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8、八子負屓(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擴充套件資料“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並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彷彿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覆命”回答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贔屓、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徵。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麼“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8、八子負屓(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擴充套件資料“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並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彷彿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覆命”回答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贔屓、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徵。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麼“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