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野雁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沒有忘記招降吳三桂。然而,吳三桂卻“衝冠一怒為紅顏”,率兵折返,並且向多爾袞“借兵”。李自成聽說吳三桂和清兵有聯絡之後,馬上率兵去教訓吳三桂。李自成派降將唐通和白廣恩率領少數騎兵,駐紮在撫寧縣東南的一片石。後來,這些騎兵被清軍所敗。而他自己率領大軍佈陣於石河。

    一片石之戰,是1644年4月底,李自成派唐通和白廣恩,率領兩萬騎兵駐紮在山海關北邊的一片石,以切斷吳三桂的退路。吳三桂情急之下暗自降清,多爾袞聽從洪承疇的建議,馬上改變行軍路線,緊急馳援山海關。首先打敗了駐紮在一片石的前明朝降軍和農民軍混合的雜牌軍。

    發生在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之間的主要戰役是山海關之戰。而一片石之戰是山海關爭奪的前奏,一片石之戰的規模很小很小。不要說清兵不把這個小小的戰役放在眼裡,恐怕就是戰敗的李自成,也不把這個戰役放在眼裡。它對山海關之戰的勝敗沒有什麼影響。

    山海關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李自成對敵人軍情估計不足,造成了戰術上的嚴重失誤。他一直以為自己對面的敵人只是吳三桂的幾千精兵,以十多萬大軍對付幾千人馬,綽綽有餘。所以,李自成督戰也很悠閒自然,認為勝利唾手可得。而十四萬清軍集結于山海關之下,李自成竟然一無所知。當李自成和吳三桂打的不可開交時,清軍從農民軍後面溢湧而出,和吳三桂軍形成了夾擊之勢,打了李自成農民軍一個措手不及,李自成迅速敗下陣來。

    一片石之戰和山海關之戰,可以將他們聯絡起來看待,也可以將它們看做是兩個孤立的戰鬥。但是,對於李自成想要統一天下來說,如果山海關取得勝利,那麼,李自成將改寫歷史;如果山海關失敗,李自成的歷史將被別人改寫。所以說,較之山海關之戰的重要性,一片石戰役的勝敗是微不足道的。

  • 2 # 聞聲36

    自秦以來,中國歷史上幾十次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可謂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在歷史上佔有顯赫的位置。

    李自成在一片石戰敗,是他沒有戰略眼光,沒有政治頭腦的結果。

    當他在多年的征戰中,他的節節勝利,養成飛揚拔扈,高傲不可一世的錯誤心態,頭腦已昏庸,行事已草率,初始起義和後來當上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已判若兩人。

    官軍擾民殺人,朝庭內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人心渙散,李自成喪失了理智,兵不知如何帶領,政不知如何整頓,他焉能統一天下!

    當然,李自成的失敗,給後人敲響了警鐘。官不可沒有理性,不可官氣十足,不可腐化墮落,不可失去民心,打江山易,坐江山難,這是歷代王朝更替給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李自成儘管沒有成功,他多年與明朝的鬥爭,起到了為清軍入關清道夫的作用。但李自成不愧是農民的起義領袖,是一位打擊封建社會制度的一位英雄,我們應對李自成的歷史功績應該給予肯定。

  • 3 # 高宗1986

    假如李自成在一片石沒有戰敗我覺得他還是難以統一天下,充其量只能做個割據政權。

    為啥這樣說?因為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南明弘光朝廷都沒有足夠重視後金,也就是他們都沒有想到他們威脅最大的敵人就是後金。

    李自成為什麼會在一片石戰敗?那就是他把問題想簡單了,吳三桂叛變後他好像沒做什麼準備吧,直接帶部隊就殺向山海關。當然李自成帶去的人馬大敗吳三桂幾萬人應該不是很難。但是李自成就沒想到吳三桂背後是誰?俗話說狗急了還會跳牆,何況吳三桂這樣一個亂世梟雄。

    李自成覺得他和吳三桂只是人民內部矛盾,以為自己家裡打架鄰居就不聞不問。關鍵後金不是一個好鄰居,他窺視大明這個大宅子很久了。

    所以這是李自成的失策,假如李自成能夠未雨綢繆,在戰略上重視敵人,做好一切準備。因為吳三桂十有八九要投靠滿清,他不投靠滿清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大順軍要做好充分準備,首先就要增加人馬,大順軍當時在各地有很多軍隊,進攻北京城的只是一部分。假如戰場還在一片石,大順軍應該分兵兩路或者多路,一路用來對付吳三桂,一路在側翼防備後金的突襲,防備後金的一定要派重兵,不求殲滅多爾袞的援軍,只要拖住多爾袞就算是成功了。再一路奔襲山海關,這樣在戰略上先瓦解敵人,吳三桂得知後方不穩肯定無心戀戰。這樣山海關有可能被大順軍拿下,拿下山海關再派重兵把守,大順戰略上應該是把國防力量的大部分放在遼東,對於南明暫時維持現狀,等待時機成熟北伐或者南伐,那樣才有機會統一中國

  • 4 # 書中有毒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雖然歷史本身不能假沒,但我們可以在假設中分享歷史樂趣。這個假如分兩種情況,兩種後果:即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戰中絕對大勝了,統一天下是能做到的;假如雙方打了個平手,李自成只能統一中原地區,天下三分矣。

    一片石大戰,是李自成的15萬大順軍對決吳三桂與大清聯軍。雙方總兵力差不多。李自成進北京時充其量也就20萬大軍,沿途投誠的明軍大都原地換旗駐防,沒有及時改編分散,這也是李自成後來潰敗的主因之一。一片石大戰,首先是大順軍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大決戰,慘烈異常,結果是吳三桂的4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誰說李自成大順軍的戰鬥力不行?大順軍精疲力竭之時,養精蓄銳的大清八旗軍在這個時侯乘機殺出,乘人之危,李自成當然招架不住潰敗而逃只帶領3萬多殘兵回北京。

    第一,假如李自成在一片石大勝對手。那接下來的歷史演義會比較簡單。吳三桂的關寧主力被消滅已成鐵定,原大明北方最後一支殘餘勢力被清除。大清元氣大傷從此只能由攻轉守,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緩不過勁兒來了,能把東北那疙瘩守住就燒高香了,出關問鼎中原之夢徹底破碎。而李自成也沒有更多兵力乘機收復東北,只能維持現狀。然後李自成乘勝耀武揚威回到北京,登基稱帝告天祭地那是自然的。這個時侯,李自成的威名遠震天下,那些明朝舊勢力尤其是長江以南的南明勢力(天下蒼生),會把李自成看作是又一個朱元璋再世,會考怨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託付給闖王,天下望風歸附是必然的。有人說,李自成團隊沒有治理天下的政治構架的人才。不用擔心,一旦李自成得此勢,僅明朝那些歸附者就可以支撐起來,新瓶裝舊水未嘗不可。大清入主中原後是怎麼迅速統治漢族200多年的?以漢治漢還不是明朝的那些人才嗎?扛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會有人替李自成運作的。

    第二,假如李自成在一片石與對方打了個平手。情況就有點不容樂觀。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被殲滅是無爭議的,他本人不死歸降大清也沒啥氣候了。關鍵是大清八旗主力尚存一半,可以短時間內恢復元氣,仍可虎視眈眈窺視中原。即使之後李自成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大清仍將是是大順政權最可怕的外敵,局勢又會回到大明崇禎年間。但天下大勢三足鼎立可在短期內實現。由於李自成實力大損(尤其是沒打敗大清名望打折扣),南明會乘機坐大而坐擁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這樣天下就是大清~大順~南明三足鼎立,短期內誰也吞不掉誰。至於西南的張獻忠,與李自成的決戰是不可避免,要麼歸附李自成在西南藩王,要麼被消滅,要麼南躥與南明死磕。這樣天下三足鼎立,由於地緣的特殊性,大順夾在中間,往往會受到南、北之夾擊,也沒多少太平日子可過。反之,李自成要經常兩頭出擊多頭作戰,也是很沉重勞累的,他是否會變成另一個崇禎帝,也另說呢。

  • 5 # 願伴我高飛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假如李自成在一片石戰勝吳三桂與清軍,歷史可能會出現轉機,但是就此一戰就說能統一天下,還是有點言之過早。

    可能李自成壓根沒有把關外的滿清放在眼裡,也可能沒料到吳三桂會走這麼一步棋,反正山海關戰役李自成是真的輕敵了,所謂驕兵必敗,李自成此敗正驗證了這一句話。

    當然,我覺得李自成沒有成功其實和他的胸懷和氣魄有很大的關係,李自成相比之前成功的農民起義的領袖,還是有些差距的。

    我們把他和兩個成功的農民起義領袖比較一下,就能看出問題。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放任手下欺壓明朝官員,甚至是燒殺搶掠,本來吳三桂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結果這麼一鬧,李自成就失掉了明朝舊臣的心。反觀大漢的建立者劉邦,劉邦在佔領咸陽則是和當地臣民約法三章,這樣就很好的得到了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也許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卻做不到這一點,再一點就是在管理手下這件事上,我們看另外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朱元璋,手下犯了事,不管你是誰,該罰則罰,該殺則殺,而李自成卻放任手下胡作非為。

    其實李自成可能不明白一個道理,他不光是要得到天下農民的支援,而是要得到所有人的支援,在佔領北京後,時局仍然不穩,他該做的是安撫人心和好好經營。所以,李自成之所以失敗,絕不是因為一場戰役,而更多是在他本身,其實李自成的時運很好,可是他的胸襟還不足以成為一個能統治天下的開世君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CDR排版好還是AI排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