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將錄

    一百三十多年前,光天化日之下,兩江總督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之後,在返回督署的路上突然遇刺身亡,朝野為之震盪,疆臣人人自危,舉國側目。

    慈禧太后驚奇地問道:"這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此事甚奇。"

    李鴻章也曾表示:"谷山近事奇絕,亦向來所無。"

    由於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含糊其辭,清廷曾一天連下四道諭旨,前後審案官員多達五十餘人,長達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次年十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於是各種傳言風聞迭起,飛短流長,更使得案情撲朔迷離,所以後人將之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與其同為四大奇案的還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和 "太原案"。

    那好,接下來我們迴歸正題, 和大家講講這由一位封疆大吏而引發的"刺馬案"究竟為何會令朝野動盪,甚至會斷送國祚,它又為何令人稱奇,它"奇"在何處?

    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兩江總督馬新貽來到校場去檢閱士兵,因為原來的總督府被太平天國改為了天王府,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又被曾國荃一把火燒了,所以其暫借江寧府衙門作為總督衙門,閱兵也在江寧府校場。而每年的總督閱射是當時江寧一大盛事,允許百姓們前來觀看,所以在馬新貽回署的路上就簇擁著許多觀看的百姓,刺客馬汶祥就混跡在其中。

    當馬新貽回署時,有人上前來請安,不料卻一刀刺向他,之後刺客並不逃跑,而是高聲大喊:"刺客就是我張汶祥!"

    馬新貽因傷口太深,生命垂危,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口授遺疏,令其子毓楨代書,請魁玉代呈朝廷。他悲哀地說:

    " 伏念臣身經行陣,疊遭危險,俱以堅韌固守,幸獲保全。不意戎馬餘生,忽遭此變,禍生不測,命在垂危,此實由臣福薄災生,不能再邀恩眷。而現當邊陲未靖,外患環生,既不能運籌決策,為朝廷紓西顧之憂,又不能禦侮折衝,為海內彌無形之禍,耿耿此心,死不瞑目。"

    之後馬新貽救治無效,命喪府衙。

    此案發生後清廷動盪,慈禧太后親自出面處理此案,她調來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審理這個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週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卹。案子是結了,但這其中所發生的事卻不得不令人有各種猜想。

    在各種野史,小說,戲曲中寫到,馬新貽在剿匪一戰中本是敗軍之將,他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他剿匪被俘後,與匪首結為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

    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

    但慈禧太后真是因為如此才掩蓋事實嗎?我看未必。

    這一說法破綻較多,如果馬新貽與張汶祥有此等關係,那麼張汶祥下手的機會多了去了,為何要選擇校場,而且當時馬新貽身邊下屬較多,他選擇這時下手,豈不加大難度?

    據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刺馬案其實由政治原因所致,筆者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馬新貽的升官速度非常快,太平天國起義剛開始的時候,馬還只是安徽一名普通的縣令,但是到太平天國覆滅之時,馬已經做到了浙江巡撫,更不用說很快又官至兩江總督,位列封疆,其跳級的速度讓人瞠目結舌,這其中當然有馬本人的軍功,但也同樣有清廷上層特殊的考慮,那就是用馬作為牽制曾國藩的一枚棋子。

    根據馬新貽的兒子馬毓楨的回憶,在接任兩江總督前,馬新貽曾經進京覲見慈禧太后,出來後,莫名驚恐,舉止失常,大汗淋漓,就連朝服都被汗水溼透了。按照官場的常態,馬新貽應該拜會軍機處和各部堂官,讓他們以後多多照應自己。但他沒有,他迅速回了一趟自己的老家山東菏澤,拜祭了一下自己的祖墳。然後他對自己的兩個哥哥說:我此去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聲吞氣方能自保。這是為何?筆者猜測這一切還是與湘軍集團有關。

    筆者在之前文章中提到過,曾國藩攻克天京後,曾開啟天國聖庫,卻發現空空如也,於是什麼也沒有上交。可據記載,洪秀全在太平天國數十年間,斂財無數,你卻告我什麼也沒有,叫人如何信服。而為了對抗太平天國,咸豐皇帝曾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圍剿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放出話來,表示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他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湘軍主帥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接連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清政府不斷追問他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而跟他參與鎮壓太平軍的八旗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這顯然是對漢人的歧視和不信任。

    而事實上攻克天京後,東南半壁江山都盡數落入曾國藩之手,為了打消朝廷的疑慮,曾國藩在佔領天京後不久就下令裁撤湘軍,以求讓朝廷放心。但是當時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一時之間湘軍勢力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

    之後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看似升職,實則是將其調離自己大本營,以便更好地控制局勢。而且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後,進一步打擊湘軍勢力,卻在上任兩年後遇刺身亡。而且在審理時進度緩慢,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趕赴江寧複審此案,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馬上提審張汶祥。

    但在審案期間,曾國藩的反應卻異常的冷淡,他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曾國藩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多日,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卻淡定地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之後此案潦草了結,慈禧太后也沒有追查,這一做法未必不是一種妥協。

    事件已過去百餘年,其中的具體內幕已經無法知曉,但在宦海中沉浮,中央和地方的角力,權力的相守和相制,必然是永恆的話題,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去探索,追尋。

  • 2 # 奚譽賢

    “刺馬”跟漢人形成沒有半毛錢之關係!在下不知其兄指“刺馬”為何物?若指刺殺馬匹?這題只能放於戰役之中。故“刺馬”就與之兄之提問有一定之關係。如兄指“刺馬”為《刺馬》之電影或指刺殺歷史人之馬新貽?

    電影《刺馬》之簡介:

    本片講述大清四大奇案之一之刺馬。黃縱、馬新貽(狄龍)及張汶祥,三人乃結拜之兄弟,情同之手足。馬新貽胸襟之豪邁,抱負之遠大,黃縱之妻子米蘭(井莉)非常之愛慕。馬新貽潛伏於江湖,力求之上進,然受道德觀念之約束,拒米蘭之愛慕。後,馬新貽任兩江之總督,故米蘭更熱追於馬新貽,馬新貽為之其達目的不擇之手段,然道德感情防線之徹底崩潰,佔米蘭,殺害黃縱。張汶祥知之其事見事義憤填膺,故刺殺死馬新貽,其在刑部公堂之上供認不諱。

    《刺馬》是由張徹執導,狄龍、姜大衛、井莉、陳觀泰等主演的電影,於1973年2月24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片於1973年獲得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優秀演員特別獎。

    歷史人物之簡介:

    馬新貽生1821年,卒1870年。 字谷山。山東菏澤人。道光進士,發安徽為知縣。率練勇與太平軍戰於三河鎮、廬州、舒城等地,累官至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撫,再升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奏請減杭、嘉、湖、金、處等七府浮收錢糧;修築海寧石塘、紹興東塘;疏浚三江口;停罷宿遷旱關征榷。同治九年被刺而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

    親們請記住概念:中原人指中原之地之人,漢人乃中原之人近現代代稱。真實歷史記載中未記載漢人滿人之分,如有記載漢人不實,為後人新增。唯一區分稱謂為中原人、塞外人或邊外人。大清時期統稱清人!與今之中國統稱華人一樣之稱謂!

  • 3 # 江洲人txd1970

    提問者是不是問刺馬案和漢人官僚力量壯大有關?如果是這樣,我認為刺馬案並不是單純的仇殺案。隨著湘軍集團的形成與壯大,江南地方督撫多為湘軍舊將。這必然引起滿州貴族的猜忌。馬新貽可能捲入其間鬥爭,引來殺人之禍。最後不了了之。與滿洲貴族忌憚湘軍勢力強大,投覺鼠忌器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領導開車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