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宋安之
清朝入關以後並非勢如破竹,南明可是抵抗了39年之久,至於差點和談的情況應該是指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以後。
清朝入關後的確一度是勢如破竹,因為它維護官僚階層的利益,比如說多爾袞在進入北京後,下令原明庭大臣如歸附清廷一律按原有官職複用與滿人共同管理國家,甚至有的大臣之前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被升職後的,就按照大順官職複用。原來的地主階層土地一律歸還。
可以說當時滿清、大順、大西、南明四大勢力中,清廷的戰略目光最為長遠,透過入關後一系列政策拉攏了當時的精英階層,自然是勢如破竹。
但清廷當時冒個一個大險,首先清廷在關外就推行了民族隔離性質的八旗制度,入關以後更是實行剃髮易服。使明清革鼎由普通的改朝換代性質變成了民族戰爭。
正因為這種民族戰爭的性質,使清朝南下時候受到了激烈的抵抗。如大西政權殘餘勢力與南明朝廷合作對抗清廷,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李定國。還有隆武政權的鄭成功。
民族之分的隔閡,滿漢之間的不平等,使天下人心思明。北方山西山東等地也是起義不斷,如順治三年的山東謝遷起義,殺掉了大漢孫之解。順治五年的原明將姜壤降清後又反清,逼的當時清廷實際統治者多爾袞自山海關戰役入關以後首次親征。
南方李定國的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創自萬曆以來對清最輝煌戰績。使清廷一度想和談意圖劃江而治,最後因為孫可望叛變而不了了之。鄭成功三次北伐也一度打到明朝舊都南京城下。
可惜南明小朝廷延續了明末的黨爭等毛病,幾方勢力各自為戰,上有隆武與魯王政權還有邵武與永曆政權的兵戎相見。下有孫可望與李定國的秦晉之爭,可以說是一盤散沙。數次錯過大好時機,使清廷反敗為勝,而且想出了以漢制漢的政策,獲得了勝利。
南明政權共計抵抗清廷39年,清朝入關以後也並非一路勢如破竹,只能說南明畢竟是失敗者,又不被正史所承認,清廷官方的刻意掩蓋之下,存在感甚低,所以給人一種清朝入關後勢如破竹的感覺。
-
3 # 歷來現實
滿清剿滅南明費了很多時間和周折,一直到入關後的第十五個年頭的1659年,鄭成功還組織了十七萬大軍攻至南京,順治帝據說都動了跑回關外龍興之地的雄心。
滿清差點和南明和談的變局,主要是南明永曆朝廷一度遏制了清軍勢如破竹的勢頭,呈現出難得的反擊態勢。戰場上的失利導致滿清朝廷高層產生了與南明和談、劃江而治的議論。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旋即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順軍節節敗退,隨後西川張獻忠的大西軍也在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的征伐下被打散。原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勢力往南流入雲南、四川一帶,與從廣西方面退往此地的永曆朝廷相遇。在共同的敵人——滿清女真異族的連番打擊面前,原本勢不兩立的明朝殘餘勢力和農民起義軍餘部開始抱團取暖,整合成了一支頗具實力的軍事力量,與東南沿海的鄭成功軍事集團一起成為抵抗滿清的兩股主力。
身份錯位的一場場戰爭開始了,戰爭一方,是披著清軍戰衣的前明軍,另外一方,則是披著明軍戰衣的前流寇——農民起義軍,要知道,之前他們也是你死我活的對手,如今角色換位,爭戰仍然不休。1652年,李定國率大軍反攻湖南、廣西,一路上勢如破竹、戰績彪炳,尤其是在廣西桂林一戰,打得鐵桿大漢奸、定南王孔有德閉門自殺,一家人只剩下一個女兒孔四貞逃了出去。接下來更加振奮南明君臣的是,在湖南衡陽李定國又上演了一出好戲,南明軍隊假裝敗退引誘滿清定遠大將軍、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的“純滿爺們八旗騎兵”進入埋伏圈,激戰一番後將其擊殺,所部全部被殲滅。這便是李定國軍事生涯最高峰的“兩蹶名王”,起影響力不亞於岳飛擊潰“鐵浮屠、柺子馬”,打破了滿清女真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經此一役,滿清朝廷上下信心動搖,開始考慮與南明和談,談判底線大大讓步甚至訂到劃長江而治的南北朝模式。李定國聲威大振,以至於後來清廷派吳三桂去進攻李定國時,吳三桂心虛得不得了。若不是因為南明內部的孫可望投降清廷,可恥的出賣掉李定國的戰鬥部署,接下來的磨盤山一戰恐怕吳三桂也要步孔有德、尼堪的後塵。
一直到1659年,南京往下的長江下游區域的清兵,都還在無時無刻的提心吊膽著等待著明軍戰艦的襲擊,這種只捱打卻無力反擊的滋味和後世鴉片戰爭中面對英軍時一模一樣。 -
4 # 西安—豐鎬遺子
可以說崇禎前期明軍還是很有戰鬥力,一炮擊斃努爾哈赤,一炮打死皇太極。八旗兵進關也是摟一把就跑,與明朝這個大象比起來滿清八旗就是螞蟻,可以說初期滿清從沒有想過推翻明朝的意思。
別說滿清這麼想,李自成當時也是這麼想的,據《明史》記載:李自成都打到北京城下了,還派人和崇禎談判:“求崇禎賜封北方几省領土與他,敕封“西北王”,則李自成可以幫助崇禎皇帝消滅滿清八旗和國內其他義軍,可惜被崇禎皇帝拒絕”
滿清多爾袞認為北京周邊大量駐軍隨時都可以進京勤王,自己三次圍北京都無功而返,即使李自成能殺到北京城下,沒有三兩個月也攻不下北京城。沒想到李自成一套套組合拳,北京城破了,山海關李自成大敗,退出北京,但李自成的實力依然不可小窺,多爾袞依然沒有問鼎之心,而是寫書信一封隨派人交李自成願意“連順滅明,共取中原,平分天下,共享富貴”。這就是《清帝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
多爾袞消滅李自成和張獻忠,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本,但面對南明100萬軍隊,瘦死駱駝比馬大,依然底氣不足,產生與南明劃江而治的想法也就不足為怪了。可惜南明就是上不了席面子的狗肉,百萬大軍自相殘殺,滿清順利跨過長江。
滿清王朝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王朝,當南明永曆政權李定國在廣西桂林打死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在湖南衡州打死滿清敬謹親王尼堪的時候,大局已定的滿清皇帝想到的是立即退出南方各地,與南明劃江而治。到了後來吳三桂席捲東南半壁,陳兵長江,英明的康熙皇帝都做了回東北老家的打算。這也就見怪不怪了。
-
5 # 歷史春秋網
不是清楚主動跟南明談,而是毫無骨氣南明小朝廷試圖想跟滿清談。當時中國有三股勢力,一是滿清勢力,其野心是統一全國;其二是李自成農民軍勢力,有點苟延殘喘,其目標雖是統一全國,但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其三是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看著力量弱小,實際上是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僅江淮四鎮的兵力就達到70萬以上,而同時期李自成農民軍有二十萬人,滿清八旗三十萬人。南明小朝廷的兵力超過了李自成農民軍與滿清部隊的總和。
可惜的是,南明小朝廷不是一個團結的政府,江淮四鎮一分為四,各打各的主意。這樣七十萬兵力等於分散四股勢力。每股勢力平均才不到二十萬人。這樣就少了許多。南明小朝廷無力控制這四支軍閥。這就奠定了南明的悲劇。
面對朱元璋打下的基業面臨滅亡。南明政權採取的國策是什麼?竟然是“聯虜抗寇”,聯合滿清消滅李自成農民軍。然後與滿清平分疆土。打算實行南北分治,形成南北朝。於是他們準備與滿清和談,想達到這個目的。不過,滿清的野心是整個中國,讓南明小朝廷失望了。不團結的南明,不堪一擊。江淮四鎮在有錢,有兵,有糧,有朝廷的情況下,其中三鎮選擇了投降。只有一鎮選擇抵抗,豈是滿清的對手。最後僅僅抵抗了一年時間,就失敗了。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南明雖然人多,但不團結,一盤散沙,只能是一隻紙老虎。
回覆列表
1644年大明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同時滿清屯兵山海關伺機而動,隨著吳三桂降清,滿清終於突破山海關馳騁中原,擊潰李自成後迅速南下。
明朝雖然滅亡但是大明還握有半壁江山,他們迅速擁立新君建立政權,由於多方面原因抗清形式非常不樂觀,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等先後被清軍剿滅,清軍佔領了東南大部分地區,抗清形式岌岌可危。
當時大致可以分為三股軍事力量,滿清,明軍,以及眾多農民軍餘部,清軍入關後,很多農民軍轉而和明朝政府聯合抗清,比如大順軍的餘部和張獻忠的大西軍。
隨著這些力量的加入,抗清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原大西軍將領李定國,先後斬殺孔有德和愛新覺羅.尼堪,同時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展開了反擊,各地紛紛相應,一時間抗清形式一片光明。
鑑於當時的形式,朝中有些大臣甚至建議朝廷放棄西南。
但是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雙方是死敵,南明一心想恢復大明江山,天下漢人也不甘心屈服滿清的統治。
對於清廷來說,雖然佔領了北京中原以及東南等地,但是南明不滅,天下漢人反清的鬥爭就不會結束,江山也坐不穩。
所以和談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