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遠的一直寂寞

    “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出自《減字木蘭花》。其全詞是:減字木蘭花【清】納蘭容若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背景分析】納蘭這首《減字木蘭花》是相思之作。只是這相思之中寄託更多的是一份哀婉悵恨之情。上片納蘭用典於唐代風流才子杜牧的故事,彼時杜牧曾作《悵詩》以表悵惋之情。納蘭在此沿用此典以表明自己與杜牧相似的情感:原是隻能怪自己遊賞春景來遲,失了那最好顏色,須怨不得如今花叢冷淡,萎靡相對。只是看著眼前這已經殘了的春景,不由思及佳人,納蘭本性多愁善感,觸景傷情便更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嘆出,便吟:“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想來佳人也若這冷眼花叢,不再兩頰飛紅、盈盈淺笑地出現在納蘭眼前了。到如今春色已殘,還能有何寄望呢?到了下片,納蘭用了前文提到的“相思樹”的典故,關於相思樹的故事,還有一首童謠被流傳了下來:“烏鵲雙飛,不羨鳳凰;韓憑之妻,不嫁宋王。”想來納蘭自知此生已無再見機會,竟是將再續前緣希望約定在了死後。“不信相思渾不解”,“渾不解”在這裡是全部不知道的意思。曾相知相愛的深摯情意,使得納蘭堅信那絕代芳華的佳人絕對不會忘記自己,而自己的一片相思情深,即使現在彼此已是天各一方,伊人也定然不會一點都不知道。而你若是真的明白我對你的這份情意,就“定與韓憑共一枝”吧。納蘭在這首詞中多寄託悵惋相思的怨愁和生死相許的深情,此外並未更多對世道以及緣分淺薄的懷恨怒意,這剛好迎合了納蘭“怨而不怒”的詩學主張。原來最深的思念是一份離別,兩處銷魂凋零。也便是如此這般昏慘慘也要繼續的相思,消磨了時光,消瘦了伊人,彷彿一個倏忽,就從今生,蔓延到了來世,口裡心裡,還依舊碎碎念著你的名字。

  • 2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減字木蘭花

    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 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納蘭性德,清康熙朝宰相明珠的長子,原名成德,因犯東宮名諱改名性德,字容若。

    “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典故出自幹寶《搜神記》記載的一個關於相思樹的可歌可泣的傳說:

    戰國,宋大夫韓憑,妻何氏,絕色,為宋康王所慕,乃下韓憑入獄。韓憑在獄中接到何氏傳書,言從死之志,於是韓憑自殺。其妻暗腐衣服,與康王登高臺,趁康王不備,縱身投下,康王抓住她的衣服,衣裂人墜,留遺書於帶,求合葬。康王惱怒,故意將二人分隔而葬,遙遙相望。也許是精誠感動天地吧,一夜之間,梓木生於二墳,根交於下,枝連於上,有二鳥如鴛鴦,悽於枝上,交頸比翼,且暮悲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辦法可以治牙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