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年輪也改變不了的東西——曾讀梁曉聲《年輪》

    梁曉聲的《年輪》是在好多年前讀的,現在回想起來,不由感嘆:友情真是個東西!人與人只要彼此之間用真心去經營友誼,無論年輪的多與少,疏與密,“久而久之都會轉化為親情”,給生活帶來無限激情與溫暖。

    王小嵩、吳振慶、韓德寶、徐克、郝梅、還有張萌這些人,確切地說應該是這一鏈圈朋友,是與共和國同齡,代表著希望,也見證了共和國的艱苦創業與發展。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災害,使當時正在上小學的他們過早地嚐到了生活的艱辛。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衝擊了這一鏈圈心理還沒有成熟的年輕人,使他們激揚過,失落過,而更多的是在苦難中鍛造了他們之間真誠的友誼,提高了友誼的成色。當改革大潮席捲中華大地的時候,他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但是,在風風雨雨之後的一個深秋日子,韓德寶以身殉職,這一不幸的事情卻在作者的樂觀筆墨中染上了喜慶的味道,仿若是上蒼給這一鏈圈朋友的一個重新開始的節點。幾個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的夥伴又湊到了一起,連遠在日本的王小嵩也特意趕來,加入到為韓德寶送葬的行列。在韓德寶的墓前,王小嵩決定留在祖國故鄉,與吳振慶共創大業。張萌、徐克也拋棄既往,加盟到慶北公司。可以看到,年輪在這裡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生活,小時候,你沒能把我們怎麼樣,今天,你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隨你變得多麼快,隨你變得怎麼樣……”是的,“對於韓德寶,吳振慶,王小嵩,徐克,郝梅,張萌這一代人來說,也許,只有友情是時代貽贈給他們的一份遺產,無論它在今後的日子裡,對他們每個人還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而一個事實是——他們大多數人,正是依傍著這麼一種友情,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他們四十多歲的年輪,它已經結晶在他們的年輪裡。”

    梁曉聲曾說過,“友誼是易碎品”,但這沒有妨礙他對友情的深刻解讀和全方位構建。雖然他把自己視為窮人和城市平民的代言人,《年輪》中也不乏體現,“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記得我還年小的時候,我爸就是這樣對我說的,希望我能學會節儉,學會經營清苦,學會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當然,這些都是我現在所理解到,爸爸當年對我說這話的意義,在當年,我只是朦朧地把這話給記住而已,至於理解就談不上了。由於我是在梁曉聲的話語中長大的,我更能感受到他在《年輪》中所表達的他那個時代人的節儉美德,這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審美要求的,但整部小說所凝聚的精氣神卻體現在“友誼”這一神聖的字眼。可以誇張點說,《年輪》是一部抒寫友情的“聖經”。為何《年輪》能有這樣濃厚的友情基調呢?梁曉聲能把友情刻畫得如此實在,如此平淡,而又如此感人,這是與他早年的成長經歷分不開的。他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68年初中畢業後曾赴北大荒,在生產建設兵團勞動。這些切身體驗為梁曉聲後來寫知青題材的小說——《年輪》,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素材和豐富的思想感情積澱。

    《年輪》重現了那個火熱年代上山下鄉的知青成長軌跡,感人肺腑的是劇烈的社會變動所帶來的人性展現、扭曲與迴歸。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都沒有那種慌亂的經歷,有的只是安定,或者說是安逸的生活,很難從心坎上想象在那種動盪的日子裡,王小嵩他們是怎樣熬過來的。但我至少在讀完《年輪》後,認識到,生活無論是窮是富,是好是壞,友情總是缺少不了的。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是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社會的,親情、友情等等,總是社會生活的底色,鑲嵌在骨子裡。作者其實是在潛意識裡呼喊友情,呼喊人與人之間的坦誠相待,心心交往。

    現代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利益化,金錢化了,友情這永恆的財富反而被那些冰冷的銅板所取代。也許這也是影視版《年輪》備受歡迎,並引起強烈反響的一個社會因素吧。我暗自慶幸,《年輪》寫的不是我,因為我不曾有過知青生活,但我卻能擁有像王小嵩這一鏈圈人一樣的朋友。或許我們之間談不上“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境界,但相聚時總能一杯清茶一腔心事相與談,分離時也總會遙遙思念不忘你我。

    我未曾嘗透《年輪》的文學意味和生活真諦,但我卻真切地領略了小說中熱血沸騰的友情,一種年輪也改變不了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35周了,胎心監護不合格有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