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散落君

    鄉愿是什麼?好好先生。他們在是非曲折上含混不清,遇到領導就點頭哈腰,遇到權威就俯首稱臣,不會有自己的見解,不會有自己的意見。漢娜·阿倫特稱他們為“沉默的大多數”,只會盲目地執行任務,而不會主動地思考。

    孔子對鄉愿非常的痛恨,誅殺少正卯就是一次典型的案例。少正卯是魯國的教育明星,門生弟子無數,孔子的學生經常偷偷跑去聽少正卯的講課。孔子大為痛心,覺得學生辜負了他的教誨,竟然被一個“小人之桀雄”所迷惑。於是,等到他做到大司寇(魯國公安部部長)後,立刻把少正卯給砍了。理由是: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少正卯在孔子眼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鄉愿,他心思通透,卻總想著些歪門邪道;他堅強剛毅,卻把這種能力放在險惡之事上;他能言善辯,卻幹一些把黑的說成白的話;他記憶出眾,卻專門記一些醜惡黑暗的東西;他理解別人,卻總是順著他人的錯誤,不會幫忙糾正。

    少正卯只會一味地取悅世人,但對社會的進步、對國家的發展沒有任何作用。正義仍然沉陷於邪惡的泥潭,道德仍然墜下於黑夜的深淵。試問,一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一個只會跟著別人腳步走的人,一個不能推動社會進步,卻還影響力那麼大的人,能不被棲棲遑遑的孔子所厭惡嗎?所以孔子覺得自己不得不站出來,殺掉少正卯,以儆效尤。

    孟子對鄉愿也非常痛恨,他對鄉愿有著更為直接的解釋:“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具體則是: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諧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鄉愿之人,人人都說好,大家會覺得這個人和藹可親、會覺得這個人是良師益友,“眾諧悅之”。你挑不出他的刺,說不出他的錯,但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對勁。這樣的人,在孟子看來,就是“鄉愿”了。

  • 2 # 白這個顏色

    孔子所言 ,鄉愿,德之賊也。願的古義是緣。鄉愿的意思是在田間野合。根據【史記】記載,孔子乃野合所生。孔子對自己的出生一直耿耿於懷,恨透這種缺德野情。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60歲那年和在玉米地拔草的顏氏野合,沒想到顏氏受孕,六個月在紅高粱地裡生下孔子。孔子是個早產兒 ,因發育不良,48歲還依然保持著夜間失禁的愛好。這在【魯國志】中有更詳細記載。

    孔子實在想不通,自己居然是野合出生的,他說野合是缺德,賊,狗男女也。【鄉愿,德之賊也】標準譯文為,在鄉下私情野合是道德敗壞是個偷心的賊。孔子大罵野合,是賊喊捉賊,後來他的二大爺孔乙德告訴孔子,你不該罵野合,對不起你自己。

    孔子說的德之賊,也是故意罵他二大爺多管閒事,揭了他的底子。德之賊也,暗喻孔乙德是個賊,從此二人不和。孔子說孔乙德和孔乙己是一路人,都是賊。

    鄉愿,德之賊也,孔子的意思是,一輩子在鄉下任勞任怨種田的人,都是老實巴交的賊,孔子的言論在當時的魯國屬於反動言論,禁止傳播。魯國國王挖好了坑,孔子連野逃走,美其名曰周遊,不是跑得快,早被活埋。

  • 3 # 蔡江濤

    鄉愿其實是指那些老好人、牆頭草,沒有中心思想、原則的人,這種人誰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與人為善,其實偽善,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原則,這種人樹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義,所以孔子要罵鄉愿。

    擴充套件資料:

    “鄉愿,德之賊也”,原文為:子曰:“鄉愿①,德之賊也②。”其出處為《論語》陽貨篇。孔子反對“鄉愿”,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①鄉愿: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的鄉里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的人。雖然表面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見《孟子·盡心下》)。“願’”,謹厚,老實。

    ②賊:敗壞,侵害,危害。

  • 4 # 寂語堂齋

    鄉愿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從古到今包括孟子對這個鄉愿的理解可能都是不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孔子說的鄉愿,德之賊也,是在陽貨篇裡。我細細品味陽貨篇每一段、每一句話,我才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們知道陽貨是個什麼人物啊!是個亂臣賊子,把持著季氏的朝政。陽貨篇開篇就是陽貨想招見孔子,孔子確在路上遇到陽貨了,並且答應去給陽貨做官,可是最終陽貨並沒有用孔子。這時又出現了一個人物,這人就是公山弗擾,他是和陽貨共同反叛季氏的人物,也招見孔子,孔子也想去為官。還有一個人物是佛肸,他是晉國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也是個反叛者,他也招見孔子,孔子也想為他做官。

    這三個人最終都沒有用孔子,就連這樣的反叛者都不用孔子為官,孔子該是怎樣的心情?我們知道孔子是忠君思想,最討厭這種不忠而又反叛之人,可是為了做官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連這樣的人也不計較了,但是就是這樣的人也不用孔子,所以孔子氣的大罵。我們看《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12 子日:色歷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狂穿窬之盜也與?

    把這幾個人比做小人,比做盜賊。我們看更精彩是下一段,《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15 子日: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這樣的鄙夫,我怎麼能和他們共同事君呢?他們沒有得官之前,擔心得不到官位,得了官位又怕失去官位。他們怕失去官位,又有什麼事他們不敢做呢?

    這就是孔子過後心情的真實寫照。我們看下面這幾句話,《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22 子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當我看到這幾句時,我就想笑。孔子一行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一天無所事事,飽食終日,這樣的日子可真難熬啊!不是還有賭博下棋嗎?然後孔子就帶著弟子們幹這玩意了。

    但他們能夠飽食終日,這個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我想應該是陽貨送給他們的,因為開篇陽貨就給孔子一頭烤乳豬,這烤乳豬可是非常名貴的食物。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鄉愿,德之賊也中的鄉愿,決不是什麼表面看著忠厚,老好人之類的,背後又同流合汙,見風使舵等等的人物。如果這樣理解的話,跟陽貨篇的意思對應不上,這個鄉愿應該是指一個鄉里的地主、土豪、鄉紳、劣紳、一鄉之望、一鄉之德高望重者。因為一個鄉里的這樣人物,也把持著鄉政,百姓們也願意聽從他們的話。孔子是最反對這種把持朝政的事,用這個鄉愿比喻陽貨、公山弗擾、佛肸這三個人物。在古時每個鄉村裡大多都有這樣的現象,由鄉村裡的一個族長把持著鄉政,而且這個族長對一個家族來說,具有決對的權威。這樣理解應該是符合孔子思想的。

  • 5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士頓龍蝦如何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