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菸斗的傳說
功高蓋主,大多沒有好下場。
幫勾踐滅了吳國,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最終被殺;協助劉邦滅了項羽後,韓信伏誅未央宮;即使被稱為“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也沒能躲得過朱元璋的屠刀。“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歷史的輪迴似乎誰也難逃過。除非像范蠡那樣聰明,像郭子儀那樣圓滑。
《三國演義》中,孫權算是個明主,即使如此,幫他免遭滅國之禍的陸遜也慘遭冷落鬱鬱而終。那麼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是否也會像陸遜那樣的下場?
這要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種情況,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如果周瑜居功自傲,自然會引起孫權的忌憚。再加上週瑜和孫策關係密切,孫策的兒子也慢慢長大。當時東吳的許多大將都是孫策提拔的,這種巨大的威脅必使孫權想方設法除掉周瑜這個心腹大患。
第二種情況,赤壁之戰後,周瑜如果足夠聰明,選擇低調,向孫權表示忠誠,孫權是還不會起殺心的。再加上這時的蜀、魏虎視眈眈,孫權仍缺不了周瑜,周瑜被殺的可能性很小。
總之,陸遜雖立大功,但家族勢力龐大,對孫權造成了很大威脅;最主要的是,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君主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下場悲慘。
-
3 # 老婆餘生請多指教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是最金典的故事情節之一,周瑜從年輕就頗為受孫策的賞識。是為奇才,赤壁之戰,三分天下,仍是周瑜率領吳軍和蜀軍聯合的結果。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可問周瑜。這也是更加肯定了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如果周瑜還活著,吳國,下場不一定會這麼快走向滅亡。
-
4 # 藍非
個人認為,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其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我們先交代一下《三國演義》裡周瑜死亡前的整體形式分析:
曹操:
曹操因赤壁之戰失敗後,退至許昌,留下曹仁鎮守江陵。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依然是版圖最大的勢力,要想撼動並非易事。
劉備:
雖然聯手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但是也只有江夏一隅之地,三萬部隊而已,正磨拳擦掌的想從赤壁之戰後分一杯羹。
孫權:
此時孫權應該是自繼位後的第一次大勝仗,兵威正盛。再加上江東水師縱橫長江,對荊州等地早已是覬覦已久,乘此機會肯定要攻佔下來的。
假如說:周瑜因為和劉備在爭奪江陵等地的歸屬權問題上沒有矛盾,任由劉備佔領。周瑜的處境也不會太好,自赤壁一戰個人威望極高,江東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自古功高蓋主就是最危險的時候,不能急流勇退,就會被流言蜚語擊倒!孫權本是繼任他哥哥孫策的位置,剛立足,擔心人心不穩,這個從曹操要渡江打東吳就可以看出來,東吳內部各種主張都有,有要投降的,有要戰的,有要求和的。
其實孫氏家族本不是江東本土勢力,而是外來勢力,在消滅拉攏江東本地勢力後才慢慢站穩的,如果這個時候周瑜隨著飛揚跋扈演繹的愈來愈盛,孫權勢必會藉機奪去兵權,再肖去爵位,其後殺之也不是沒有可能。
周瑜本是一把利劍,寧折不彎的利劍,可以傷人也可以傷自己,在和諸葛亮的交鋒中屢屢想殺諸葛滅劉備,那麼在當時的情況看來,如果江東以全體之力與劉備交戰的話勝算會很大,如果消滅劉備後,江東也會元氣大傷,這樣還是會被曹操利用機會吞掉江東。
所以孫權在看到劉備拿下荊州後雖然表示非常氣氛,但是也不能直接用武力同劉備開戰,孫權很明白戰術上失敗了,但是對於東吳的戰略上而言已經達到戰略目標。如果周瑜一意孤行非要以武力解決荊州之事,怕是會被孫權架空權力。因為孫權不可能看到江東發展的大好局面就此葬送在周瑜手上。
所以說周瑜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也不會有太好的結果!政治鬥爭形式使然!
-
5 # 士說新語
不會。
我們首先來看另外一個人的簡歷。
張昭,孫吳重臣,徐州彭城人(江蘇徐州),為躲避戰亂南渡揚州,孫策創業時,魏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委任於張昭。後再孫策過世後,協助孫權穩定江東局勢。
孫權稱王時,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然而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任用他。
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后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署,晚年一度不參與政事,嘉禾五年去世,年八十一。
張昭在赤壁之戰時,是著名的主降派,雖然他的主張並不是站在吳系本土派(會稽吳郡本地望族,張昭屬於外來派。),但當時主降的大多是本土派,畢竟降曹於本土派而言沒有任何損失,還有可能獲取更多利益。
就是這樣站錯隊的張昭,最終都能善終,何況是跟隨孫堅孫策父子南渡攻略江東的周瑜?孫氏集團雖然出身江東吳郡,但是起點並不高,不是當地郡望,在極其注重出身的東漢,第一代創始人孫堅的起點,只比劉皇叔高那麼一點,他在江東做過縣丞,但也不是什麼很重要的官職,家裡的名望也不高,所以孫堅一開始跟劉備一樣是給人打工的。
對於江東郡望而言,孫氏集團草創江東的肱股之臣,幾乎都是外來戶,而孫氏本身在江東就沒有什麼名望,所以本土派和外來派之間是存在很明顯的矛盾,而對於家裡往上數三代沒出過什麼大官的孫權而言,鞏固孫氏基業,就必須仰仗外來派,而外來派當時的中堅人物,就是跟孫策“情比金堅”的周瑜。
周瑜是孫策制衡,乃至於壓制江東郡望的柱石,畢竟赤壁之戰給周瑜帶來了極高的威望。另外補充一點,周瑜是廬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廬江縣,並不是江東本地人。
周瑜是當時孫權最為仰仗的肱股之臣,雖然一度名聲威望蓋過孫權,但是,周瑜與孫權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周瑜落得個跟陸遜一樣的下場,這等於是自減羽翼,失去了控制本土派的中堅力量。
這種情況就跟劉備面對益州的情勢是一樣的,仰仗創業荊州的班底,死死壓制益州派,哪怕讓諸葛亮成為能夠架空劉禪的存在,也不能自斷臂膀。
而再來看陸遜。陸遜的結局是極其悲哀的,他是個直人,也是個正臣,在南魯黨爭中,他沒有攙合本土派,一直堅持不偏不倚的做官原則。當然這也是因為陸遜早早看穿了這場繼承人戰爭中本土派最終敗亡的結局。
但問題是,這場十分荒誕持續時間很久的黨爭,實際上是孫權操縱下的一場針對本地派的陰謀,但凡參與到黨爭中的本地派,無論是支援太子孫和,還是魯王孫霸的全被擼掉,而外來派屁事沒有,最冤的就是陸遜,十分“意外”被捲入黨爭,最終不勝憤忿而卒。
在這場黨爭中,就是諸葛恪這樣剛愎自用的人,都屁事沒有,何況活著的周大都督?再者而言,以周瑜的才智,根本不可能看不透孫權的打算,甚至兩人都可能私底下通氣合計,把事情操作得更加圓滿呢。
孫權並不是傻瓜,也不是剛愎自用到分不清主次矛盾的人,對外對內,周瑜都是東吳政權極其重要的人物,何況飛鳥還沒有盡,良弓怎麼可能藏起來,天下還有強大的魏國虎視眈眈,西邊的蜀國制約著吳國生存發展的空間呢。
回覆列表
個人以為,很有可能。
《演義》裡的周瑜自大且謀略不足,又身居高位,若是不早死,下場很可能更慘。
不論是歷史中還是《演義》裡,周瑜都是個不稱職的大都督。他的問題,包括其繼任者魯肅、陸遜的問題在於,一直沒能搞定五溪蠻族那點事,少數民族不斷地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吳勢力,有一半精力都花在了總是起火的後院上,直到東吳滅亡,可以說,少數民族勢力生生把東吳耗死了。
我們都知道,陸遜在正式登上大舞臺前,一直在征討山越、五溪蠻等地,淨打內戰了。禍根是誰留下的?不是周瑜嗎?
但凡周瑜有足夠的能力,諸葛亮征討南蠻的故事,就應該發生在他身上。諸葛亮能把孟獲收拾得服服帖帖,東吳卻窮數任都督之力什麼事都沒辦成。劉備夷陵之戰的時候,竟然還成功拉攏了五溪蠻沙摩柯,這簡直讓東吳丟盡了臉。
這足可見,至少周瑜在搞少數民族政治方面遠遠不及諸葛亮。假設他再活久一點,惹得諸葛亮不開心,估計那妖道孔明也要打起少數民族的主意了,兩面夾擊,不會讓公瑾有好日子過得。真落得那個局面,周郎還是要被活活氣死。
其實,毛主席讀《吳書·陸遜傳》時就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如果不是當時蜀漢人才凋零,正經的大將人手不夠,又需要分兵提防曹軍,被劉備這樣一打,東吳真的就完蛋了。
在這方面,感覺東吳純粹是在靠幸運光環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