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白和的春天

    有的孩子特別愛哭,而且很敏感,容易激動,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會大哭。這種情況很讓人頭痛,尤其發生在男孩子身上,更讓家長髮愁。其實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對待孩子的哭,這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他們一生的發展。

    對孩子來說,哭是社交方法之一。因為他們語言表達還不很清楚,是以哭表達挫折感和情緒,隨著孩子膽量的增大,哭的次數會漸漸減少。也有的孩子經常哭,其實是父母的緣故,他們對孩子的身體損害或情感變化過度反應,如對孩子有時擦破點皮,父母就會心疼地說:“呀,可憐的寶貝怎麼又傷了,”父母的態度會使孩子感到過度的委屈。

    2、 哭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孩子在一日生活中會產生煩惱和不安情緒,這種消極情感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而哭可以使消極情緒得以宣洩,孩子在身體不適、離開他依戀的物件、提出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等等,都會用哭來表達宣洩。兒童在一日生活中會有很多壓力,被老師冷落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等等都會給兒童心理造成壓力。尤其兒童正處在社會化形成期,對新事物、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弱,再加上獨生子女缺少交流感情和共同遊戲的物件,他們更容易積累一些消極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經常用哭來表達心中的委屈,釋放心中的壓力。

    其實,孩子哭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後,會感覺輕鬆一些,哭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壓力。有學者發現愛哭的孩子比不愛哭的孩子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不要太抑制孩子的哭,父母比較恰當的做法是:

    1、 對孩子的敏感性要表示同情。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困惑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準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應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引導他剋制哭。

    2、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愛哭泣。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出他能力之外的事。

    3、 不要強化孩子的哭。不能因他哭就給予特權或取消規矩,或因為哭而免於懲罰等。父母對孩子的哭應採取中性態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家長可以給予一定的安慰,但不能太多同情,否則孩子會哭得更兇。

    4、 教會孩子明白自已的痛楚,說清為什麼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減少孩子哭的機會。

    5、 因為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情緒極易影響到孩子,因此大人自已要放鬆、控制好自已的情感,不要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不要讓孩子猜想,加重敏感,也不必讓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緒。

    6、 對孩子要少批評多表揚。即使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樣,但他只要盡力了,就別批評他。假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已洗手了”,父母不要急於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要多鼓勵他,自已洗手是好事,然後再幫助他把手擦乾。

    7、 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引起反應。所以大人應控制自已的情緒,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溫和與幽默或許效果會更好。但當敏感的孩子做錯事時,也不要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裡,給孩子講清道理。

    8、 不要給孩子貼上愛哭的標籤。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訴老師或保姆的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或者動不動就對人說自己的孩子就愛哭。

    父母要分析孩子膽小的原因,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嬰兒生來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援和跌倒,其它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成人恐嚇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都會影響孩子,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其次,要設法消除誘因,不嚇唬孩子,不講恐怖故事,經常帶孩子與他所害怕的東西接觸,便於孩子瞭解、熟悉和習慣對方。讓孩子學習克服懼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教給孩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使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可怕的,什麼是不可怕的。同時,父母自己應克服懼怕心理,這對改變孩子膽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認為寶寶膽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所以自信心的培養十分重要。

    首先,為寶寶多創造一些交往和溝通的條件和機會。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總是呵護有加,孩子勢必少了與人交往的經驗,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顯得比較被動。父母要帶著孩子多串串門,多參加一些聚會,孩子會在觀察父母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會比較放鬆,膽子會大起來,逐步產生自信。

    其次,寶寶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單獨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學會遵守規則;跟小孩子玩,可以學會照顧別人。待他交到幾個好朋友之後,膽子自然就大了。當然,年幼的孩子之間往往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糾紛”,最好試著先讓他們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透過適當的體能鍛鍊,讓寶寶掌握一定的運動技巧也是不錯的,不但可以發展寶寶肢體的協調能力,促進大腦思維發育,更可以直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在家裡,父母有意識地讓寶寶自己在另外的房間玩耍。你要時不時地和他說幾句話,讓他放心。和寶寶一起玩的時候,有意識地給寶寶設計一些情境,比如讓他單獨去另一個房間給你取書或是他的玩具,鍛鍊寶寶的膽量。

    寶寶膽量大小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就先天因素來說,我的感受特別深。我兒子對鞭炮聲就表現出特別的恐懼,每每週邊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發抖。此外,他也不像鄰居家的孩子那樣,很高的臺階都敢跳,他對高度敏感性特別強。像這類的膽小,只能給孩子時間,慢慢適應。

    從後天因素來看,我認為與成長的家庭環境關係很大。長輩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做錯事時不當的指責,都可能導致孩子膽小。但我想這方面歸根到底由父母的舉止言行決定,膽小怕事的雙親必然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決寶寶膽小的問題關鍵在於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然,要縮短孩子適應環境的時間,主觀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關於膽小,我想做一個簡單劃分:

    一類膽小屬於本能反應。所有人面對未知危險、“強大”對手時都會表現出膽怯、恐懼、退縮、無所適從。這類情況不能定性為膽小,不一定會成為日後性格發展中的問題。

    另一類膽小屬於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氣質的基礎上,再加上成長中多次遇到“威脅”刺激,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反射性的行為。比如說: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不能採取適當的反應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於是孩子的行為呈現出固定化模式。

    後一種膽小是需要父母關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採取的對應行為多是自然反應,如果不加以干預,就會成為行為習慣。

    ·一個刺激下的反應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個孩子在外面對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的行為聽之任之,那麼在家中也會對前來串門的“霸道”小客人一讓再讓。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嘗試新的應對方式,而非總是被動和忍讓。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選擇新方式有效地應對“強橫”,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學習人際交往中適應性行為的機會。

    從天性的角度看,膽小孩子的氣質特點是:安靜、溫和、靦腆、順從、忍讓、謹慎、軟弱,少有主動要求。這些特點發展下去都屬於內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遺傳而來,天性不容易改變。對這樣的孩子,要多一些寬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勵,肯定其做事有獨立性,勇敢有為。只有實踐過程帶給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屬於他自己的經驗“資本”。

    從後天的角度說,膽小隻是一種表面現象,其本質說明孩子的獨立性欠缺。對這樣的孩子,切忌簡單粗暴、嚴加管束、過度保護、批評貶低、包辦代替。父母莫要表現得過於“強大”,否則會造成孩子“窩囊”無能。

    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因為幼兒尚不能自我評價,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說。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被人視為“膽小鬼”,有可能就不願再去嘗試那些“膽大”的做法而維持“膽小”的狀態。父母不要不斷地責怪孩子表現不佳,允許各種各樣的弱點貫穿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經驗看似簡單的事,在幼小心靈中“非同小可”,您應該耐心講解。或許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你講的知識,但是講解本身會讓他感覺危險的程度在減弱,起碼在這個時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援,當孩子真的處於恐懼中時,他需要你實際的支援和陪伴,不僅限於口頭安慰,最好在行動上讓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對於幼童來說,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絕對安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苗的嫁接方法?