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初衷是好的不代表結果是好的,更不代表政策本身就是好的。政治是一種連鎖反應,也是一種多變化的現象,所以古往今來為政者不求標新立異,只求四平八穩,因為一舉一動都關乎億萬民生。

    北宋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口號也是喊得震天響。可是他的一些政策顯得太過簡單,缺少配套措施和後續計劃,完全就是像一腔熱血的魯莽行為。而且造成了朝中力量的分裂,新舊兩黨水火不容。最後導致奸臣利用新黨變法的旗號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王安石變法中,保馬法的爭議最大。保馬法規定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神宗時,宋朝戰馬只有十五萬餘匹,政府鼓勵西北邊疆人民代養官馬。凡是願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富戶兩匹。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負責賠償。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但是,問題在於馬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牲畜。不僅貴重,而且難養,和牛羊豬雞狗不同。馬對於草料水源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專門技術,並非是只有熱情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馬匹非常貴重,甚至比牛的價值還要高。一旦馬匹死去,民夫就要按價賠償,很容易造成老百姓傾家蕩產。因為農戶手中閒錢很少,只有每年秋收後才會有一些錢。一匹馬的單價很可能就要抵得上一個農民一家一年的收成。所以,這給民眾增添了很多負擔,一旦遇到瘟疫,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爭議才會如此大。

  • 2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保馬法”是北宋名臣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是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王安石變法的本意是富國強兵,增加財政收入,但是因為新法缺乏實踐,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並沒有按照預想增加農民收入,反而是增加了農民負擔。

    變法背景

    北宋時期,因為“冗員”、“冗兵”、“冗費”三冗危機的存在,北宋的社會矛盾空前加劇,北宋的積貧積弱的局勢也越發嚴重。

    在此情況下,大量的有識之士如王安石清楚的意識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北宋。

    變法的實施

    王安石等變法派經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想法,保馬法是其中之一。

    因為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朝北方門戶開啟,遼國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西北地區的党項族在仁宗時造反,立國西夏,而西夏的精銳部隊同樣是以騎兵為主。

    而宋朝缺乏一支訓練有素的騎兵,不僅如此,宋朝嚴重缺馬,因此宋朝必須要有大量的馬匹來支援軍隊,保馬法的實施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神宗時期,規定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五路及開封府界諸縣保甲養馬,戶一匹,物力高而自願者二匹,給以官馬,或官給錢自買。養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三等以上戶十戶為一保,四等以下戶十戶為一社。保戶馬病死,由養馬戶單獨賠償;社戶馬病死,由養馬戶與其他九戶共償其半。保馬法的弊端

    保馬法的最大問題在於馬不是那麼好養的,熟悉歷史的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養馬往往都是在河西走廊地區,如西漢和盛唐都曾在此養馬。

    因為河西走廊雖然略冷,但是馬在那裡卻不容易生病,而北宋因為軍事上的弱勢,丟掉了河西走廊。所以王安石選的地方是再往南一點的地方,這些地區往往乾燥偏熱。

    因而這些地方養的馬很容易死掉,而馬病死還需要賠償損失,無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王安石與朝廷的本意是百姓自願養馬,而地方官為了政績,也為了討好王安石,便強制百姓養馬,使得很多家庭因為不會養馬而破產。

    小結

    養馬法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王安石在實行之前沒有經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什麼時候這句話也不過時。因此是這項政策在實行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方方面面,因此使得好的政策變成了誤國誤民,也造成了很大的爭議。

  • 3 # 榮耀歷史

    北宋神宗年間的王安石變法是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之一,其知名程度不亞於秦國商鞅變法和大明萬曆張居正變法,但是與兩者的成效相比,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變法,甚至將北宋朝堂搞得一團糟,非但沒能強國,反而是導致了退步。

    那麼為什麼王安石變法會失敗,從“保馬法”可以管中窺豹。

    王安石變法的組成

    1、確立預算制度,設立三司條例司控制預算,嚴禁私人挪用或者吞沒公款,每年節省財政開支40%以上;

    2、建立政府儲蓄食糧制度,頒佈“均輸法”,用貨幣代替食物,避免路上損耗,在各行政區設立倉庫,豐年時大量購入,歉收時就可不比強行搜刮百姓;

    3、建立政府貸款制度,農民青黃不接時可以申請貸款過日,避免其向地主借錢最後導致土地被兼併,等到農民收穫後歸還貸款,利息很低,這叫“青苗法”;

    4、建立平抑物價制度,設立“市易務”,物價低廉時政府購入,物價飛漲時政府賣出,同時百姓可以用財產做抵押向其貸款;

    5、建立公平勞役制度,規定每一個成年男子都有為國家服勞逸的義務,但是可以繳納金錢免除勞役,即“免役法”;

    6、廢黜“更戍法”,避免國防軍論調導致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而是永久分屯到重要地區,委派專任司令官,以提升戰鬥力;

    7、改進考試科目和學校課程,以前的科舉考試兩個內容,詩詞和貼經,貼經就是默寫五經的內容,如此選拔出來的人才只會舞文弄墨之乎者也,毫無治國之才,王安石改革後考試議論文,要求考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校還教授地理、史學、法學甚至醫學等等。

    保馬法的內容

    所謂的保馬法,通俗點說就是把原來的官府養馬更改為民間養馬,按照史料記載,神宗熙寧年間,下旨要求河北、河東、陝西、京東、京西五路(路是宋朝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現在的省)及開封府界諸縣保甲養馬,每戶養一匹,有能力的可以養兩匹或者更多,馬匹由官府提供,民戶養馬可以減免部分稅賦,說到底就是用原本民戶需要交納的稅賦僱傭民戶養馬。馬匹養成之後上交官府,但是期間如果馬匹死了,那麼民戶就要照價賠償。

    在一開始的設計中,這是一個多贏的政策。對於民戶來說,養馬所耗費的低於其應繳的賦稅,所以民戶也頗有積極性;對於官府來說,同樣節省了大量養馬開支,根據史料記載,“可省雜費八萬多緡”;對於國家來說,如果民間大規模養馬,宋朝軍隊將不缺戰馬,可以組建騎兵與契丹和西夏人一較高下。

    但是結果卻表明了這是一項極具空想主義的誤國誤民的害人之法。

    害人之法如何害人

    馬,不是家禽,也不是豬、狗,隨隨便便就能飼養。中國幅員遼闊,但是真正盛產馬匹的就是河套地區以及草原地區,強漢盛唐就是以此建立強大的騎兵,但是在宋朝時期,這些地區淪喪在異族手中。

    河套為什麼適合養馬?因為有豐美的水草,還有適宜的氣候,馬兒不容易生病,王安石不懂得這些道理,他選取了儘量靠近北方的河北、河東、陝西、京東、京西地區,相較於河套地區,這些地方氣候稍微炎熱,馬兒需要精心照料。

    而養馬的民戶都是普通人家,之前根本沒有養馬經驗,對如何“伺候”馬這種動物缺乏基本認知,官府配套措施,比如說獸醫等等都沒有跟上,導致民戶養的馬頻繁病死,設想的雙贏變成了雙輸,官府沒有得到馬,民戶也賠付了大量金錢,導致生活拮据,所以很多民戶都開始拒絕養馬。

    這時候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了,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地方實施完全偏頗了方向,就像“青苗法”一樣,王安石設計時也是雙贏,但是卻被地方官當成了剝削的工具。王安石變法最鼎盛時期,所有擋在變法前面的人和事都會被打成反派,王安石權勢滔天,地方官員自然巴結王相公,對於他的變法也自然歌功頌德,甚至明知道實行出現了問題,還隱瞞不報,強制要求,保馬法便是如此。有的家庭養死了幾匹馬了,已經陪得傾家蕩產了,當地官員還是強制他去養馬,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保馬法便成了害民之法,當保守派將變法之後民眾流離失所的景象呈現給神宗的時候,王安石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變法已經走偏了,再也無法糾正了,只能黯然下野,留下大宋繼續沉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忽視的大電池手機vivoZ5X,五千毫安+後置三攝僅1499,價效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