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曲陽北嶽廟一直作為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之神的場所,它不僅是五嶽祭祀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也是一座內涵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勝地。北嶽廟氣勢恢宏的木構、精美絕倫的壁畫和積澱深厚的碑刻堪稱“三絕”,其文物價值在現存五嶽祠廟中均可謂首屈一指。
北嶽廟,古稱北嶽祠、北嶽安天王廟、北嶽安天元聖帝廟、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廟,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為契丹焚燬,宋淳化年間重建,此後宋、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最終奠定今日規模。從公元六世紀初始建,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於渾源,曲陽北嶽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或遙祭北嶽恆山之地,使用時間長達千年以上。1982年,北嶽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北嶽廟達到極盛的明嘉靖年間,佔地面積高達1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五百米長的中軸線氣勢磅礴,由南至北依次是登嶽橋、神門、牌坊、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德寧之殿、後宅門和望嶽亭,並以德寧之殿為中心向東西發散,東側建有東昭福門、東進祿門、大門和牌坊,西側則經西昭福門、西進祿門可達城西門,構成尺度宏大的“田”字形平面格局。今存建築中,建於元代的德寧之殿是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也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築。
五嶽祭祀制度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官方祭祀活動之一,它初創於漢武帝時,漢宣帝將祭祀五嶽四瀆設為定製。根據《漢書·郊祀志》及歷代史書,最初的“北嶽恆山”並不是今日山西省渾源縣境內的天峰嶺,而是在河北省曲陽縣西北的大茂山。祭祀最初舉行於兩廟之中,曲陽建下廟,山麓建上廟。直到後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送與契丹並以大茂山為界,導致恆山與恆山下廟分離,且上廟毀壞無存,從此下廟不得不兼作歷代遙祭恆山之地。從明朝中葉開始,不斷有人提出改祭北嶽于山西渾源的玄武山。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朝廷考慮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最終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只是將北嶽祭典保留在曲陽北嶽廟。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遣工部侍郎在渾源舉行了祀嶽大典,從此北嶽與北嶽祭典的分離宣告結束。不過河北方面對大茂山的祭祀從未停止,規模宏大的北嶽廟建築群也有幸儲存到今天。
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曲陽北嶽廟一直作為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之神的場所,它不僅是五嶽祭祀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也是一座內涵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勝地。北嶽廟氣勢恢宏的木構、精美絕倫的壁畫和積澱深厚的碑刻堪稱“三絕”,其文物價值在現存五嶽祠廟中均可謂首屈一指。
北嶽廟,古稱北嶽祠、北嶽安天王廟、北嶽安天元聖帝廟、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廟,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為契丹焚燬,宋淳化年間重建,此後宋、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最終奠定今日規模。從公元六世紀初始建,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於渾源,曲陽北嶽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或遙祭北嶽恆山之地,使用時間長達千年以上。1982年,北嶽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北嶽廟達到極盛的明嘉靖年間,佔地面積高達1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五百米長的中軸線氣勢磅礴,由南至北依次是登嶽橋、神門、牌坊、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德寧之殿、後宅門和望嶽亭,並以德寧之殿為中心向東西發散,東側建有東昭福門、東進祿門、大門和牌坊,西側則經西昭福門、西進祿門可達城西門,構成尺度宏大的“田”字形平面格局。今存建築中,建於元代的德寧之殿是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也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築。
五嶽祭祀制度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官方祭祀活動之一,它初創於漢武帝時,漢宣帝將祭祀五嶽四瀆設為定製。根據《漢書·郊祀志》及歷代史書,最初的“北嶽恆山”並不是今日山西省渾源縣境內的天峰嶺,而是在河北省曲陽縣西北的大茂山。祭祀最初舉行於兩廟之中,曲陽建下廟,山麓建上廟。直到後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送與契丹並以大茂山為界,導致恆山與恆山下廟分離,且上廟毀壞無存,從此下廟不得不兼作歷代遙祭恆山之地。從明朝中葉開始,不斷有人提出改祭北嶽于山西渾源的玄武山。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朝廷考慮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最終還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嶽恆山的決定,只是將北嶽祭典保留在曲陽北嶽廟。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遣工部侍郎在渾源舉行了祀嶽大典,從此北嶽與北嶽祭典的分離宣告結束。不過河北方面對大茂山的祭祀從未停止,規模宏大的北嶽廟建築群也有幸儲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