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至芳老師,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青衣,有名京劇演員、京劇旦角,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
楊至芳老師,她紮根於農村,成長起來的一位京劇名家,所以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她是山窩裡飛出的金鳳凰,這其中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她沒有坐過科,一進劇團就當演員就演(唱)戲了,第二一點,她雖然進過戲校,但是卻不是戲校的畢業生。他們那裡沒有劇團,當時更沒有什麼戲曲學校,所以都是參加劇團就要隨團學藝,就跟著劇團跑,邊看邊學就這樣的。那也就是說,在她拜王玉蓉老先生之前,她就沒有正兒八經的拜師學過藝,全靠自學,全靠他們團裡的一些演員,她給他們去配角兒,這樣就是偷學,比方說她去英哥冬妹,她就看秦香蓮的唱,自個兒就會了,小時候接受能力挺快的,所以很多戲,她自己都是偷來的。
在這樣偷學的過程當中,都偷了些什麼戲,什麼《賀后罵殿》、《秦香蓮》這些戲,反正是臺上有小孩的,她只要去了小孩,她就這戲她就會了。後來是不是自己又有機會演這些戲了,對了,有一次唱《罵殿》的那個演員,不知道為什麼,楊至芳她反正很小,結果她不來,後來怎麼辦呢,團長說,她說我來唱行不行,你會唱嗎,她說我會唱,這樣她就唱了,那時候才12歲,到團裡才一年的時間,就會唱了,還沒錯,團裡的大夥兒都挺高興,你什麼時候學會的,就是這樣。
除了跟團裡的這些同行們學以外,還透過什麼方式,她的成長經歷大概是與眾不同,主要是一沒進過戲校,再呢,她也不是說梨園世家,到團裡剛開始的指導思想就是找一個能吃飯的地方,能學到一點本事的地方,所以到這個團裡以後呢,人家看她還挺可愛,也還有一點基本條件,就把她收下來了收下來以後,她跑龍套、跑宮女,但是她心想我挺喜歡唱戲,什麼時候我能夠唱戲,所以呢自己特別用心,雖然那時候很小,比方別人五點鐘起來練功,她四點鐘就起來,就這樣,一天到晚思想單純極了,就是學戲。那個時候,劇團裡演員全部都是流動制的、合同制的,所以呢就是你演半年走了,又請一個來這樣唱什麼派的都有,每個演員都各自有他的拿手好戲,所以對於她來講,有一個特別好的學習環境,唱什麼派的都有而且她想學什麼問他們學他們也都樂意教她,所以對她來說也是個得天獨厚的,她沒受任何這個好像是條件約束,就是她這種學習環境,恐怕是其他的演員沒有的。
除了跟團裡的同行學,跟著這個錄音機學還跟著電影學。聽說有一次看《尤三姐》,都沒吃飯,並且連看了三場。看電影吧,這是她的一個學習渠道,有什麼電影那她就是不管它是什麼,她認為對她有幫助的,那個時候放電影它是八點一場,十點一場,十二點一場,兩點一場是這樣的,所以呢,她就接著看不吃飯不出電影院,就在那兒,人家也認識她,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學,就是在那兒看就琢磨、想,電影完了人家叫出場了,她就在那兒想,哪一點怎麼樣,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自己也感覺到像神經病一樣的,她透過她這幾十年這個學藝的過程,她感覺她自己覺得這個演員、戲曲演員全過程來講,有三大階段,她認為第一階段這是她自身的體驗,是模仿階段,這個階段她認為哪個大師也好,藝術家也好,都必然要走這樣一個階段,模仿老師怎麼唱啊、怎麼做呀,這個眼神怎麼樣,你得模仿,第二步就是舞臺實踐,這個舞臺實踐,那就說你把老師學來的東西,你自己就是練出來一些東西,經過舞臺實踐、有觀眾反饋,而且你這個認識一步一步地加深,你自己覺得哪點好,哪點不好,為什麼好,觀眾為什麼這兒給鼓掌,你自己心裡,她覺得這個過程她自己感覺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對一個戲曲演員來講恐怕是有時候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有三十幾年,這個階段是一個總積累的階段,實踐的階段,有時候你廣泛和觀眾接觸,自己把你學來的東西在臺上演出來,觀眾對你的評價啦、你自己的認識了啦、是不斷地在產生一些飛躍,然後這是第二階段,然後呢,第三個階段她認為就是創作昇華的階段,她曾經有次給他們學校武大一些學生講的時候,她就講到這個,她說到後一段的時候,等你有了一定的積累,你演得多了演的人物多了,你就有一種創作的衝動,這種慾望我要塑造我新的形象,所以她覺得這個演員呢,這三大階段那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剛進劇團的時候,她也免不了去模仿,前輩藝術家也好,還是劇團的一些老師也好,一些表演和演唱,那麼到了第二個階段實踐階段的時候,她第一次登臺演主角兒戲,是什麼時候是哪齣戲,她演得很多,而且她當主角兒比較早,演《賀后罵殿》以後,後來很多小戲都讓她唱開鑼戲啦,都是主角,開鑼戲她什麼也都願意唱,只要讓她唱啊,那個時候最大的優勢比現在來講就是演得多,每天演,每年大概是三百場左右吧,有她演出的場次大概有多少,大概是一多半吧,她都要演出,而且大戲小戲有時候日夜兩場,過去還沒有擴音就是這樣唱,所些說,有些專家啦、有些觀眾說她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演員。那個時候工作量那麼大的演出,吃得消嗎,其實這個嗓子對於她來說,因為她是唱青衣的,人家說他們本錢好,但這是一個方面,她覺得這個演員呢,這個嗓子好,這是一定的條件。但是你還得要會唱、要會保護它、會運用它、運用得好還留有餘地,要不然你頂不下來,當時你看她每年兩百多場你說你怎麼演,弄得不好,發炎了什麼,但是她自己掌握她自個,嗓子有毛病的時候你怎麼唱,嗓子痛快的時候怎麼唱,嗓子有什麼樣的毛病的時候,你怎麼掌握,怎麼唱,還得不降調門,觀眾還不容易察覺。但是這樣忙碌的演出,也有有閃失的時候,有一次演《霸王別姬》,她自己一不小心把裙子給踩著,差點兒摔到但是她來了個鷂子翻身,站直了接著耍劍,有這麼回事。作為戲曲演員來講,她自己認為,她當時零幾年快50年的舞臺生活,這件事對她印象深刻得不得了,她那會兒才20歲,就在農村裡演出、鄉鎮裡演出,那個臺是高低不平,你舞劍的時候,那踩著裙子,一踩呢,差點兒來個屁股坐子,她接著,突然她自己來一轉身,要不知道的還沒發現,下來以後她自己還很難過,她宵夜也沒吃還哭了一場,覺得挺丟人的,人家觀眾有的走十幾裡,下午飯都不吃,帶著小板凳來看她的戲,晚上打著火把回去,她就覺得很對不起觀眾的。
在她的這個藝術生涯當中,有一齣戲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別宮祭江》,這個戲也給她帶來了很多榮譽,其中就包括梅花獎。這個戲是她1981年在武漢演出的時候,那觀眾對她特別特別熱情,一再寫海報挽留她要她延長演期,所以每天,新聞媒體老是報道她,有一個觀眾就給她寫一封信,他說有一齣戲幾十年失傳了,你唱是最合適的你能不能唱,後來他就裡頭就寫了叫《別宮祭江》,過去是陳德霖老先生已故的老藝術大師,後來就是黃桂秋先生演,他說你可以唱,你合適,你夠這個條件演這個戲,當時她就把這個劇本、曲譜想辦法弄到,她就把這齣戲弄出來,弄出來在上海演出特別受歡迎,她想這大概是對黃桂秋先生的一種思念吧。有說法說一出幾十年不演的冷戲,楊至芳給演火了,演活了,這裡面絕對有她的理解和創造,根據她的理解,就是根據它那個唱詞,孫尚香得知劉備去世,去世,就是辭別母后,到江邊弔祭以後,然後投江自盡,很簡單,臺上就一個人,主要的這個藝術表現就是大段的二黃和反二黃,這就是看演員的功力,沒別的。你在臺上,你動多了不行,顯得輕浮,她是郡主,她是劉備的夫人,不是一般的女子;你不動呢顯得呆板,怎麼辦,所以你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那都有她、讓觀眾看出來,這個孫尚香的心理活動,你比方說一出來的話,她就是坐著那個車輦一出來,這兩邊一看,別哭,然後眼皮,就這樣,觀眾一看,孫尚香挺難過,如果你出來這個大哭大吼,那就不是孫尚香了。還有一齣戲叫《謝瑤環》,是杜近芳老師的拿手好戲,她演這個戲呢,自己感觸特別深,因為它裡面要反串小生,穿厚底兒要甩髮,說她演這個戲,自己有個體會,說這奠定了她創作新戲的一個特別好的基礎,她為什麼要學這個戲,第一個她喜歡杜近芳老師的戲,她很大氣,這是一個,從不做作,因為她自己這個人,她喜歡這路子,另外一個呢,再一想,她想學一學這些戲呢,拓寬她自己的這個戲路子,增加她的積累,所以她到北京是1981年,到賡金群老師家,杜近芳老師親自給她一招一式教的,還有那個蘇維明老師,那個花臉,然後回去以後她演這齣戲,當然你有些戲你光學了不行的,你還得練,得穿厚底兒練,每天那甩髮,你得勒起來,你得做、得練。這是在這之前,她的表演當中是沒有涉及到的,沒有的,她就是自己給自己出題目,這樣你得練,所以演出以後,她在湖北省中青年戲曲演員比賽當中,她就拿這齣戲獲得了一等獎。所以那個藝術,你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有付出就有收穫
楊至芳老師,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青衣,有名京劇演員、京劇旦角,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
楊至芳老師,她紮根於農村,成長起來的一位京劇名家,所以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她是山窩裡飛出的金鳳凰,這其中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她沒有坐過科,一進劇團就當演員就演(唱)戲了,第二一點,她雖然進過戲校,但是卻不是戲校的畢業生。他們那裡沒有劇團,當時更沒有什麼戲曲學校,所以都是參加劇團就要隨團學藝,就跟著劇團跑,邊看邊學就這樣的。那也就是說,在她拜王玉蓉老先生之前,她就沒有正兒八經的拜師學過藝,全靠自學,全靠他們團裡的一些演員,她給他們去配角兒,這樣就是偷學,比方說她去英哥冬妹,她就看秦香蓮的唱,自個兒就會了,小時候接受能力挺快的,所以很多戲,她自己都是偷來的。
在這樣偷學的過程當中,都偷了些什麼戲,什麼《賀后罵殿》、《秦香蓮》這些戲,反正是臺上有小孩的,她只要去了小孩,她就這戲她就會了。後來是不是自己又有機會演這些戲了,對了,有一次唱《罵殿》的那個演員,不知道為什麼,楊至芳她反正很小,結果她不來,後來怎麼辦呢,團長說,她說我來唱行不行,你會唱嗎,她說我會唱,這樣她就唱了,那時候才12歲,到團裡才一年的時間,就會唱了,還沒錯,團裡的大夥兒都挺高興,你什麼時候學會的,就是這樣。
除了跟團裡的這些同行們學以外,還透過什麼方式,她的成長經歷大概是與眾不同,主要是一沒進過戲校,再呢,她也不是說梨園世家,到團裡剛開始的指導思想就是找一個能吃飯的地方,能學到一點本事的地方,所以到這個團裡以後呢,人家看她還挺可愛,也還有一點基本條件,就把她收下來了收下來以後,她跑龍套、跑宮女,但是她心想我挺喜歡唱戲,什麼時候我能夠唱戲,所以呢自己特別用心,雖然那時候很小,比方別人五點鐘起來練功,她四點鐘就起來,就這樣,一天到晚思想單純極了,就是學戲。那個時候,劇團裡演員全部都是流動制的、合同制的,所以呢就是你演半年走了,又請一個來這樣唱什麼派的都有,每個演員都各自有他的拿手好戲,所以對於她來講,有一個特別好的學習環境,唱什麼派的都有而且她想學什麼問他們學他們也都樂意教她,所以對她來說也是個得天獨厚的,她沒受任何這個好像是條件約束,就是她這種學習環境,恐怕是其他的演員沒有的。
除了跟團裡的同行學,跟著這個錄音機學還跟著電影學。聽說有一次看《尤三姐》,都沒吃飯,並且連看了三場。看電影吧,這是她的一個學習渠道,有什麼電影那她就是不管它是什麼,她認為對她有幫助的,那個時候放電影它是八點一場,十點一場,十二點一場,兩點一場是這樣的,所以呢,她就接著看不吃飯不出電影院,就在那兒,人家也認識她,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學,就是在那兒看就琢磨、想,電影完了人家叫出場了,她就在那兒想,哪一點怎麼樣,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自己也感覺到像神經病一樣的,她透過她這幾十年這個學藝的過程,她感覺她自己覺得這個演員、戲曲演員全過程來講,有三大階段,她認為第一階段這是她自身的體驗,是模仿階段,這個階段她認為哪個大師也好,藝術家也好,都必然要走這樣一個階段,模仿老師怎麼唱啊、怎麼做呀,這個眼神怎麼樣,你得模仿,第二步就是舞臺實踐,這個舞臺實踐,那就說你把老師學來的東西,你自己就是練出來一些東西,經過舞臺實踐、有觀眾反饋,而且你這個認識一步一步地加深,你自己覺得哪點好,哪點不好,為什麼好,觀眾為什麼這兒給鼓掌,你自己心裡,她覺得這個過程她自己感覺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對一個戲曲演員來講恐怕是有時候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有三十幾年,這個階段是一個總積累的階段,實踐的階段,有時候你廣泛和觀眾接觸,自己把你學來的東西在臺上演出來,觀眾對你的評價啦、你自己的認識了啦、是不斷地在產生一些飛躍,然後這是第二階段,然後呢,第三個階段她認為就是創作昇華的階段,她曾經有次給他們學校武大一些學生講的時候,她就講到這個,她說到後一段的時候,等你有了一定的積累,你演得多了演的人物多了,你就有一種創作的衝動,這種慾望我要塑造我新的形象,所以她覺得這個演員呢,這三大階段那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剛進劇團的時候,她也免不了去模仿,前輩藝術家也好,還是劇團的一些老師也好,一些表演和演唱,那麼到了第二個階段實踐階段的時候,她第一次登臺演主角兒戲,是什麼時候是哪齣戲,她演得很多,而且她當主角兒比較早,演《賀后罵殿》以後,後來很多小戲都讓她唱開鑼戲啦,都是主角,開鑼戲她什麼也都願意唱,只要讓她唱啊,那個時候最大的優勢比現在來講就是演得多,每天演,每年大概是三百場左右吧,有她演出的場次大概有多少,大概是一多半吧,她都要演出,而且大戲小戲有時候日夜兩場,過去還沒有擴音就是這樣唱,所些說,有些專家啦、有些觀眾說她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演員。那個時候工作量那麼大的演出,吃得消嗎,其實這個嗓子對於她來說,因為她是唱青衣的,人家說他們本錢好,但這是一個方面,她覺得這個演員呢,這個嗓子好,這是一定的條件。但是你還得要會唱、要會保護它、會運用它、運用得好還留有餘地,要不然你頂不下來,當時你看她每年兩百多場你說你怎麼演,弄得不好,發炎了什麼,但是她自己掌握她自個,嗓子有毛病的時候你怎麼唱,嗓子痛快的時候怎麼唱,嗓子有什麼樣的毛病的時候,你怎麼掌握,怎麼唱,還得不降調門,觀眾還不容易察覺。但是這樣忙碌的演出,也有有閃失的時候,有一次演《霸王別姬》,她自己一不小心把裙子給踩著,差點兒摔到但是她來了個鷂子翻身,站直了接著耍劍,有這麼回事。作為戲曲演員來講,她自己認為,她當時零幾年快50年的舞臺生活,這件事對她印象深刻得不得了,她那會兒才20歲,就在農村裡演出、鄉鎮裡演出,那個臺是高低不平,你舞劍的時候,那踩著裙子,一踩呢,差點兒來個屁股坐子,她接著,突然她自己來一轉身,要不知道的還沒發現,下來以後她自己還很難過,她宵夜也沒吃還哭了一場,覺得挺丟人的,人家觀眾有的走十幾裡,下午飯都不吃,帶著小板凳來看她的戲,晚上打著火把回去,她就覺得很對不起觀眾的。
在她的這個藝術生涯當中,有一齣戲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別宮祭江》,這個戲也給她帶來了很多榮譽,其中就包括梅花獎。這個戲是她1981年在武漢演出的時候,那觀眾對她特別特別熱情,一再寫海報挽留她要她延長演期,所以每天,新聞媒體老是報道她,有一個觀眾就給她寫一封信,他說有一齣戲幾十年失傳了,你唱是最合適的你能不能唱,後來他就裡頭就寫了叫《別宮祭江》,過去是陳德霖老先生已故的老藝術大師,後來就是黃桂秋先生演,他說你可以唱,你合適,你夠這個條件演這個戲,當時她就把這個劇本、曲譜想辦法弄到,她就把這齣戲弄出來,弄出來在上海演出特別受歡迎,她想這大概是對黃桂秋先生的一種思念吧。有說法說一出幾十年不演的冷戲,楊至芳給演火了,演活了,這裡面絕對有她的理解和創造,根據她的理解,就是根據它那個唱詞,孫尚香得知劉備去世,去世,就是辭別母后,到江邊弔祭以後,然後投江自盡,很簡單,臺上就一個人,主要的這個藝術表現就是大段的二黃和反二黃,這就是看演員的功力,沒別的。你在臺上,你動多了不行,顯得輕浮,她是郡主,她是劉備的夫人,不是一般的女子;你不動呢顯得呆板,怎麼辦,所以你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那都有她、讓觀眾看出來,這個孫尚香的心理活動,你比方說一出來的話,她就是坐著那個車輦一出來,這兩邊一看,別哭,然後眼皮,就這樣,觀眾一看,孫尚香挺難過,如果你出來這個大哭大吼,那就不是孫尚香了。還有一齣戲叫《謝瑤環》,是杜近芳老師的拿手好戲,她演這個戲呢,自己感觸特別深,因為它裡面要反串小生,穿厚底兒要甩髮,說她演這個戲,自己有個體會,說這奠定了她創作新戲的一個特別好的基礎,她為什麼要學這個戲,第一個她喜歡杜近芳老師的戲,她很大氣,這是一個,從不做作,因為她自己這個人,她喜歡這路子,另外一個呢,再一想,她想學一學這些戲呢,拓寬她自己的這個戲路子,增加她的積累,所以她到北京是1981年,到賡金群老師家,杜近芳老師親自給她一招一式教的,還有那個蘇維明老師,那個花臉,然後回去以後她演這齣戲,當然你有些戲你光學了不行的,你還得練,得穿厚底兒練,每天那甩髮,你得勒起來,你得做、得練。這是在這之前,她的表演當中是沒有涉及到的,沒有的,她就是自己給自己出題目,這樣你得練,所以演出以後,她在湖北省中青年戲曲演員比賽當中,她就拿這齣戲獲得了一等獎。所以那個藝術,你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有付出就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