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恍兮惚兮5

    這是有關於“屬性”的議論。

    探求共性和特性的關係。

    公孫龍認為,“白”、“馬”都屬於泛稱,

    然而,“白馬”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特指。

    《公孫龍子_白馬論》: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如果想要馬的話,黑的黃的也是馬;

    如果想要白馬的話,那麼,要的自然不是“白”色或者“馬”兒,而是“白馬”。

    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 馬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黑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業。

    “白馬”是顏色屬性“白”和獸屬性“馬”的合稱。自然界中並沒有單一屬性的東西,但屬性之間不能混同。

    公孫龍屬於“離堅白”派名家代表,在其《堅白論》中認為堅硬離不開石頭本質,而白色卻獨立於外表,不在同一屬性之中。而人的觸覺或視覺的單一感知把其實體上的堅硬屬性和光學的白屬性分離開來。

    思維不能離開物質存在,

    “石其無有。惡取堅白石乎?故離也。離也者,因是。”

    但是思維卻能探求複雜事物的每個方面。各個矛盾的主次方面共同推動事物發展。

    神乎!是之謂離焉。離也者,天下故獨而正。

    總之,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說的是個性離不開共性,即“白馬”是由“白”和“馬”的兩個屬性合成,但“馬”屬性不等於“白馬”屬性,即

    ∩白=白馬⫋。

    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以白馬為有馬耳。故其為有馬也, 不可以謂“白馬”也。

    然而共性也寓於個性之中,公孫龍認為馬是馬,白馬是白馬,哪怕節縮語句為“白馬非馬”,按其理論來說,“白馬”也具有“馬”的屬性。

    這在我們的認識中也算是一種侷限。

    但是,以上論斷也只是我們思維方法的一種認識方式罷了。我們一般會認為,世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聽到“白馬非馬”,自然會有種荒謬的感覺。

    然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是屬性與屬性的獨立交結關係的探討,也就是屬性集合間的對應關係的探討。每一個具體的事物是由多個屬性集合交集而成,對其認識也是從各個集合的對應關係中開始。比如,白馬之名,就算顏色集合與動物集合中“白”與“馬”的對應關係得來的。

    公孫龍說過,“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即事物具有一定的聯絡,但這個聯絡不等於其本身。也就是說,這可以是白馬,也可以是瘦馬。

    《公孫龍子_指物論》雲:

    以“指者天下之所無”。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我去 公孫龍你是在玩繞口令嗎?難怪名家會衰落到後世基本上沒人談論。

    我恍惚恍恍惚惚看完了《公孫龍子》,恍恍惚惚回答完了這個問題。如果要問這有什麼用處,估計可能能運用在數學或計算機領域了。不過話說回來,哲學問題在科學發達的現在說有用也好,沒用也罷,就像“特修斯之船悖論”,能用在解決什麼問題?換腦手術?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不過在某篇小說之中,就用這個悖論將靈魂與實體的爭議作為文章的開展依據,挺不錯的。

  • 2 # 橙橘果子

    第一次接觸“白馬非馬”是我在看秦時明月的時候,之後就去找了資料,後來在邏輯課上老師在講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中也提到了這個命題。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提出的邏輯問題,他的說法大致意思是白顏色的馬不是馬,因為如果白馬是馬,那麼當我指定要白馬的時候,黑馬就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了,那麼要求得到馬與要求得到白馬便完全一樣了。如果兩者真沒區別的話,為什麼黃馬、黑馬可以滿足你要馬的要求,卻滿足不了你要白馬的要求呢,限定於白色的馬自然與馬是有區別的,所以說 白馬非馬。

    在這裡面,白馬非馬可以翻譯成白馬不是馬,“是”存在多重含義,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係。而“白馬”的概念是屬於“馬”,但不等價於“馬”的。是哲學中邏輯學範疇裡“語義謬誤”的體現。“白馬非馬”也是作為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流傳下來的。

    “白馬非馬”命題是錯誤的,因為從哲學角度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只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是錯誤的。

  • 3 # 發而為聲聲可聽見088

    在探討白馬非馬的論述時,我們先了解一下公孫龍這個人。公孫龍是先秦戰國時趙華人。他約生活於公元前325年至250年。他與荀子同時。主要生活經歷是在“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家裡作客卿。他以倡導“白馬非馬“,建立”離堅白“學派而知名。記載公孫龍學說的《公孫龍子》一書,傳說有14篇,實際只有六篇。儲存在《道藏》中。此書持論詭詼,敘說曲折。在先秦名辨思潮發展中,起承前啟後的作用。為研究中國思想發展史,是不容忽視的著作。”白馬非馬“是公孫龍的一個著名的命題。為了論證這一命題。他提出了五個論據。他說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這是他的第一個論據。即馬。指形體。白指顏色。指顏色的與指形體的不同,所以白馬非馬。第二個論據是:如果有人要馬,那麼給他黃馬和黑馬都可以。而如果有人要白馬。那麼就不可以給他黃馬或黑馬了。由此可見,白馬非馬。第三個論據是:他把白馬的白與馬分開,而說白馬。是馬與白,或白與馬。由此得出結論說。白馬非馬。第四個論據是:如果說有白馬就是馬,而有馬就是有黃色的馬,顯然是不可以的。既然有馬和黃色馬不同。足見黃馬和馬同。即黃馬非馬。為何不能說白馬非馬?第五個論據是:馬的顏色是不定的。所以黃色的馬與黑色的馬。馬都可以算作馬。而白馬則在顏色這一屬性方面是固定的。有固定顏色的與沒有固定顏色的是不同的。所以白馬非馬。公孫龍將馬與白馬這兩個概念區別開來,對概念的類與類之間的關係作的分析,這是正確的。他更進一步推論說,白馬不是馬。卻是錯誤的。在先秦諸子中公孫龍子的學說,哎呀,真是太燒腦了,這可見一斑。謝謝邀請。

  • 4 # 百邦的詩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諸子百家“辯合之術”,這個非常著名的命題,雖有而言之無的論斷。

    曾幾何時,“白馬非馬”(又稱“公孫白馬”)這一邏輯命題,被當作“狡辯”或“無理辯三分”的代名詞。這一成語典故的出典之處就在函谷關。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公孫龍因其《白馬論》而一舉成為與儒家、道家、法家、縱橫家等齊名的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

    當時趙國一帶的馬群中,流行一種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馬匹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一概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稱:“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講:“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常以雄辯名士自居,便娓娓道來:“‘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概念。

    譬如說要馬,給黃馬、給黑馬都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兒!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裡霧裡,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公孫龍提出的是一個著名的邏輯命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討論了“白馬”與“馬”兩概念的關係。這兩個概念的同異是一個邏輯學問題,且對“白馬”與“馬”兩概念關係的看法頗有獨特之處。專門討論邏輯問題是這篇文章的價值,它標誌著邏輯學在先秦時代的發展,只是因為秦漢以後中國古邏輯學的發展停滯,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很少有人用邏輯學眼光看待它,知曉它的價值的人也就漸趨少了。

  • 5 # 講文言文的周老師

    我來回答。

    公孫龍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白馬是馬,那黑馬就是馬。既然白馬黑馬都是馬,那白馬就是黑馬。大家都知道白馬不是黑馬,所以:白馬是白馬、馬是馬、黑馬是黑馬,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白馬非馬。

    這個邏輯的漏洞很好破:白馬是馬,不等於白馬等於馬,用現在的數學邏輯應該是白馬包含於馬,公孫龍把等於和包含混為一談,誤導了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電一體化屬於工程專業嗎?想考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