離別之人,帶著柳枝離開的人,便會如柳枝一樣易於生存,並以柳枝遙寄相思無解之情。唐代張九齡有詩云:“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折柳意象產生後,文人墨客對其加以拓展昇華,使得送別感懷的場景,更顯得意境縹渺。折柳惜別以表祝願的情結也更加濃重了。
折柳李白有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哀婉的思鄉之情被“聞折柳”一語道破。折柳是人們寄託相思之苦的一種意象。在古代,人們送別,除了腸斷望盡天涯路,十里長亭目相送外,也會折柳相贈。那麼,折柳送別的習俗源於何時呢?據史料記載,人們以柳寄情原始於漢代。《詩經•小雅•采薇》中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說的是離人在春光明媚,萬物尚青之時離開,歸來時,卻是一幅白雪皚皚的冬景。其實,這裡作者是借景物烘托離別的心情。在這之後的很多樂府民歌中,開始陸續出現以楊柳表離別的詩句。漢語中,柳與“留”諧音。人們希望透過折柳,表達挽留離人的心情。親人們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愫就像隨風飄蕩的柳枝一樣綿綿無期。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們送離人折柳,又意在祝願遠行的親人或朋友,能夠如同折柳一樣,到哪都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因背井離鄉而不適。折柳在身,便如親人在旁,隨遇而安。據說,在古代的長安灞橋長堤上,每相隔幾米的距離,便有一株如絲絛般的垂柳。此地是出入長安的必經之路,因而有很多人在此送別。微風吹拂著岸邊的楊柳,更增添了人們的離別感傷。於是,人們折下柳枝送與離別之人,帶著柳枝離開的人,便會如柳枝一樣易於生存,並以柳枝遙寄相思無解之情。唐代張九齡有詩云:“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折柳意象產生後,文人墨客對其加以拓展昇華,使得送別感懷的場景,更顯得意境縹渺。折柳惜別以表祝願的情結也更加濃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