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TM03

    1、一般措施   (1)急性發作膽絞痛時應予禁食,可由靜脈補充營養。   (2)慢性或急性發作緩解後,可食清淡流質飲食或低脂、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每日脂肪攝入量應限制在45克以內,主要限制動物性脂肪,可補充適量植物油(具有利膽作用)。膽固醇應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碳水化合物每日應保證300~30克。蛋白質應適量,過多可刺激膽汁分泌,過少不利於組織修復。    飲食療法(3)提供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但脂溶性維生素A、E、K、類胡蘿蔔素如蝦青素等需要膽汁分泌參與吸收,所以要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量進補,以免造成患者病情惡化。確實需要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E、K、類胡蘿蔔素等則採取靜脈注射的方式適量補充。   (4)適量膳食纖維,可刺激腸蠕動,預防膽囊炎發作。   (5)大量進飲料有利膽汁稀釋,每日可飲入1500~2000毫升。   (6)少量多餐,可反覆刺激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出,達到引流目的。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8)合理烹調,宜採用煮、軟燒、滷、蒸、餘、燴、燉、燜等烹調方法,忌用熘、炸、煎等。高溫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產物,可刺激膽道,引起膽道痙攣急性發作。   (9)食物溫度適當,過冷過熱食物,都不利於膽汁排出。   2、膽囊炎的食物選擇   (1)選擇魚、瘦肉、奶類、豆製品等含優質蛋白質且膽固醇含量相對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動物肝、腎、腦或魚子等食品攝入。   (2)保證新鮮蔬菜、水果的供給。綠葉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維生素和適量纖維素,更應保證。酸奶、山植、糙米等食物也對病人有利。   (3)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入,如肥肉及動物油脂,適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攝入比例。   (4)忌食辣椒、咖哩、芥菜等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酒及咖啡、濃茶。  1、膽囊炎病人的飲食禁忌   人在進餐後,脂肪及胃酸刺激小腸粘膜產生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收縮,把膽汁排進小腸,參與脂肪的消化與吸收。若膽囊膽管粘膜發炎,膽管阻塞,膽汁排出不暢,脂肪、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就會受影響。同時,膽汁中膽固醇與膽酸鹽的比例發生改變,膽固醇濃度升高,因而容易發生膽囊膽管結石。   進食脂肪後,膽囊收縮,右上腹出現疼痛,甚至劇痛、噁心等。因此,膽囊炎病人要限制食油量,急性期每日限20~30克內,好轉時限50~60克內,忌吃肥肉。   飲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為宜,忌食辣椒、洋蔥、蘿蔔等刺激性強,含粗纖維的食物;忌少餐多量,應少量多餐,並多飲湯水,以利膽汗的分泌和排出;忌食產氣和帶氣味的果菜豆類,以免加重腹脹。   膽囊炎及膽石症患者忌食下列食物:   雞蛋:性平,味甘,雖有滋陰潤燥,養血補益作用,但膽囊疾病之人應當忌食。唐代食醫孟詵曾說:“雞子動風氣,不可多食。”《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動風阻氣,……疸 雞蛋、痞滿、肝鬱,皆不可食。”現代醫學認為,雞蛋(尤其是雞蛋黃)含膽固醇量極高,而膽結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包括膽固醇代謝失調,故應忌食含高膽固醇食品。除雞蛋外,其他禽蛋,包括鴨蛋、鵝蛋、鵪鶉蛋等,皆不宜多食。   肥豬肉:性平,味甘鹹,能滋陰補虛,但膽囊炎、膽石症之人忌食之。中醫認為,膽囊疾患多緣於溼熱壅結肝膽。《本草備要》中說:“豬肉,多食則助熱生痰,助風作溼”。尤其是肥豬肉,更是油膩纏黏,肥濃厚味,膽囊疾病者更應忌食。現代研究認為,肥豬肉屬高脂肪食品,而膽囊炎、膽結石患者忌口的關鍵,就是要控制脂肪食物,否則過量脂肪食物會引起膽囊收縮而產生疼痛。   胡椒:性熱,味辛。明·李時珍曾說:“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膽囊炎、膽結石多屬中醫的實證熱證,故辛熱助火之物皆當忌食,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等,概不宜服。現代醫學認為,胡椒之類辛辣燥熱刺激性食物,最易引起膽囊強烈收縮而誘發膽絞痛。   羊肉:為溫補性食物。漢代名醫張仲景曾說:“有宿熱者不可食之。”《醫學入門》中也認為“素有痰火之人”不宜服食。膽囊炎膽結石之人多為膽經溼熱偏盛,羊肉溫補,故不宜食。   雞肉:性溫,味甘,為肥膩壅滯之物,患有膽囊炎、膽石症的人忌食之,以免刺激膽囊,引起膽絞痛發作。   2、膽囊炎與肝膽清洗的聯絡   膽囊炎多數為慢性, 急性膽囊炎多是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慢性膽囊炎的患者常飯後感覺上腹悶脹或隱痛,與吃油膩和生冷食物有關,常有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處隱痛,右上腹肋緣下輕度壓痛,或壓之有不適感。   對於慢性膽囊炎, 目前只能用消炎利膽藥控制症狀。但即使用消炎利膽藥,症狀改善也未必理想,急性發作也不可避免。   膽囊炎發現伴有膽結石實屬常見,往往被建議手術摘除膽囊。可手術卻不是理想的治療方案。 膽囊摘除手術並不複雜,但是沒了膽囊對你來說卻是一個隱患。膽囊並不象闌尾一樣可有可無。膽囊摘除後,脂肪的消化能力受到很大影響,很多人由於腹瀉等反應不敢吃生冷和有脂肪的食物,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另外,大多數膽囊炎患者會合並肝膽結石。切除膽囊後,肝內結石依然存在,會引起手術殘端結石的復發。如果繼發膽總管結石,還可引發急性胰腺炎。   肝膽本身具有很強的自我清洗能力,能按照生理節律將每天的代謝廢棄物排出體外。但是, 由於大氣和水汙染、農藥殘留、長期服藥、快節奏生活、飲酒、應酬、高蛋白高脂肪攝如入過多,加上熬夜、工作和生活壓力等因素,影響肝臟自我清洗的能力,現代社會90% 以上成年人的肝膽內殘留大量的代謝廢棄物。膽囊炎患者由於膽囊收縮能力下降,就更加重了廢棄物的殘留。  近幾十年來對膽囊炎、膽結石形成機理的研究,人們已認識到飲食營養與膽囊炎、膽結石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膽固醇結石與人們的過度營養有關,而膽色素結石又與食物中蛋白質的缺乏不無聯絡,膽色素結石的發生還和膽道蛔蟲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基於這些認識,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對預防膽囊炎、膽結石的發生可能會有一定的作用。   (1)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是預防結石的最好方法:因為未進食時膽囊中充滿了膽汁,膽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變濃,此時膽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膽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終於形成膽泥。如果進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反應性地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這時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膽泥的膽汁被排出到達腸道內,因此可以防止結石的形成。   (2)適度營養並適當限制飲食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和膽汁中含有較多量的膽固醇有關。吃得過多,特別是食物中有較多的脂肪和膽固醇,就會使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增高,會促使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近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由以前的“溫飽”型逐漸向吃好、吃精轉變,魚、肉、禽、蛋等食品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一些因吃得過好、過多而引起的“富貴病”,如肥胖症、冠心病和膽結石。要預防這些“富貴病”,就要注意營養適度,特別要注意不食用過多的膽固醇和動物脂肪。所謂適度的營養,就是要對人們的飲食的質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飲食的質量全面地提供各種比例合適的營養物質,而食物的量則以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為度。 根據適度營養的原則,並參照中國人民目前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水平,中國的營養學家提出了以下的每人每月較為合理的食物組成:穀類14kg,薯類3kg,豆類1kg,肉1.5kg,魚0.5kg和水果1kg。當然,以上標準只是適用於從事一般活動的普通成年人。此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對防止營養過度也有一定的幫助。   (3)保證攝入足夠量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種營養物質。據研究,蛋白質攝入量的長期不足,與膽色素結石的形成有關。因此,保證飲食中有足夠的蛋白質,就會有助於預防膽色素結石的發生。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膳食中蛋白質量已有明顯增高,因此中國患膽色素結石的人數已有減少的傾向。但在中國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膽色素結石仍很常見。   (4)講究衛生,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須洗淨,搞好環境衛生等,是預防蛔蟲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對預防膽色素結石也很有幫助。   (5)積極治療腸蛔蟲症和膽道蛔蟲症:發現腸蛔蟲症後,應及時服用驅蟲藥,以免蛔蟲鑽入膽道,萬一得了膽道蛔蟲症,更應積極治療,以防日久發生膽色素結石。   (6)保持膽囊的收縮功能,防止膽汁長期淤滯:對長期禁食使用靜脈內營養的病人,應定期使用膽囊收縮藥物,如膽囊收縮素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inux核心是如何建立執行緒的,它與windows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