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啊倫44
-
2 # 萌萌的胖子
1.隊伍最龐大的階層——農民
農民可以說是中國最悲苦的階層。
土地改造以前就不說了,土地改造以後,農民獲得了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土地,還沒等他們享受夠經過艱苦鬥爭取得的碩果,就又一次墜入深淵。為了進行工業化,國家將工業化所需要的原材料、資金等轉嫁到農民身上,從農民身上抽取苛捐雜稅。與曾經所有的王朝一樣,只不過一個是將農民當中”主人公“,一個將其視為愚民。國家投入的衛生、教育經費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的遠遠比不上城市。可以說,如今農民受到的政策優待都是他們應得的,都是對他們過去付出的補償。
改革前,農民被農村組織、經濟政策、戶籍制度困鎖在大地上,並使之窮困飢餓沒有人生自由。在三年災害時,人禍可以說大於天災,領導無視基層的實際情況,在已經由於天災而青黃不接時,強行徵稅,奪走農民手中不多的保命糧,並粉飾太平,讓生產隊在打的稻穀堆下填充牛糞,我的一位姑奶奶就是活生生的餓死。
改革後,一系列制度的取消,也在鬆動著農民身上的枷鎖。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解體、票制度取消,商品經濟的發展,戶籍制度的鬆動,產業結構的調整都促使著農民階層的分化。舊有的政治身份被農民無情的拋棄,財富才是新的追求,農村勞動力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分化為多種行業從業者,並拉開了貧富差距。即便如此,受限於教育程度,稅負等種種因素,農民的收入增長依舊緩慢。
國家為此想盡了辦法,其中有一種治本之法”城市化“。農民的收入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均擁有的資源太少。將全國可用的土地資源平分給所有農民,在這塊土地上刨食,註定農民只能獲得較少的收益,遠遠比不上工業化帶來的收益。所以可以減少農業就業人數和發展非農產業的城市化就註定得到國家的重視。如今,國家嘗試土地流轉,鼓勵農民進城無疑就是推進城市化程序。
2.城鄉過渡階層——農民工
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城鄉經濟差距和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再加上農民有了自由流動的條件,這些都不斷吸引著農民加入農民工這一行列。文化程度不高、很少受到職業培訓的他們只能在各個行業幹最髒、最累、最苦、最危險的活。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成果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他們的壓榨。過去供大於求的他們飽受勞動力市場的剝削,現如今隨著老一輩人回家頤養天年,他們開始供不應求,市場也終於開始正視他們的貢獻,收入有了一些攀升。
時代在發展,新生代農民工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巨大轉變,選擇職業也越來越看重更多收入外的因素,他們懷揣著城市夢想,又面對著”居城市,大不易"的冰冷現實,夢想照進現實的衝突使他們痛苦、彷徨。哪怕他們幹著城市最基礎最勞累的活,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有重要貢獻,城市對他們依然“經濟性接納,社會性排斥”,享受不到城市的服務和社會保障,特別是子女的教育問題。還是話語權的問題,他們不像那些城市居民懂得利用規則利用輿論為自己的兒女發聲,阻止外來人口占據他們的教育資源。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被欠薪時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以求得到社會的矚目,拿到自己的血汗錢。
3.改革鎮痛中的承受者——工人
與農民一樣,他們都是被時代遺棄的人,他們被時代遺忘在角落裡。無論他們曾經有多麼輝煌,多麼耀眼,為國家的工業化做出了多少貢獻,如今他們只能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改革前,由於計劃經濟強調勞動力不是商品,他們被行政力量支配,終身就業,流動性小,沒有失業風險,收入差距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
改革後,勞動力成為商品,人才效率得到充分體現,工資開始匹配勞動價格,也把自己置身於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
工人階層在新時代嚐到了濃濃的失落感,得到的工資水平無法與過去相媲美,無法與“主人翁”的地位相適應。為了生存,只能主動擺正自己的社會地位,求得在社會的一席之地。
國有企業職工成也國有,敗也國有。他們因企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高收入高福利,又因企業的行政化喪失對市場的敏銳,無法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所以當市場發生波動時,他們的社會也會愈發困難,近一點的是煤炭行業,由黃金期到如今有的企業只能發一兩千作為基本的生活費,甚至還時常發不齊。
私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對好一點,但在資本的逐利本性前,也時常面臨失業的風險,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有被機器異化的情況,那些血汗工廠不時發生的自殺事件也在時刻提醒我們資本家的錢不好賺。
工人階層在社會大蛋糕中佔有的比重直接著關係著社會的和諧安定,工人自己也應該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充分利用工會的力量,將工會引導為工人的利益代表。
-
3 # 齊東晏子
工人、農民哪個階層幸福?
這個問題要回答,先要搞清幸福是什麼?
簡單地說,幸福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與輕鬆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但要詳細解釋起來,對於幸福的理解,還涉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諸多學科。我們還是不要太過較真了才好。
基於此,我的理解,知足即快樂,簡單即快樂,快樂即幸福。那麼,根據這個定義,農民和工人的幸福,又如何能夠比較呢?
如果說生活壓力大,哪個階層都面臨著生活壓力,每一個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同。有句名言說,“幸福的家庭大多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事實也確實如此,不管哪個階層,也不管哪個家庭,或者具體的哪個人,總有一個叫“意外”的東西在暗處等著你,不知何時會讓你措手不及!
我想,不論哪個遭受意外傷害的家庭,都不會是幸福的。或者意外傷害,或者意外婚變,或者意外財產損失,都會對家庭的幸福帶來很大困擾。而這些意外傷害,是不分工人和農民的。
在這個社會,富人有富人的難處,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幸福不完全在於財富。真正的幸福,是正確面對生活,永遠以積極樂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永遠以飽滿的熱情擁抱生活。 唯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幸福。
對於身體殘疾的人來說,健全的身體即是幸福;對於身患重疾的人來說,身體健康就是幸福;對於飢餓的人來說,吃一頓飽飯就是幸福;對於疲勞的人來說,短暫的休息就是幸福。
所以,幸福是相對的。人在各個階段的幸福觀也不盡相同。總體來說,得到盼望已久的東西,肯定是一種幸福。但,人往往是踩著這山看著那山高,慾望無限,如果你不知足,那就無從談幸福。
就工人和農民比較,各有各的生活壓力。看起來工人們相對悠閒,有節假日,有樓房住,有城市的文化和休閒,但是,他們當中有好多人是房奴、車奴,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不得不接受農村親戚的接濟。就農民來說,他們現在基本上吃喝不愁,也比工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是,他們出力流汗,他們面臨著農產品價格低迷,他們遭受著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的困擾,這些都是欲說還休。
但是,如果反過來去想,那麼農民和工人又都各有各的幸福。說是有個大爺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倚雨傘的,一個是擦皮鞋的。開始的時候,每到下雨天,大爺就會想到擦皮鞋的兒子生意做不成;每到晴天,大爺又會想到賣雨傘的兒子雨傘賣不動。所以無論天氣陰晴,大爺總是煩惱。後來經高人指點,大爺就了觀念,每到雨天,他就想到賣雨傘的兒子生意興隆,每到晴天,他又想到擦皮鞋的兒子生日興隆。這一轉念,大爺便天天快樂,天天幸福了。
所以說,幸福不幸福,別拿工人和農民比較,而是用你的心去體驗去感受。我曾在日誌中說過,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有個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必為稻粱謀;而又生逢盛世,無需遭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離難;同時身體健康,不為大病小災所磨折,這應該算做是幸福的,夫復何求? 所以,我是心快樂的,也是幸福的。當然,誰的生活中都會有煩惱和壓力,那些儘可以忽略不計,心靈放鬆些,眼界放長些,那幸福便會長留心中。幸福就像你的尾巴,你要是追著去咬她,永遠咬不到;你要是一路前行,幸福就會永遠跟著你,大家說是不是呢?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是工人幸福,有工會無農會,工人的利益有工會為它伸訴 ,農民的利益董永失妻望天嘆,明顯是房份偏,一邊旺一邊偏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