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肆屠戮功臣、心狠手辣的明太祖朱元璋很器重大才子解縉,為什麼明成祖朱棣卻容不下他?
13
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解縉雖然才高八斗、機智過人,但最終卻被明成祖朱棣所殺,究其原因就是八個字“恃才傲物、不懂政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解縉。

    正所謂“文章憎命達”,大才子的命運都比較坎坷,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就明代而論,天下公認的“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雖然滿腹才華、學究天人,但無不是命運多舛、備嘗艱辛。其中,又以解縉的經歷最為坎坷,結局最為悽慘。

    解縉生於明初,自幼聰穎絕倫,年僅19歲便考取進士,並深得明太祖、惠帝和成祖三代皇帝的賞識,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內閣首輔,長年參與機密。朱元璋因為喜歡解縉的才華和機智,曾對他說:“朕與你從道義上是君臣,但從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議,便當知無不言。”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但凡大才子都喜歡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解縉也是如此。據正史記載,解縉做官期間不僅喜歡議論時政、臧否人物,並且不懂得揣測聖意,常常率性而為,由是屢屢觸怒皇帝,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解縉之所以被殺,其“導火索”便是嚮明成祖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一事。

    且說朱棣篡位上臺後,對於擇立誰為太子很是頭疼。其實,論次序、身份,嫡長子朱高熾理應被冊立為太子,然而朱棣考慮到他身患殘疾、形象不佳,對他並不滿意。朱棣內心底喜歡的,還是英武類己且多次有救駕之功的次子朱高煦,但是考慮到禮制宗法,又不能貿然行事,所以甚是猶豫不決。

    皇帝深感棘手,便向解縉徵求意見。解縉當然擁護朱高熾做太子,所以便在朱棣面前大誇特誇他的仁義慈孝、勤於政務,天下士民無不愛戴。解縉發現皇帝不置可否,便抓住他寵愛皇孫朱瞻基的心理,旁敲側擊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立刻便讓皇帝醒悟。

    朱棣想到兒子雖然形象不佳,但孫兒聰明可愛、文武雙全,必然會成為一代明君,心中便大感安慰,於是連連點頭,就此將朱高熾立為太子(“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引文同上)。

    地位本來岌岌可危的朱高熾因子得福,但有建言之功的解縉卻由此陷入危險之中。原來,憾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為了報復他,便在乃父面前對其極力誣陷。好在解縉生性疏闊、口無遮攔,由此給朱高煦提供了攻擊他諸多把柄。

    果不其然,解縉因為諫阻征討安南、提出限制朱高煦禮秩標準等建議遭皇帝嫉恨,由是所受恩寵頓減。與此同時,朱高煦又適時地提供解縉“洩露機密”、“試閱卷不公”等罪狀,引得皇帝更是勃然大怒,將其流放到交趾,時在永樂四年(1406年)。

    然而在交趾的流放生活並未讓解縉變得聰明起來,他很快便因為一件“小事”遭遇滅頂之災。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由於恰好趕上朱棣北征未歸,所以便在覲見完太子後南返,而沒有跟皇帝“打招呼”。在解縉看來這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在政敵朱高煦看來,卻是將其置於死地最好的口實。

    果不其然,朱高煦誣陷解縉故意在皇帝北征時進京,並且沒有徵求上意,在覲見完太子後便南返,擺明是沒把朝廷放在眼裡。皇帝聞言大怒,下令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將解縉抓捕回京,直接關入詔獄。但凡進入詔獄的罪犯要遭受錦衣衛的嚴刑拷打,鮮有能活命者,然而不知何故,解縉被關進去5年後依然還活著。不過,他的生命也就到此為止。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皇帝獻上囚犯花名冊,結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縉的名字,便大為不滿地問道:“怎麼解縉還活著呢?”紀綱會意,回去後便將解縉灌得酩酊大醉,隨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將其活活凍死。解縉遇難時,年僅47歲。事後,解縉的家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引文同上。

  • 2 # 古今歷史研習社

    明代第一大才子解縉為什麼被明成祖朱棣所殺?

    解縉歷經洪武、建文和永樂三朝,均受到了三朝老闆的重視和極大的關注,進入了內閣參與了政務,可為什麼在四十七歲那一年,被整死在錦衣衛遭遇?

    我們從他的經歷說起,或許能解開背後的真實的原因。

    洪武一朝

    解縉,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文化程度不好的朱元璋知道知識的可貴,更珍惜知識分子,對解縉這位進士非常重視,對解縉說,我們恩情如父子,你該怎麼說就這麼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解縉相信了朱元璋的話,提了不少建議,不過這時的解縉說話比較講究策略,每談到問題,出問題的根源是下面的人沒有按朱元璋的要求做的,總體而言,上級領導的決策是對的,做錯的、經念歪的是下面的這些不長眼的。

    朱元璋本就對下級官員不滿意,解縉的話也算是迎合了他,被批評了,還覺得感覺不錯的。

    即使後來,解縉為李善長做了辯解,他說“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

    這段時期的解縉說話還算照顧皇帝的感受,但是,皇帝老被批評,心裡也老大不願意,就對解縉說,你回去吧,十年後再回來,有大用。

    這一句話,把解縉這個討人厭的趕走了。

    這是話多的結果,沒有一個上位者願意天天聽批評,而解縉竟然相信朱元璋願意聽批評,除了腦袋進水的可能性,也許就是太過單純了。

    建文一朝

    回家待著的解縉,沒有等到10年,家裡蹲了8年解縉終於迎來朱元璋駕崩的喜訊,回到了京師。

    京師一波官員不爽解縉之前對他們的批評意見,左右阻攔解縉,使了辦法把解縉給貶到邊遠地區。

    不甘心的解縉喜歡回到政治中心,低聲下氣找到了董倫幫忙,經向建文帝彙報,得到首肯後,解縉回到了京師,成為建文帝文臣。

    建文帝在位時間很短,沒有聽說解縉幹了什麼值得說得事。

    靖難破南京城前,解縉和幾位江西老鄉痛哭流涕高喊跟朱棣四不共戴天,準備殉國。城破後立即投奔新老闆朱棣——縉馳謁,成祖甚喜。

    實際上,無人責怪,識時務者為俊傑,對於解縉保命第一,氣節無所謂的,方孝孺就是一個大傻子。

    永樂一朝

    解縉沒有方孝孺死守建文帝的決心和直覺性,反正皇帝是誰無所謂的,只要自己混的好就行了。

    沒有方孝孺寫詔書,解縉也算一代才子,將就用了。

    永樂帝朱棣對解縉與他老爸一樣的重視,說到底就是利用解縉的才能。

    朱棣鼓勵解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場景相似,結局不同),這一次,解縉以為遇見了明主,信以為真,真的口無遮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比如,朱棣讓他對大臣進行點評,他一一點評。

    這還好,得罪大臣就得罪吧。

    最後把解縉送到地獄,是解縉干涉起朱棣家的家事了。

    自以為得寵的解縉,介入了冊立皇太子之爭中了,要知道,老皇帝沒有駕崩的情況下,冊立太子亂站隊是一個掉腦袋的事,解縉不僅明確支援朱高熾,還在永樂八年,在朱棣北征外出之際,去趙監國的皇太子朱高熾彙報工作。

    這還得了,皇帝外出,私見皇太子,沒有等皇帝回京師就走了。

    朱棣頓時爆發,這是造反的節奏了。於是,毫不留情下令逮捕解縉,嚴加懲處。

    永樂十三年,解縉被灌醉後,埋在雪中,活活凍死,他的妻子和家屬全部發配遼東。

    至此,解縉的一生結束了。

    結論:縱觀解縉的一生,他是一個才子,正因是一個才子,才導致書生氣十足,以為學術即政治,相信政客,以自己真性情踏入政場,幹了一些不該乾的事,朱棣不殺他才怪了。很多人對他的被殺憐惜的少,可嘆得多!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米2的箱車,最多能裝多少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